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山
摘要:紀錄片欄目《商丘鄉鎮影像志》作為重大文化影像工程,對商丘基層鄉鎮個性鮮明、文化厚重的歷史底蘊以及基層黨組織建設、招商引資、推進鄉村發展等全方位進行解讀,做到“不略古又詳今”,進而打造出頗具地方特色的鄉鎮名片,為鄉村振興助力,贏得了廣泛贊譽。筆者作為主創人員,通過近兩年拍攝采訪實踐活動,概括闡述了新媒體時代地市級電視臺需要找準政治站位,多措并舉做細微點、做實亮點,借力新媒體,放大鄉村振興主旋律等體會。
關鍵詞:新媒體;鄉村振興;鄉鎮名片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9)239-0025-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實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助推振興鄉村戰略落實落地,開花結果,成為各級媒體責無旁貸的時代責任和使命。商丘廣播電視臺作為地市級電視臺結合自身優勢,順應新媒體時代潮流,找準定位,抓住重點,適時推出系列紀錄片欄目《商丘鄉鎮影像志》,從一個特點視角集中展示了實施鄉村戰略中涌現的鮮活案例,為落實鄉村戰略增添了燃料和動力,確實火了一把。
1找準政治站位,切實擔負媒體時代責任
2017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發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動員令。商丘廣播電視臺全體干部職工敏銳意識到,作為地市級宣傳媒體責任重大,緊密配合實施這一重大戰略必將大有作為,承擔起媒體人的時代責任和使命。在商丘市委宣傳部支持和領導下,商丘廣播電視臺聯合商丘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商丘市史志辦等部門,共同打造200集系列紀錄片欄目《商丘鄉鎮影像志》重大文化影像工程。2018年4月12日,《商丘鄉鎮影像志》欄目在商丘市蔣口鎮舉行開機儀式。這一工程是基于對紀錄片欄目《中國影像志》的學習和延伸。《中國影像志》是2016年中央電視臺在中宣部領導和支持下,聯合有關科研機構、相關專家等力量,以全國縣級建制的行政區域為主體,以當地《地方志》文獻為主要依據,梳理其歷史文化脈絡,展示其發展現狀與地方精神,以現代影視手段和全新的視角,拍攝制作的大型系列紀錄片。作為地市級電視臺的商丘廣播電視臺在學習借鑒這檔欄目的同時,更多是做延伸。
2聚焦目標多措并舉,確保節日高質量
打造一檔高質量的電視欄目需要必要的硬性投入,《商丘鄉鎮影像志》欄目組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重點采取了3項措施:
一是吸納高素質電視從業人員。人員必須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同時具備編導、攝像、畫面剪輯等多方面業務技能,這是節目高質量的首要保障。《商丘鄉鎮影像志》欄目組目前擁有兩名正高職稱、兩名副高職稱、三名中級職稱等七名記者。
二是巧借外部高質量設備為我所用。人們對影視畫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清晰、高質量的畫面備受人們的喜愛。商丘廣播電視臺作為地市級電視臺目前大部分攝像機錄制還是標清信號,遠遠達不到節目質量的效果。欄目組成員從實際情況出發,征得電視臺領導同意后,充分發揮各自人脈資源,利用社會力量,聯系本地影視制作公司商議合作,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經過多次協商,欄目組和熱愛紀錄片創作的三家影視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成立三個攝制組。每個攝制組有兩名欄目工作人員帶隊做節目的撰稿、攝像和畫面剪輯技術指導,影視公司負責協助拍攝、畫面剪輯等工作,原則上每兩周完成一期節目。
三是科學謀劃資金投入和方式。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節目開拍之初,商丘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史志辦、商丘廣播電視臺等四部門就聯合打造《商丘鄉鎮影像志》這一重大文化工程和德政工程,下發紅頭文件,通知每個鄉鎮拍攝一部紀錄片并明確要求各鄉鎮(辦事處)承擔該紀錄片基本拍攝費用。同時,欄目組在資金使用上做好“開源節流”。比如,在與影視公司合作中,電視臺支付對方工作人員加班費,拍攝編輯設備的租賃費用則以片尾字幕感謝某公司協助拍攝字樣作為回報,影視公司在與欄目合作中業務水平得到提高,又起到了宣傳自身的廣告效益。各鄉鎮(辦事處)僅僅支付基本的拍攝費用,即獲得一部高質量的形象宣傳片,因此三方合作共贏,各得其所。
3做細微點、做足熱點、做實亮點,打造獨具特色鄉村名片
筆者作為主創人員之一,從欄目運作伊始,就奔波于所拍攝的鄉村之問,參與撰稿、拍攝、編輯制作了如商丘市睢陽區文化辦事處、柘城縣安平鎮、夏邑縣太平鎮等十多個鄉鎮的片子。為了讓鄉村歷史脈絡更加清晰,源頭更加分明,筆者和同事們在傳統紀錄片形式的基礎上,結合本土文化,在欄目中開設了地名記、文物記、風味記、現代記、時代記等板塊。節目制作中依據每個鄉村特點,各有側重點。
以《商丘鄉鎮影像志》柘城縣安平篇為例。安平鎮是一個以傳統農耕文化的集鎮,總面積在87平方公里,共轄35個行政村,142個自然村,在冊登記的總人口約8萬人,事實上常駐人口卻不足2萬人。這些常駐人口中,除了必須接受義務教育的學齡兒童、少年外。主要是這兩類:老弱病殘戶、村內的五保戶和低保戶;二是中堅農民,這些稍微有經濟頭腦的農民,通過流轉土地和發展林下經濟,種植農作物提高自身經濟收入。
前者,對眼前的貧窮和未來發展一籌莫展;后者,在通過土地流轉和發展林下經濟,取得物質方面的回報后,除了自身繼續發展產業外,大多數目選擇的是讓其子女脫離農村生存空問,進而去城市謀求發展空間。
這種現狀,不僅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更談不對上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助力。相反還滋生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這種生活形態,不僅折射除了農民生存空問日益被擠壓,更折射出了農民自身對農村形態下的鄉土文化、宗親文化、農耕文化的片面認知。
所以,我在創作之初就把這部紀錄片的表現重點放在了“地名記”和“風味記”兩大板塊內。“地名記”以講述安平鎮自漢代得名而起篇,通過鏡頭切換,凸顯安平鎮的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重點記述了現代安平鎮集狀況。每逢陰歷三和七,是安平鎮普通民眾趕集的日子。吆喝聲、買賣聲,此起彼伏,狹長的平安大街人聲鼎沸。平時難得一見的剃頭匠人和手工匠人,也擔著挑兒出現在畫面中。通過這些特定時問、特定人物的選擇和紀錄,隨著電視平臺及網絡等新媒體平臺的公開傳播,會勾起有相同記憶碎片人的美好共鳴,進而從內心深處喚起他們對故鄉的關注。板塊“風吃記”,筆者把對地方飲食文化的解讀放在了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稱的安平“雞爪麻花”上。味蕾的記憶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在捕捉這樣的鄉土情懷后,我們就把鏡頭語言的展現放在了講述雞爪麻花沿革及周家十三代人對家傳祖業的傳承上,片尾用了周家第十三代人周學林孫子現場聲:“爺爺,我也要和你學炸麻花”。這種做細微點、做足熱點、做實亮點的表現手法為安平鎮周家“雞爪麻花”品牌注入了文化內涵,也拉動了產業發展。
4借力新媒體,放大鄉村振興主旋律
新媒體時代不可避免對傳統媒體帶來了全方位的沖擊,但筆者也認為它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機遇。例如,地市級傳統媒體就可以借助新媒體,突破以往特定時問、特定范圍,本地人只能收看本地節目的發展瓶頸。
《商丘鄉鎮影像志》欄目組就是利用把節目上傳至互聯網,騰訊視頻、微信公眾平臺等傳播渠道上,使節目影響力起到了裂變的效果。商丘市委宣傳部領導同志在觀看節目后指出,《商丘鄉鎮影像志》是全國地市級電視臺首創,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節目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的傳播方式跟上了新時代發展的步伐,值得借鑒和推廣。一位鄉鎮長給欄目組打電話說:咱現在外出招商不送名片了,直接給對方微信發送咱鄉紀錄片了。返鄉創業農民、重慶商丘商會會長蔡振啟在接受欄目記者采訪后說:節目播出后,他更有信心讓夏邑縣太平鎮外出打工人員從以前年年回家過年,改為今后天天在家過年。從2018年9月開始,蔡振啟返鄉創業投資12億打造5000多畝的太平鎮御龍灣智慧農業園,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該項目已吸引近200名大學畢業生、返鄉村民加盟。
作為地市級電視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惟有立足本土資源和特色,深挖文化內涵,把握發展脈搏,打造優秀鄉鎮名片,喚起那些離開家鄉人的鄉土記憶,讓他們看到鄉土故園的發展與希望,吸引他們返鄉創業,扎根在故土,興業在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