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偉 張雪 謝冬雪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化速度的加快以及智慧化旅游的出現,“互聯網+旅游”迅速發展。從“互聯網+旅游”帶來的新機遇入手,闡述其發展的模式,通過結合案例提出轉變傳統旅游觀念,培養旅游信息化專業人才等促進“互聯網+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旅游業;互聯網+旅游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accel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mart tourism, “Internet + tourism” has become possib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opportunities brought about by “Internet + tourism”, expounds its development model,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Internet + tourism” through combining case.
Keywords: Internet +; Tourism; Internet + Tourism
旅游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旅游產業的發展以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為基礎并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業、服務業、交通、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和園林等多種行業的發展,促使各部門不斷改進及完善基礎設施,同時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旅游業”日益凸顯其重要地位。
一、“互聯網+”給旅游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旅游產業是憑借著旅游資源和相關設施,專門或主要從事招攬客人、接待游客并為其提供餐飲、住宿、交通、游覽、購物、文娛等環節的綜合性服務行業。旅游產業主要由旅游業、住宿業和交通客運業三部分構成,這三部分也是旅游產業的三大支柱。從整體來看,旅游業不是實現商品流通貿易的經濟部門,而是憑借著旅游資源,同時利用旅游設施,向旅游者提供服務。
傳統旅游產業想要打破瓶頸得到發展,就要克服時空因素的影響,而互聯網的出現與普及恰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信息在互聯網的傳播使得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成為現實。“互聯網+”的出現,給很多本已走下坡路的傳統產業帶來了轉型升級的機遇。在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對于旅游產業而言,通過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帶來了發展新機遇且發展潛力巨大。在經濟的發展中旅游業的地位和作用日趨增強,“互聯網+旅游業”對拉動城市經濟發展、帶動社會就業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
旅游業與互聯網相“+”使其產生了巨大的變革。旅游產業中的各個行業紛紛加快了與互聯網相互融合的速度,大批互聯網創業者在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與碰撞中尋求機遇。以“互聯網+”旅游為核心,推動互聯網與傳統旅游產業的融合,智慧景區、智慧旅游、旅游O2O等新生市場獲得進一步發展的背后,實則是互聯網服務融入旅游行業。這樣能夠有效地提升景區管理運營效率和景區對于游客的服務質量,進而加強整個景區的競爭能力。
二、 “互聯網+旅游”發展模式
“互聯網+旅游”的模式大致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B2C模式:在線旅行社形式(OTA)、在線平臺模式和團購模式;第二類C2B預定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產品供應商通過聚合游客相關方面大數據定位游客需求,通過互聯網把旅游產品精確配置給游客;第三種模式是C2C的商業模式,通過互聯網把游客閑置的住宿資源銷售給有需要的游客,實現了線上線下多元融合。隨著互聯網在旅游行業的滲透,不同場景下的線上線下服務融合、體驗融合將更多出現在用戶面前。
“互聯網+旅游”使旅游者能更好地了解目的地情況,通過網絡更方便地安排出行計劃,旅游網絡平臺快速發展并普及。我國旅游群體較為龐大,“互聯網+旅游”能根據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有針對性地為旅游者設計符合要求的旅游方案,定制方式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滿足旅游者的需求,使得旅游者獲得更大心理滿足。
三、“互聯網+旅游”的實踐與設計
(一)“互聯網+旅游”實踐的成功案例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游景區開發運營模式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3月,我國景區數量已達26000多家,依次被劃分為五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為5A、4A、3A、2A、A級旅游景區。黃山景區因其獨特的風景,其管理者極具前瞻性眼光有關,黃山成為我國最早啟動智慧旅游建設的景區之一,在2006年就投入資金1.5億元人民幣,相繼建成保護管理指揮調度中心等29個智慧旅游系統,形成了覆蓋全山的信息化網絡。這也使得黃山風景區在2015年中國旅游大會榮膺“年度智慧旅游景區”稱號。
(二)“互聯網+旅游”的案例設計
以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首先通過網絡平臺向旅游者傳遞相關景區信息,包括其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四、也是世界最大的蘆葦濕地、中國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信息傳遞給游客,景區內湖澤密布,葦草叢生,是水禽等鳥類棲息繁衍的天然樂園,保護區由烏裕爾河下游流域一大片永久性季節性淡水沼澤地和無數小型淺水湖泊組成,濕地的周圍是草地、農田和人工魚塘,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等珍禽及濕地生態系統。讓游客了解更多的信息,產生旅游欲望和需求。也可以借鑒已經到達旅游瓶頸的西安,通過“抖音短視頻”上的火爆讓這座“六朝古都”又重新綻放了光彩的案例,制作短視頻進行大范圍宣傳。加大投入,打造智慧景區,在扎龍自然保護區建成智慧旅游系統,形成信息化網絡。并開展在線團購、預定以及私人定制模式。
四、推動“互聯網+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傳統觀念
“互聯網+旅游”發展是旅游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互聯網+”不僅是渠道,更是整合各種旅游資源平臺。加強對“互聯網+旅游”的認識,轉變傳統的旅游經營觀念。旅游業要認識到旅游與“互聯網+”接軌的重要性,實現旅游的互聯網化、信息化和系統化,建立“互聯網+”旅游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引導游客的消費觀念,培育游客的忠誠度,提升“互聯網+旅游”的網絡化經營。
(二)培養旅游信息化專業人才
在“互聯網+旅游”背景下,旅游發展離不開旅游信息化專業人才。旅游業應建立有效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打造一支“互聯網+旅游”信息化的專業團隊,加快培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互聯網+旅游”信息化專業人才,提高“互聯網+旅游”信息化建設的效率和質量,以此來打造安全的“互聯網+旅游”體系。
[參考文獻]
[1]汪惠萍,潘健.“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8,39(12):53-56.
[2]王浩宇,何鑫.基于“互聯網+”的全域旅游生態系統構建研究[J].度假旅游,2019(1):130-131.
[3]陳旭元,梁春樹,陳麗清,等.“互聯網+”背景下特色鄉村旅游推廣路徑探討——以推廣佛山特色鄉村旅游為例[J].價值工程,2019,38(6):53-56.
[4]胡冰濤.“互聯網+”時代的旅游產業融合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2):12-13
[5]崔瑩.“互聯網+”背景下長白山區域鄉村旅游升級發展模式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2):75-76.
[6]王永挺,趙益杉,劉宏兵.“互聯網+旅游”下“產消合一”營銷模式[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7):35-37.
[7]林齊宏.“互聯網+”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策略研究[J].就業與保障,2018(24):30-31.
[8]吳鯤.“互聯網+”視角下旅游特色小鎮建設模式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3):93-94.
[9]鄭小為,王婭.“旅游+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J].黑河學院學報,2017,8(7):66-67.
(責任編輯:張彤彤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