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化教學即將教學方法與生活緊密相連。對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進行了探討。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應試教育的方法已被逐漸淘汰,教學者普遍意識到應該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結合。希望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
一、生活化教學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不僅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還應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與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在過去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只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而生活化教學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課堂上將生活與語文相結合,學生在課堂上感受生活,理解語文知識。
(二)開闊學生的視野
過去的教育,只把目光放在課本上,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在學校里,同學之間交流不多,學生不具備基本的社交能力,不利于其對未來的發展。生活化教學讓學生認識生活與語文,增加了與同學之間的感情。
(三)開發學生的潛能
小學生正處于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生活化教學的教育模式能夠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潛能。以往的教育方式容易限制學生思維的發散,不利于大腦的開發。例如,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過扮演課本上的人物,發散其思維,將自己融入課本中,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本上的知識。
二、缺乏生活化教學的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
在當今的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都存在著一個普遍教育方式,為了教學而教學。如此教育,導致教學效果遠遠達不到設想要求。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不了當前社會生活模式。一味的應試教育,只會讓語文脫離實際生活,學生的學習氛圍枯燥無味,難以激發其學習興趣。例如,在平時開展的寫作課程中,很多老師教授給學生的就只是一種寫作模式,讓學生套用模式寫作。試問,在這樣的一種教學方法中,學生會對寫作提起興趣嗎?因為缺乏對日常生活的引導,多數學生把寫作看成一道不可攻破的難關,懼怕寫作。為了提高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成果,我們亟須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來改變這一現狀。
三、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課堂教學生活化
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老師所教授的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結合具體的生活實例與課堂所要教學的內容,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學《風箏》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出來的情感,老師可以在周末的時候組織學生一塊去郊外放風箏,在學生親身體驗的同時,老師再用生動的語言開展教學,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又如在《有趣的漢字》一文中,可在正式教學前組織學生玩一場游戲,通過表演的形式理解漢字的組成,學生樂在其中,如此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讓學生加深對中國漢字的理解,學生能夠切身地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課后作業生活化
課后作業是小學生在九年義務教學階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讓學生將老師在課堂上講述的知識點掌握,做作業是最直接的途徑。然而,在曾經的教學中,大多數老師都只會采用題海戰術,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為使學生較為輕松地掌握學習要點,課后作業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特別是對于小學生這樣一群年紀尚小的孩子,因此老師在課后布置的作業大多都需要在家長的督促下完成,課后作業生活化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通過生活化作業,學生能夠開闊視野,感受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提高對學習的興趣。與此同時,學生在完成生活化作業的同時,還能夠在課堂上感受到快樂,鍛煉并且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總而言之,教師需要認識到,語文來源于生活并且服務于生活,只有將語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實踐活動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提倡:“在生活中尋找教育,為了生活而進行教育。”由此可看出,生活與教育是緊密聯系在一塊的。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知識并不是最終的目的,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而檢驗這一成果的途徑便是實踐活動。為使學生更好地感受生活,我們需要憑借課外實踐這一途徑,引導學生走向生活,聯系實際。與此同時,需要教師經常開展與語文實踐相關的活動,例如,可在學校開展各種興趣小組,讓興趣相同的同學可以在一塊兒探討,多做交流,共同提高,并在交流完之后進行一個總結,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為主題,可以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讓學生從生活中提取素材,符合將實踐活動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將學生感興趣或者平時能夠接觸到的事物,作為生活化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對學習語文知識有探究的動力。在現實生活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語文教學資源,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上,才能夠發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卞桂俠.淺談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3(11):143.
[2]石佳佳.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初探[J].教育科學,2015(9):44-45,57.
作者簡介:張文選(1966.9—),漢族,男,甘肅蘭州人,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