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正逐漸成長為社會最主要的傳播媒介,許多網絡語言被大量移植到了現實生活中,也加速了新聞寫作的發展進程。在新媒體語境下,作為傳統媒體應隨潮流而動,不斷創新,適應受眾需求,改變新聞寫作方式,加快與新媒體融合,促使信息傳播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更加有效廣泛地進行傳播。
【關鍵詞】新媒體 ? 新聞寫作 ? 個性化表達 ? 標題
隨著電子通信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社會進入新媒體時代。在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傳播模式發生了極大變化,新聞寫作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作為傳統媒體應隨潮流而動,不斷創新,適應受眾需求,改變新聞寫作方式,加快與新媒體融合,促使信息傳播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更加有效廣泛地進行傳播。
一、新媒體語境及新聞表達特征
美國的馬史·波斯特教授在《信息方式:后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一書中闡述了“信息方式”的變革給社會結構帶來的深遠影響。他認為,當電子媒介進入我們的日常交往時,其語言的多變性引發了意義的去中心化,以及自我意識的消解,對人們感知自我與現實的方式帶來了深刻影響,同時信息方式下的語言“包裝”對我們與世界的關系及整個社會關系都進行了重新構型。正是在這種“深刻影響”和“重新構型”的過程中,形成了信息化社會里一種獨特的言行環境和闡釋背景——新媒體語境,“這意味著一種新的認知框架和價值安排:新媒體介入下的話語表達、社會性格和文化形態”。
在我國,新媒體寫作表達方式呈現出了這樣幾個特點:
1.新聞的標題至上
新媒體新聞的瀏覽方式決定了這一特點。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新聞的標題需要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夠最大程度上引起受眾的共鳴。因此,在擬定標題的過程中,需要盡量概括新聞的內容,將整個新聞事實囊括進新聞標題中,做到簡單明了。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為了博出位,一些標題不顧新聞事實、斷章取義、玩噱頭,因此被詬病為“標題黨”,這個問題也很突出。
2.動態性,從片段性向全面性不斷充實的過程
新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介入,使新聞的傳播效率提高,但是這種新聞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新聞,可能是正在進行的新聞事實的一個片段,或是一個點,以一段視頻,幾張圖片,或者幾句話的方式進行傳播,也可能是片面的,或者是某個角度的呈現。
隨著新聞事實的進展,更多傳統媒體的介入,相對完整的新聞事實,才會在不斷充實的報道中體現出來。新媒體海量聚集整合新聞事實形成專題報道的方式滿足了受眾對新聞挖掘的需求。
3.個性化的表達方式
新媒體突破了傳統媒體報道方式的束縛,文字、圖片、視頻、錄音,都可以進行一體化呈現。而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個性化語言表達方式在新聞傳播中呈現,這些方式有的幽默、有的睿智、有的通俗、有的犀利,伴隨著一些“金句”“熱詞”,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但是一些新聞娛樂化、低俗化的不良傾向也需要關注。
二、轉變新聞寫作思維,進一步滿足受眾需求
多年來,在一些傳統媒體上,公式化的新聞、八股文比比皆是,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聞作品并不多見。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習慣高高在上發布聲音,不管受眾接受能力;二是只重宣傳,不管新聞傳播規律;三是編采人員照搬材料,能偷懶就偷懶;四是記者不深入采訪,拿不到新鮮生動的寫作素材;五是不敢逾矩,不愿創新。總之,僵化的思維模式和新聞生產方式,必然寫不出生動新鮮的新聞作品,更談不上成為互聯網上的熱搜新聞。近年來,隨著“走轉改”活動的深入開展,推出了一些感人、生動的新聞作品,新聞寫作方式有了一定改進,但和新媒體語境下的要求來講還有一定的差距。
這種差距,主要是在不同傳播方式下,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造成的,而主要是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結果。在新媒體語境下,當一件新聞發生時,如何更好地報道新聞,哪些需要視頻,哪些需要圖片,哪些需要圖表,哪些需要文字,這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當第一批報道發出后,受眾的反饋如何,哪些新聞事實需要進一步挖掘填充,哪種表達方式更容易為受眾所接受,后續的報道在不斷的調整中接連發出。現在的新媒體中,“今日頭條”“澎湃新聞”就是兩種思維方式的典型代表,“今日頭條”更是借助其強大的推薦引擎,把互動做到了極致。傳統媒體,要轉變,首先要做到思維方式的轉變,以受眾的需要為出發點,才能寫出受眾想看、愿意看的新聞作品。
三、轉變新聞寫作方式,有效促進新聞傳播
其實,就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來看,目前新媒體的寫作方式仍在其藩籬之內。新聞寫作基本要求首先是要真實,要用事實說話,即堅持真實性,另外還要堅持時新性、思想性、簡潔性等,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真、短、快、活、強”。符合這些要求的新聞作品,無論在什么語境下,都會受到受眾的高度關注。
翻開《中國百年新聞經典消息卷》,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我國選手獲得奧運會第一塊金牌》《“神舟五號”飛船安全成功著陸》等,這一篇篇真實記載中國百年歷史變遷的經典新聞作品,標題非常醒目,新聞事實陳述清晰,語言精練、生動。
在當今的新媒體語境下來看,目前,我們的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很多,比如標題,口號式標題、公式化標題、拽文式標題多,能夠直指新聞內核、吸引受眾關注的標題少;導語方面,公文式導語、羅列式導語多,能夠巧妙開頭,引起受眾興趣的導語少;新聞主體方面,生搬硬套、照抄材料、語言生硬乏味的多,簡潔生動、通俗易懂、言語有趣的少。這就要求我們,在與受眾的互動中,根據受眾的需求,并且按照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進行改變。
比如一些會議,我們要學會撥開那些虛化的東西,找到和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核”;比如一些晦澀的行業新聞,我們要學會“翻譯”,用受眾能聽得懂的語言去報道;比如人物報道,我們要學會用生動有趣的細節和語言去展現人物。如果我們這樣持續、用心地去轉變,相信我們的報道在新媒體語境下也能有效地、更廣泛地進行傳播。
新媒體只是大眾傳播又一次的升級變化,未來或許還會有新的更新換代過程。但我們的新聞作品只要按照新聞傳播規律去創作,不斷豐富其表現形式,就一定會適應一次又一次新的挑戰和變化。
(作者單位:遼寧省互聯網輿情監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