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乙紅
摘 要:深度學習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指的是通過組合低層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層表示屬性類別或特征。數學學科的深度學習強調學生作為主角參與創造性學習、延伸性學習。“可視化”數學課堂是一種教學主張,強調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讓隱性的數學道理、數學思考和數學思維顯性化,強調學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讓數學道理摸得著,通過直觀表征讓數學思維看得見,通過語言表達讓數學思考聽得到。通過構建“可視化”數學課堂可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從而形成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深度學習;可視化;動手操作;直觀表征;語言表達
課前思考:《小兔請客(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是北師大版一年下冊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的開端。之前,學生已經掌握加、減法的意義、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學習了20以內數的加、減計算。數學上一般認為自然數的加、減法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被歸結為20以內的加、減法。10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意味著學生在加、減法需要用不同的計數單位來進行計算。課前我以“20+30=?”做了調查。學生都知道20+30=50。追問“你怎么知道的?”答:“0先不看,2+3=5,再在5后面加一個0。”表面上看來,學生都已經會算了,我們還教什么?“0先不看”的數學本質是“以群計數”也就是以十為單位來進行計數,需要把以“個”為計數單位計算轉化以“十”為計數單位,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為真正能體現算理的方法“2個十+3個十=5個十”很容易被孩子們漠視。進一步思考:“0先不看,直接算2+3=5,在后面添個0”和“2個十+3個十=5個十”,一個是孩子們所喜好的”簡單方法,還有一個是能真正體現算理的方法,能否實現這兩個方法之間的溝通,既尊重孩子的心理選擇,也能讓他們“看”懂“簡單背后的道理?能否引導學生由此及彼、舉一反三,體會到將來遇到幾百、幾千、幾萬也沒問題,體會到不管是2個一加3個一=5個十,還是2個十加3個十等于5個十,2個百加3個百等于5個百只是計數單位變了,計算方法不變,都可以先把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加,然后再看計數的單位。因而仍然可以用”2+3”的方法來計算?不管是整數加減,還是小數、分數加減,計算的都是相同單位的個數。基于上述思考,我以加法模型為重點,以2+3為基點,以模型思想和變中不變思想為核心的,構建“可視化”數學課堂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一、動手操作,讓道理摸得到
數學道理一般來說是抽象的,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性為主。數學學科特點與兒童思維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如何解決?弗賴登塔爾說過:學一個活動的最好方法是做。采用動手操作擺學具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通過做對概念進行運算”。教師再引導學生將動手操作所得結果與數學道理進行聯結,讓數學道理摸得到。通過“內化了的動作”,有效地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如片段(一):
師:老師發現,小朋友都知道20+30=50。非常厲害。
你們可以用小棒擺一擺或在計數器畫一畫,讓別人很快看出20+30=50嗎?
師:下面請小朋友先拿出合適的小棒擺一擺,接著在學習單1中的計數器上畫一畫。展示自己算法。開始。
師:老師采訪下,這怎么看出20+30=50。
生:20就擺2捆小棒,30就擺3捆,2捆小棒+3捆小棒=5捆小棒,就是50。
師:是的,一捆一個十,20就擺2捆,30就擺3捆,一起數,3捆,4捆,5捆,30,40,50,2捆小棒+3捆小棒=5捆小棒,就是50。
師:他的擺法,既讓我們看到加的過程,又看到加的結果,真好。掌聲送給他。
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你們為什么都選擇一捆一捆的,不選擇一根一根的小棒來擺。
生:比較快。
師:以十為單位,十個十個擺比較簡潔、方便,一眼就看出數量是多少。
師:誰來用珠子表示?
生:上臺展示。
師:這又是怎么看出20+30=50的呢?
生:先在十位上放2個珠了,再放3個珠子。
師:梳理:十位上的一個珠子表示一個十,20就在十位上放2個珠子表示,30就在十位上放3個珠子,十位上的3個,4個,5個珠子,30、40、50。十位上的2個珠子+十位上的3個珠子=十位上的5個珠子,就是50。
師:老師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不在個位放珠子?
生:在個位上放珠子要放很多,很麻煩。
師:以十為單位,十個十個擺,這樣比較簡潔、方便,一眼就看出數量是多少。
【思考】本環節以問題“你們可以用小棒擺一擺或在計數器畫一畫,讓別人很快看出20+30=50嗎?驅動學生動手操作。在擺小棒、畫(放)珠子展算法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以“捆”“十位上的珠子”來計數的豐富表象,促進學生動作技能向心智技能轉化。而像“一捆一個十,20就擺2捆,30就擺3捆,一起數,3捆,4捆,5捆30,40,50,2捆小棒+3捆小棒=5捆小棒,就是50”這一細節的處理蘊含著數數的方法,(直接記住30,再往后數2個十)及加法的原理(后繼為加)。通過對小棒、珠子擺放位置的選擇,再次幫助學生強化對“十”這個計數單位的認識,體驗“以十計數”的簡潔、方便等優越性,每個學生都能作為主角參與,在學生積累感性的活動經驗的同時也摸到數學道理。
二、直觀表征,讓思維看得見
小學生思維的特點:由具體轉向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由低維到高維。借助直觀循序漸進表征一類具有相同數學結構的事物和現象,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掌握數學概念或結論的“數學本質”,讓學生的思維有跡可循。
如片段(二):
1.觀察比較
師:大家再來看一看,想一想。剛剛我們把20用2盤果子、2捆小棒、十位上的2個珠子來表示,這里的2盤果子、2捆小棒、十位上的2個珠子,都表示2個什么?
師:我們把30用3盤果子、3捆小棒、十位上的3個珠子來表示。
這里的3盤果子、3捆小棒、十位上的3個珠子,又表示3個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形成如下板書):
【思考】果子圖是實物模型,摸得著;小棒圖是半抽象的模型,看得見;計數器更進一步抽象,讓學生的思維看得到。三種圖示層層遞進,將原生態的操作過程進行結構化處理,借助直觀,表征算理、算法。
豐富的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探究的路徑。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自主建構算法,“看”透簡單背后的道理:原來各種擺法、想法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計算“20+30”可以把20、30轉化以十為單位,看作計算“2個十+3個十=5個十”,就是50。實現創造性的深度學習。
三、深度對話,讓思考聽得到
沒有碰撞,就沒有思維的推進,沒有深度對話,就沒有深度思考,也就就談不上深度學習。課堂上通過提出適當的問題促使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解釋、表述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在思考聽得到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如片段(三):
1.“說”出來,讓思考數學化
師:如果不用果子,不用小棒,不用計數器。怎么算20+30=?。
生:2+3等于5,再寫個0。
師:2的位置在哪?3呢?
生:都在十位上。
師:這里的2+3=5表示什么?
生:2個十+3個十=5個十。
師:原來用2+3的方法計算20+30的道理也是2個十+3個十=5個十。這2+3咱們以前可是用它來計算2個1加3個1等于5個一,現在又可以用這個方法計算2個十+3個十等于5個十。
仔細觀察:什么變了,什么不變。
生1:單位變了。
生2:數字不變。
生3:計算方法不變。
【思考】通過去情境化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脫離具體的操作,進行純粹的心智操作。讓學生明白算法“2+3”的道理也是2個十+3個十,感悟變與不變的思想。可以說語言給了學生表達數學思考的機會,也給教師引導學生經歷思維由膚淺走向深刻的數學化過程。
2.“說”出來,讓思考結構化
師:咱們班的小朋友會觀察、會思考、會講理,個個頂呱呱。
很快就學會了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看這課題,你覺得我們以后會學什么?
生:整百數加、減整百數。
師:整十數,變成整百數了。舉個例子?
生1:100+200=300。
生2:100+100=200。
師:200+300怎么想?
生:2個百+3個百=5個百。
師:我們以前就知道有2個一加3個一等于5個一,剛才又學會2個十加3個十等于5個十,現在又想到2個百加3個百等于5個百。
師:繼續想下去,還可能會遇到——
生:千、萬。
師:還沒學你們就會算,是不是有什么重大的發現?
生:單位變了,計算方法不變。
師:是的,單位一直在變了,就像古人說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不管是以什么為單位的都沒問題),它們都可以表示2個幾加3個幾等于5個幾,都可以用2+3的方法計算有幾個這樣的單位。
(根據學生回答課件依次形成如下模型、展示學生的思考。)
師:這2+3可真是個神奇的式子。你自己也能編一個神奇的式子,說一說可以用它計算哪些問題嗎?
生1:3+4=7,3個十+4個十=7個十,3個百+4個百=7個百。
生2:5-2=3,5個十-2個十=3個十,5個百-2個百=3個百。
【思考】通過“看這課題,你覺得我們以后會學什么”“繼續想下去,還可能會遇到——”“你們能自己編個神奇的式子,并說說它能計算什么嗎?”“會編神奇的式子,那會編故事嗎?適切的問題、適時的發問、適度的深化,一次次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參考文獻:
[1]費賴登塔爾.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M].陳昌平,唐瑞芬,編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史寧中.基本概念與運算法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蘇明強.通過課堂“一創三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J].小學教學研究,2017(3).
[4]張齊化.“思維可視化”視域下小學數學課堂之重建[J].江蘇教育,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