【摘要】初中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黃金階段,因而初中英語教師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進而牢牢地把握住這個機會,讓學生未來的英語學習和發展之路走得更加順利。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就必須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創設情境教學課堂就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接下來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從利用實物、聯系生活和結合藝術三個方面來闡述情境課堂的有效構建策略。
【關鍵詞】情境教學;英語教學;初中
【作者簡介】楊麗霞,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桃園中學。
英語與學生從小接觸的漢語有著本質的區別,因而學生學習起來也顯得格外困難,他們大都選擇死記硬背的方式來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這種方式的根本源頭在于教師的教學模式。因而要想引導學生輕松地學習英語,教師就應該讓自己的英語教學課堂變得形象化和趣味化。這樣一來,學生對于原本枯燥乏味的英語知識就有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情境教學可以取得這樣的教學效果,也因此成了英語教師常用的教學模式。
實物可以帶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官刺激,讓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英語知識的學習中去。但教師要注意的是,他們所選擇的實物必須要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接下來教師要做的就是以實物為中心來為學生進行教學情境的構建。這樣一來,學生在日常所接觸實物的影響下就能夠消除對英語知識的生疏和畏懼心理,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會變得更加順利。例如:在進行《Body Language》這一單元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就會讓學生用肢體動作來表示自己的情感。如筆者說“smile”的時候,學生就需要展示出笑的動作,可以抿嘴偷笑,可以捧腹大笑;筆者說“unhappy”的時候,學生就需要表現出不開心的樣子,他們可以板著臉,可以做出哭的動作。除此之外,筆者還會讓學生兩兩為一組,一名同學做動作,另一名同學則猜測這些動作所表示的具體語言。當然,他們回答的時候必須使用英語。在這個以學生自身為中心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生們都會沉浸其中,并因此能夠積極地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因為只有掌握了需要學習的英語知識,他們才能夠在這個情境中玩得快樂。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這就意味著英語知識最終會被應用于學生與別人的日常交際中。因而初中英語教師在為學生創設情境的過程中,就必須要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也就是說,教師必須要從課本教材的局限內走出來,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英語學習空間。這時教師就可以結合英語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來為學生進行表演情境的構建,進而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例如:在進行《Save the endangered animals》這一單元的課堂教學中,筆者需要讓學生去學習It is +adj+(for\of sb) to do sth以及adj + enough + to do sth這一語法知識。因而筆者就讓學生分別去扮演記者和大熊貓,進而來一場人與動物的世紀對話。在這一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在設計對話的時候必須用到這兩個語法知識。除此之外,筆者給學生留出了充分的想象空間,并讓他們彼此之間保持競爭的關系。這樣一來,學生既可以在表演游戲的吸引下更好地學習知識,又能夠在表演的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的應用。筆者的課堂教學效率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從初中學生的性格特征來看,他們總是會對新鮮的事物充滿著探究的興趣。因而為了讓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充滿興趣,教師在構建情境的過程中就可以引入藝術素材。那什么樣的素材才稱得上藝術呢?音樂、文學、繪畫、戲劇等都屬于藝術的范疇,可以讓教師的教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將藝術的魅力原汁原味地呈現給學生,進而讓學生能夠積極地投入到英語的學習中去。例如:在進行《Traditional skills》這一單元的課堂教學中,因為文章是圍繞特殊技能所展開的,筆者在創設情境的時候就引入了一些民間的藝術素材,如剪紙、魔術、雜技等,并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筆者還引入了被動語態,如當多媒體的屏幕中出現老奶奶將紙剪成花朵的畫面時,筆者就會配上英語The paper was cut into the shape of flowers by grandma。學生在觀看了視頻之后,就會對各種技能充滿探究的興趣,此時筆者就對學生說:“你們想知道更多的技能嗎?答案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中”由此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課堂的有效創建讓初中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有了一個新的認知,他們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所產生的英語學習的過程是枯燥乏味的這一觀念已經不復存在。這樣一來,學生就會主動地去探索英語的神秘世界,教師的教學效率也因此得到保證。所以初中英語教師必須沿著創設情境課堂這一教學方向進行不斷地去研究,去尋找能夠構建教學情境的各種有趣素材,進而使情境教學課堂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需求。
[1]劉勇.初中英語情境教學法研究分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8(10):122.
[2]王秋蘭.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華夏教師, 2018(2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