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是切實解決農村居民看病難問題的重要舉措。文章運用行動研究方法,結合我國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現實困境,以D市E鎮為例,設計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社會行動研究方案。
關鍵詞:農村衛生人才;社會工作;行動研究
一、我國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總量不足、綜合素質不高、工作量不均衡、人才隊伍不穩定的問題。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村衛生人才的個人利益和需求忽視較為嚴重,農村衛生人才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尚未真正建立。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農村衛生人才除了最基礎的謀生動機外,他們還希望獲得職業成就感,但農村衛生院硬件條件差、發展平臺有限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使得他們陷入職業生涯發展困惑。根據多項實證研究發現,我國農村衛生技術人才具有較強的培訓需求,但經費問題成為影響他們接受繼續教育培訓的主要障礙,其次影響培訓的因素為無法離崗、培訓時間和地點等。上述問題不僅不利于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也會影響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長遠發展。
二、行動研究方法步驟
行動研究最早由Kurt Lewin等人提出,隨后被運用于社會工作領域。行動研究注重將行動、研究相結合,行動是為了研究問題,研究是為了改善行動。行動研究是合作學習,注重利用身邊的現有資源對問題進行更深刻認識,主張行動者之間能夠通過平等對話、溝通,互為對方的資源,最終實現教育目的。
S.Kemmis 和R.Mc Taggart 將行動研究劃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行動研究是循環進行的,一個周期完成后將方案進行再計劃,隨后進入第二個周期。行動研究的周期因項目的需要來定,通常情況下,項目設計之初就規定了項目的起止日期和經費、人員投入程度,行動研究作為開展項目活動的研究范式,主要遵從項目的安排設置,盡可能在項目時間里提升案主的能力,讓他們有更多的成長。
三、基于D市E鎮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行動研究方案設計
(一)理論依據
(1)優勢視角。優勢視角(Strength Perspective)不同于“問題視角”,是一種注重挖掘人的優勢資源的視角。它強調人的能力、價值、興趣、信仰、資源、成就和抱負。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者通過充分挖掘農村醫生個人潛在能力,幫助農村醫生建立自信,尋求個人改變的動力。每一位醫生的個人抱負和自身綜合實力都有差異,依據醫生的“差異”分配不同的崗位,既看到他們的不足和缺點,也要發現他們的優點,在具體醫療實踐中,根據醫生個人意愿和特長分別負責不同崗位,在具體的醫療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掘醫生個人優勢,針對醫生特長安排參加相應的醫療實踐,幫助醫生提升自信心,增強他們從事農村衛生服務的信念。
(2)賦權理論。賦權是指幫助個人、家庭、小組和社區提高他們個人的、人際的、社會經濟的和政治的優點來賦予他們改變環境的能力。農村衛生人才培養行動研究的方案設計、實施、評估離不開農村衛生人才的參與,首先發掘農村醫生的優點,再給予自主行動的機會。社會工作者應當充分發揮協作者的作用,體現出農村醫生在農村醫療服務中的重要作用,讓他們充分感受自身價值所在。
(二)行動方案設計
針對D市E鎮衛生人才隊伍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E鎮F村為項目點采用行動研究方法開展優勢視角取向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組在開展社會工作介入農村衛生人才培養行動研究的研究過程主要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專業關系
主要是與服務對象,也就是所選擇項目點的農村衛生人才建立專業關系,讓他們了解項目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幫助他們發揮自身優勢,幫助他們提升職業技能,梳理職業發展規劃,解決情緒困擾,幫助衛生人才實現自我提升,打造素質過硬的農村人才隊伍,實現農村衛生服務水平的再發展。建立專業關系也包括與項目點的負責人、影響項目實施的相關機構(村委會、E鎮政府、衛生院等)建立聯系,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階段:界定D市E鎮衛生人才隊伍基本情況及問題
D市E鎮位于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全鎮總面積83.6平方公里,總人口5.2萬,共轄十大行政村。E鎮的衛生人才隊伍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大致有:
一是衛生人才總量不足,已遠不能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需求的矛盾突出;二是衛生人才結構不合理,高級職稱人才及高學歷人才都偏少;三是人才隊伍年齡結構老化,45歲以上人員有18人,占17.73%,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學歷在高中及以下,專業水平較低,很難適應目前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他們將陸續退休;四是人才流失問題日益凸現,由于受待遇、職業發展等諸方面的影響,本科以上畢業生不愿意到鎮衛生院就業,目前在村衛生室工作的部分骨干人才不不甘心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不斷有人辭職;五是由于長期在基層工作,環境單一,工作任務繁重,工作環境差,職業發展空間不大,經常出現醫患矛盾等原因,基層衛生技術人員情緒問題突出。
第三階段:制定介入方案
根據問題界定,項目組以農村衛生人才的職業技能培訓、職業規劃引導、情感疏導需求為主,充分發揮農村衛生人才的自身優勢,以小組工作為主,輔以其他社會工作方法如個案工作方法和社會工作行政等方法的應用,設計服務計劃。
第四階段:行動
(1)編印宣傳資料。宣傳資料主要是面向農村醫生及村民兩類。面向農村醫生的宣傳資料,主要是關于農村醫生的職業價值、職業技能及職業規劃培訓安排、政府關于農村醫生的扶持培養政策、優秀農村醫生職業發展案例等,編撰成宣傳冊,分送給E鎮F村醫生,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身職業價值,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及職業規劃培訓;面向村民的宣傳資料主要是介紹農村醫生的服務范圍及事跡等,主要功能是幫助村民了解農村醫生的職業技能及服務范圍,能夠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正確選擇醫院級別,幫助村民信任農村醫生及理解農村醫生,形成良好的醫患關系。
(2)開展針對農村醫生的培訓活動。針對農村醫生的職業技能及職業發展困惑分別邀請相應專家進行參與式培訓,培訓應注重農村醫生的參與,反對灌輸式培訓,由農村醫生和專家交流日常醫療衛生服務中的困惑及問題,農村醫生之間也可以就日常的醫療衛生服務分享經驗。職業發展困惑方面培訓采用小組的方式,引導農村醫生自由交流職業困惑,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取得相互的理解和支持,社會工作者及相關專家在培訓活動中只起交流引導及交流進程控制作用。
(3)開展小組服務活動和個案服務。農村醫生身上存在著許多優勢,這些優勢是我們在提供服務時應該充分注意的。以農村醫生為本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是強調從農村醫生的需求出發,充分發揮農村醫生的優勢和潛能,通過設在村或鎮的農村醫生服務平臺,社會工作者將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向農村醫生提供正式的、專業的服務。
在農村醫生中開展成長小組服務,定期開展小組活動,小組成立初期社會工作者通過開展能幫助小組成員迅速熟悉成員的活動,如開展自我介紹活動等,在成長小組穩定后,社會工作者應把主導權還給小組成員,讓農村醫生在小組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相互幫助、共同成長;針對社會工作者在項目點日常工作中或者小組活動中發現農村醫生存在較嚴重問題或者通過成長小組無法解決時,可以提供情緒疏導等個案服務。
(4)與E鎮政府、鎮衛生院等相關部門及負責人溝通,爭取對農村醫生給予更多的關注,投入更多的資源,為農村醫生提供更多培訓機會及職業發展扶持政策。
(5)服務對象的滿意度評估。服務結束后,項目組針對服務對象進行滿意度評估,評估內容為活動“對增強農村醫生的專業技能是否有幫助”,“對農村醫生心理疏導是否有幫助”,“對農村醫生職業規劃是否有幫助”,“是否需要這樣的活動”“活動組織形式的接受程度”等。
(6)觀察。行動研究強調在研究過程當中的觀察,也可以說是在行動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評估。項目組在執行項目計劃的過程中應將觀察、評估與計劃的執行相互交錯。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及時運用到計劃的修訂過程當中,不斷調整服務計劃。觀察主要體現在:①對農村醫生的觀察。通過項目的執行觀察農村醫生對各項活動的參與程度高低,以及活動的即時效果。②對村民的觀察。觀察村民的就醫行為、對農村醫生的態度看法等。③對相關部門的觀察。和農村醫生培養問題相關的部門,包括村委會、衛生、教育等部門。
(7)反思
社會工作從西方引入,需要一個本土化的過程。在中國大陸農村社會工作的現代操作模式尚不成熟,需要及時針對行動的開展情況,對相關主體觀察及時進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對專業社會工作人員資源配置的反思。專業社會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對社會工作活動開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工作開展一段時間后,應反思專業社會者的配置時候合理,志愿服務體系是否健全,志愿服務關系是否長期、固定,確保社會工作開展的質量。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結合當地的社會環境的特點和社會工作對象的特點。
2)對社會工作的理念的反思。反思活動是否創造了有利條件幫助案主自立,激發案主自信心,增強其自助能力。在社會工作活動中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幫助農村醫生培養正確的職業觀、自我心理疏導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配套資源的反思。農村社會工作介入的順利開展需要配套的資金來保障,但是農村地方基層財政困窘,這從最根本上限制了農村社工介入農村醫療人才隊伍培養工作的開展。在項目點針對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行動研究開展一段時間后,應及時反思配套資源是否足以支撐項目順利進行,如果還不足,應如何針對當地情況更好地做好資源鏈接工作。
4)對社會工作者角色的反思。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同時充當著教育者、服務提供者、研究者、資源鏈接者等不同角色。角色之間有時存在沖突,社會工作者要善于進行角色轉換。本研究項目采用行動研究的方式,行動研究強調研究者本身也是實踐者,而實踐者如項目中農村醫生、各相關部門的實際工作者也是研究者,因此為更好推進研究項目的深入開展,要注意研究者和實踐者的角色轉換。
5) 對農村醫療政策的反思。鄉村醫療工作者從最初的“赤腳醫生”到現在的專職醫生,在不斷的專業化和規范化的同時,也面臨著人員的缺位,人員的素質偏低,人才的流失量大,穩定人才困難,繼續教育和培訓缺失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在項目組工作一段時間后,應及時總結歸納現行的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培養政策存在的不足,積極倡導改善優化相關政策。
6)對項目組活動開展形式及效果的反思。對項目組開展的活動形式及效果進行反思,主要是“對增強農村醫生的專業技能是否有幫助”,“對農村醫生心理疏導是否有幫助”,“對農村醫生職業規劃是否有幫助”,“是否需要這樣的活動”“活動組織形式的接受程度”等。
7)再計劃。經過觀察與反思,項目組應對原來的服務方案進行重新修訂。從總體工作計劃上,將主要的重點放在為農村醫生的小組服務上。對于小組計劃書的內容,根據小組開展的情況及時進行修訂,如活動的設計、小組的節次與內容等。在培訓中更多地采用參與式培訓與講授式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更有利于服務對象了解服務的內容。根據研究項目進展的情況,對項目開展的進度相應做調整。原來項目組的研究計劃是根據當時掌握的材料做出的,進入研究場域后,經過與其他研究主體和服務對象的接觸,發現有些計劃存在不適合的問題,也應及時做調整。
參考文獻
[1] 孟莛.農村衛生人才缺口挑戰公共衛生公平性[J].中國衛生人才,2012,12(10):18-19.
[2] 方鐵紅,陳家應.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素質現狀與培訓需求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8,28(04):261.
[3] S.Kemmis & R.Mc Taggart.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希珀里安圖書公司,1986.
[4] 楊靜,夏林清等.行動研究與社會工作[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陳曄(1990- ),江蘇鎮江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2017級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