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娟
摘 要:人的創造性的思維意識進入時空領域愈廣愈深,把握客觀事物,揭示客觀規律的能力也就越強。作為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師,要給學生深廣的課堂,更應該要有強烈的時空意識。通過一些課例來說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時空意識。
關鍵詞:時空意識;聯想;語文教學
還記得“北國風光,千里冰雪,萬里雪飄”“惜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這樣的詩句給人以開闊的視野,耐人尋味,這與詩人強烈的時空意識有關。人的思維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受多種因素制約,而人的思維意識達到的層次,與人的時空意識有關。也就是說,人的創造性的思維意識進入時空領域愈廣愈深,把握客觀事物,揭示客觀規律的能力也就越強。作為新課堂下的語文教師,要給學生深廣的課堂,更應該要有強烈的時空意識。
一切好的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化載體都體現著特定時空中的物質的完美組合,沒有廣闊深邃的時空背景是很難產生佳作的。課堂也一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能體現強烈的時空意識,課堂便會有了高度與深度。
一、充分研讀文本,進入情景
要有創造性的課堂,首先還需要以教師對文本的熟悉為基礎。備課的時候必須對文本的現在過去將來進行充分的了解。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具有明顯的特定時空的特點。它所提供的不僅僅是文字所表達的畫面和其中的道理,也包括一幅幅藏于靜靜的文字中的活動的畫面,還包括作者完成文章的歷史、心理等背景。教師要在大于作品所展示的時空跨度內,體驗作品的情景,把握作品的主題,更深刻地品味出作者的創作意圖。只有在充分研讀文本后,進入情景中才能尋找最佳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廣袤深邃的時空!
例如古詩教學中,我們發現一首詩就是一段歷史,那些千古傳誦的詩歌,大部分都是詩人真實生活的寫照,讀著一首首詩歌,仿佛是踩著歷史的腳印一路走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后,不畏險惡、獨立孤傲的情操。“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揭示了南宋統治階級忘記國難、茍且偷安、尋歡作樂的丑陋嘴臉。陸游寫《示兒》時其八十五歲,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給兒子們寫下了千古絕句。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必須弄清作者創作背景,才能加深理解,才能帶領學生進入情景。
二、教師要善于相關聯想
在特定的時空中,一切事物都能依據一定的規律聯系起來。從現象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仔細觀察,卻是有聯系的。其實,各個學科也存在聯想的問題,數學、語文、外語、歷史、地理等各科知識,在特定時空中都是有聯系的。不進行聯想,教師就有可能把各學科看作一個個孤立的個體,上課就容易故步自封,培養出來的學生也缺乏創新性。以陶淵明《飲酒》為例,這首詩抒發作者歸隱后安貧樂道、悠然自得的心情。作者遠離了都市車馬喧囂的環境,不再受塵俗煩擾,面對大自然而物我兩忘。詩人以寧靜欣慰的心態寫景,又以景物烘托自由自在的心緒,情景交融,耐人尋味。在上這節課時,我在黑板上作了一幅簡筆畫,來描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優美意境。同時,我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在腦海中描畫陶淵明的神情儀態。之后,我讓他們選擇,要么用語言,要么用畫筆,描繪一幅陶淵明的肖像畫。如此,學生的聯想天地一下就打開了。
三、教師要適當地外延擴展,追遠溯古,與時俱進
外延擴展是由近及遠的一種思考方式,是不斷擴大思考空間的思考方法,從較大的時空范圍內看問題,就會獲得更多的可供選擇的材料,也更容易找到具有普遍意義的素材,有助于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主題。例如教學《女媧補天》,時間上可適當了解從遠古到現代人類科學的發展,空間上可溯及中國、外國神話。《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別詩,其時空范圍是宏廣的,全城的時空特色,作者盡收筆下。時空外延擴展開去,寫出了遠行者今后生活的孤單寂寞,也寫出了詩人對朋友今后生活的牽掛與關懷,表達了作者和送行者雙方心底深刻、真摯、復雜的感情。又如教學毛澤東詩詞《詠梅》,可將陸游的《詠梅》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進行對比教學。因此,在教學實際中,教師要根據有關知識不斷擴大思考問題的時空范圍,讓學生逐漸養成從較大的時空跨度看問題的習慣。當然,這種外延擴展要把握“度量”,過分地外延擴展就失去了課文的本色。
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冥想思考
運用冥想思考可培養學生對時空的感應力。教師可讓學生閉目凝思,引導學生思維意識在特定的時空中,感受課文提供的內容,要求學生想得越廣、越深越好,立體感越強越好。如教學《聽潮》,讀后可讓學生閉目感受文章的內容,將文字轉化為活動的畫面,在思維所創造的特定的時空中,品味大海的美,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起來,這有助于學生形成立體的、運動的觀察事物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在特定的時空中感受生活。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注意了時空意識的體現,不僅有助于語文學科本身的學習,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也為學生的智力活動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時空舞臺。也祝愿教師能編織著教育的夢想,并一步步把它變成現實,找到自己探索追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