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玲

[摘要] 目的 分析預見性護理對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癥發生率的應用效果。方法 納入該院自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2例,以“入院順序奇偶性”分組,分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36例)、研究組(予以預見性護理,36例),比較依從性評分、低血糖發生率。結果 研究組低血糖發生率(5.56%)顯著比對照組(22.50%)低(P<0.05)。研究組護理后依從性評分顯著比對照組高(P<0.05)。結論 預見性護理可有效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發生率,值得借鑒。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6(b)-0157-02
糖尿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高血糖是該病的主要特征,主要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相對或者絕對不足,導致機體脂肪、糖類物質代謝紊亂。近年來,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推進的背景下,糖尿病的發病率顯著增高,且發病人群有年輕化趨勢[1]。臨床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如果機體血糖控制不良,極易引發低血糖,明顯增加了風險事件發生率[2]。由此可知,如何積極、有效地預防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時當前臨床高度關注的內容。鑒于此,該文納入該院自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2例,回顧性分析上述病例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該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2例,以“入院順序奇偶性”分組,分對照組(36例)、研究組(36例)。研究組女性17例,男性19例,年齡在62~88歲,平均年齡為(75.62±5.11)歲;病程在5~14年,平均病程為(9.52±2.14)年;合并癥: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癥例數之比分別是10:16:10;體重在42~80 kg,平均體重為(61.52±5.14)kg。對照組女性16例,男性20例,年齡在63~87歲,平均年齡為(75.74±5.04)歲;病程在6~13年,平均病程為(9.58±2.11)年;合并癥: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癥例數之比分別是12:14:10;體重在44~79 kg,平均體重為(61.92±5.21)kg。性別、合并癥、年齡、病程、體重等基線資料兩組相比(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①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②均符合2013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中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③年齡均在60周歲以上。④患者以及家屬對該次研究知情,且簽字“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者。②合并器質性疾病者。③存在老年癡呆、精神分裂癥者。④中途退出該研究者。⑤合并惡性腫瘤者。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監測血糖等生命體征、病情變化、嚴格遵醫囑展開治療等常規護理。
研究組(預見性護理):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應綜合患者性格特點、經濟背景、文化程度等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向患者發放健康手冊,普及糖尿病相關知識,讓患者清楚地認識到低血糖的危險性、誘因等,以樂觀、良好的心態面對治療,積極配合護理人員。②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提前告知患者合理飲食對其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在滿足機體所需熱量的基礎上,堅持少量多餐的飲食原則,每餐的食量應固定,饑餓極易引發低血糖,因此告知患者不可盲目節食。老年患者在夜間極易發生低血糖,因此患者在睡前應進食適量高蛋白食物,例如雞蛋或者豆制品,另外患者還用戒煙、戒酒、禁飲咖啡、濃茶等。③降糖藥物:護理人員應提前告知患者使用降糖藥物的重要性、必要性,磺脲類降糖藥物一般在餐前30 min服用,雙胍類降糖藥一般餐時或者餐后服用,避免引發胃腸道反應。一旦患者出現饑餓、出汗、心慌、頭暈等癥狀,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進行對癥處理。④運動干預:指導患者每日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例如散步、跑步、健美操等,加快脂肪分解和新陳代謝,運動強度以患者耐受為主,運動時心率不可超過110次/min,切不可過量運動。對于腎肝功能不健全、嚴重感染、發熱的患者,應盡量減少運動量。⑤病情監測:護理人員應加強對糖尿病患者巡視,定期監測血糖,也漸漸血糖變化幅度較大,因此對于夜間熟睡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及時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突然憋醒、皮膚濕冷等癥狀,如果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進行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比較依從性評分、低血糖發生率、SF-36評分。①依從性評分:以CHBMS(健康依從性模型量表)評估依從性,包括服藥、飲食、運動、感知四方面,1分表示一直不,2分表示偶爾、3分表示時常、4分表示總是,分值高低與依從性高低成正比[4]。②低血糖評定標準:患者空腹血糖≤3.9 mmol/L[5]。
1.4 ?統計方法
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據表達形式是(x±s),計算方法是t檢驗;計數資料數據表達形式是[n(%)],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依從性
兩組護理前依從性相比(P>0.05);護理后研究組依從性顯著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低血糖發生率
研究組2例發生低血糖,占5.56%(2/36);對照組10例低血糖,占22.50%(10/36)。研究組低血糖發生率顯著比對照組低(χ2=38.400 0,P=0.000 0<0.05)。
3 ?討論
糖尿病患者如果發生低血糖,機體中的葡萄糖無法及時補充,肝糖原消耗殆盡,極易引發一系列低血糖神經癥狀,低血糖癥狀持續時間越長,患者大腦皮質下中樞神經系統受抑制程度越明顯,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出現昏迷,生命安全受到巨大威脅[6-7]。老年人由于年齡較大,合并較多基礎病,機體代謝功能減弱,藥物半衰期明顯延長,極易發生低血糖;飲食不當、過量飲酒、過量運動也是引發低血糖的重要原因;空腹服用降糖藥物或者進食量較少也會引發低血糖,低血糖極易導致患者心、腦等臟器發生不可逆損害,具有較高的致死率。
該研究示研究組低血糖發生率顯著比對照組低,研究組護理后依從性評分顯著比對照組高(P<0.05)。該研究結果與王芳[8]等研究結果一致,說明預見性護理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有效性較高。分析如下:①預見性護理是在傳統護理基礎上發展而來,將過去被動護理變為主動護理,及早準確、客觀的評估患者心理狀態以及病情,綜合多種因素制定科學的護理計劃,及時調整飲食結構,鼓勵患者多進行運動鍛煉,改善體質,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可有效預防低血糖發生。②預見性護理將患者作為一切護理行為的主體,學會換位思考,盡可能滿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贏得患者信任與理解,構建良好、和諧的護患關系,提升了醫院整體服務形象,彌補了傳統護理被動、單一、固定等不足,更符合現代醫學發展的需求。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采納預見性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依從性,調節生活、飲食結構,可有效預防低血糖發生,安全可靠,值得臨床信賴并將其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虹,張潔,牛麗霞,等.預見性護理對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影響[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7,38(6):650-653.
[2] ?黃瑜芳,林雅萱,陳瑩.預見性護理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的護理效果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4):147-148.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30(8):893-942.
[4] ?張美花,羅崗.預見性護理模式在糖尿病合并足癬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7,15(13):1581-1583.
[5] ?方妙娟.預見性護理措施對糖尿病白內障患者圍術期血糖控制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15):185-187.
[6] ?劉連君,代亞麗,劉納.預見性護理在糖尿病足預防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161-162.
[7] ?趙丹芳.預見性護理在急診糖尿病患者并發癥預防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4):158-159.
[8] ?王芳,滕海燕,王麗娜.預見性護理對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癥的影響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30):222.
(收稿日期: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