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套
摘要:文化轉型是社會轉型的題中之義。文化轉型即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而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又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相交織。要在這種交織中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首先就要消解傳統文化現代化面臨的挑戰,也就是要超越傳統與現代、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二元對立,避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弊端疊加。在消解挑戰的基礎上,審視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需要避免傳統文化糟粕的影響,肯定其中的精華部分,以面向中國問題為核心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會通,在占有資本文明的基礎上實現傳統文化和資本文明的優勢疊加。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現代化;文化弊端疊加;文化優勢疊加
中圖分類號:B21;B262 ? ? ?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4-0077-005
當下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即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換期。社會轉型也就是社會未定型,既有傳統和對既有傳統的超越都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既要強調傳統的連續性,又要強調超越傳統的創新性。強調傳統不僅僅是為了“厚古”,更重要的是為了“鑒今”。但是,何謂傳統,如何從傳統中尋求當今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現實境遇和未來走向,以建立傳統和現代的關聯,這都是需要重新審視的。
一、傳統文化的方位:現代化進程中的傳統文化
社會轉型是20世紀中國的主題,伴隨著經濟、政治的現代化,傳統文化也有現代化的問題。中國的文化建設面對的主要思想資源除了傳統文化以外,還有馬克思主義。傳統文化有現代化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則有一個中國化的問題,兩者相互交織。
現代化即化為現代,也就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歷史變遷。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是被動開啟的,在此之前,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延續了數千年的農業文明國家。中國在幾千年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有關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制度與傳統,長期處于超穩定結構中。人類社會發展受歷史慣性影響,傳統作為歷史慣性會以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習俗和社會心理等形式影響人們,榮格將之稱為集體無意識,習近平總書記用了一個生物學術語“基因”來說明歷史慣性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1]170馬克思也說過類似的話:“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盵2]470-471何謂傳統?通俗地說,傳統是一個時間概念,是表征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關系的概念。過去相對于現在而言是傳統,現在相對于未來而言也會成為傳統。從現代化的角度來說,傳統是與現代相對而言的。
人類社會進入現代化進程以后,就面臨著如何對待傳統的問題。面對傳統,有兩種不同主張:一種主張是傳統主義,認為傳統優于現代,當現代化進程中遇到問題時,追溯到傳統,就會發現傳統社會并沒有這些問題,故此主張回到傳統社會,從傳統中尋求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但問題與社會進步并非水火不容,社會發展之所以出現問題,恰恰是因為社會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發展還不足?;貧w傳統不是回避問題,而是解決問題。更有極端者,不對傳統進行甄別,而認為傳統都是好的,走向復古主義。另一種主張是現代主義,認為現代優于傳統,社會問題的出現、民族危機的加深均源于傳統文化,否認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積極作用。事實上,人類進入現代化進程以后,現代化就成為整個人類社會的價值追求,相對于傳統,現代具有與生俱來的“話語優勢”。但如果單純強調現代,并以此徹底否定傳統,就可能走向歷史虛無主義,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斷裂性認知。第三種主張是揚棄,即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積極從傳統文化中尋求有利于當下中國發展的積極因素,對這些積極因素進行創造性轉化,以適應現代化的需要。
在現代化進程中,既要避免將傳統文化視為“舊文化”而陷入文化虛無主義,也要避免因為對傳統文化的過分強調而陷入復古主義。應該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優質成分,發揮精華和優質成分對現代化的促進作用,避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和劣質部分對現代化的消極影響。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是伴隨著中國社會轉型而出現的,在政治、經濟和社會轉型的同時,文化也有轉型的問題。文化的現代化集中體現為中國哲學的現代化,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包括形式現代化和實質現代化兩方面。在形式上,西方哲學采用邏輯分析方法,更為理性化,中國哲學的現代化主要是采用西方的術語、邏輯分析方法來解釋中國哲學的概念、原理(如用西方哲學中的“本體論”來說明中國哲學中的“道”),使之更精準,更理性。馮友蘭說:“新的現代化的中國哲學,只能是用近代邏輯學的成就,分析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概念,使那些似乎是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確起來?!盵3]200在實質上,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就是從現代化的角度汲取傳統文化的資源,使傳統文化符合現實發展的需要,成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有力工具,以應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問題。張岱年說:“中國現在所需要的哲學,乃是一種有力量的哲學,能給中華民族以勇氣的哲學?!盵4]239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存在現代化的問題,但是有一個中國化的問題。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社會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這種危機表現為農業文明相較于工業文明的落后性,實現文明轉型才是解決此危機的根本之道。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形態更替的理論恰恰回答了文明轉型的原因、途徑和方向。馬克思主義契合了中國人對中國問題的求索,但馬克思主義有一個中國化的問題,也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中國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所以,不管是中國哲學的現代化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都是基于“問題導向”,通過整合各種理論資源來解決中國問題的。兩者的目的是共同的,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兩者是同一個過程,其結果就是形成能夠有效指導中國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