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工傷認定案件涉及職工、企業和國家三方面的利益平衡,近年來發生的工傷認定案件之所以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與沒有處理好這三個方面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要處理好這類糾紛,就要在案件審理中切實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弘揚正氣,為見義勇為的職工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94號指導案例對此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同時還應當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工傷保險制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關鍵詞 工傷認定 核心價值觀 公平正義
作者簡介:王莉,河南警察學院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警察法。
中圖分類號:D926.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64
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6月20日發布的第94號指導案例,是一起涉及工傷認定的行政案件。其法律關系并不十分復雜,雙方當事人的爭議也不十分大(一審判決之后雙方當事人均未上訴),但是該指導案例在完善工傷認定規則的同時,反映出來的在工傷認定案件中十分明確的價值導,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這一價值追求在司法實踐中得以落地生根,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值得充分肯定。
一、94號指導案例展示的價值追求
最高人民法院第94號指導案例主要涉及《工傷保險條例》中關于工傷的認定問題,即職工在工作期間,為制止違法犯罪行為見義勇為而受到傷害,是否應當視同工傷,按照工傷處理,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工傷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職工因工受到傷害和遭受疾病給予社會救助,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工傷保險條例》作為一部具有社會屬性的行政法規,應當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該《條例》第一條規定,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從該條例的立法目的看,其社會屬性非常明顯,對于因工受傷致殘的職工,除了用人單位給予救助外,還應當予以充分的社會救助,由政府更好地承擔起社會責任。但是在具體的條文規定上,作為上位法的《社會保險法》與作為下位法的《工傷保險條例》二者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不一致的地方,具體的制度與規則并沒有完全充分地體現立法的目的與要求。
作為工傷認定的基本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了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情形,第十五條規定了視同工傷的情形,第十六條規定了不得認定為工傷的情形,似乎是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能夠滿足行政執法和司法審判工作的需要。但是實際上,職工發生工傷的情形是非常復雜的,《條例》中規定的情形可能是已經發生過的、或者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常見情形,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的情形又會大量出現,如何應對這些新的變化,需要立法者和執法者的智慧和技能。
最高法院發布的94號指導案例,是一個視同工傷的情形,受傷的物業公司的職工并不是因為工作的原因而受到傷害或者發生疾病,而是其因見義勇為而受到傷害,其行為本身雖然與工作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這種見義勇為的行為和精神應當得到褒獎,其因見義勇為受到傷害,社會應當給予充分的救濟。因此,將其因見義勇為受到傷害視同工傷,享受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通過法院判決的形式予以充分的肯定,該指導案例反映出來的懲惡揚善、弘揚正義的價值引領作用是非常明確的,有力地回應了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一些人見死不救和冷漠處之的不良社會現象,弘揚了社會正氣,是一個很好的風向標,值得大力點贊。
二、工傷認定何以成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
工傷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受到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利用社會資金進行經濟上的救助,減輕職工的負擔,分擔企業的責任,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來,這一制度在執行的過程中,卻發生了一些偏差,工傷認定問題成為近年來的一個社會熱點問題。這既有社會風險加大,職工出險幾率增加、救助費用增多的原因,也有企業負擔沉重,社會保障不足,政府職責不到位的因素。由于諸多因素的疊加,導致了在工傷認定中產生了一些無謂的爭議,出現了一些不該出現的現象。一方面,行政執法人員和行政審判法官可以援引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非常有限,這些規定要么比較原則,其具體的內涵與外延并不明確,要么這些規定已經不合時宜,難以滿足現實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職工、用人單位和工傷保險認定部門之間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對此應當如何進行平衡和價值引領并不明確,這樣就導致各個主體之間自說自話,甚至南轅北轍,難以形成基本的價值共識。這樣就導致一個非常具體的工傷認定的案件的處理結果往往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社會的熱點。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處理工傷認定糾紛的指導意義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印發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工作,需要立法技術的支持和立法程序的完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但是矛盾糾紛的解決和法律制度的實施卻是非常現實的和十分迫切的,不能夠一直等下去。過去一段時間,一些人只是將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納入文化建設的范圍,沒有將其作為一個法律問題來對待,使核心價值觀的教化作用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和約束,導致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實際上,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與實行需要有法律制度來保障。即以法律制度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將其價值追求通過立法的形式上升為具體的法律條款,便于在實踐中得以貫徹實施。工傷保險制度,作為社會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當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公平正義的法治思想,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最為基本的價值追求,應當在具體制度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得到最為充分的體現,這也完全契合了中央提出的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要求。由于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仍然處于不斷的變革與完善之中,行政權力的行使還缺乏基本的程序法與實體法的約束和規范,執法人員在處理具體的行政事項和行政糾紛時,除了具體的執法規范之外,自由裁量的空間很小,價值導向不明,在目前的情況下,懶政怠政的情況有所抬頭,導致機械執法和消極不作為的情況時有發生。而要改變這種局面,實現行政執法和法院行政審判的目的,就應當加強核心價值觀在具體案件處理中的指導與引領作用。執法機關在處理工傷保險糾紛的個案時,應當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符合立法的精神和指導思想,為立法的發展與完善積累經驗。
四、公平正義理念應當在工傷認定案件處理中得到充分體現
(一)公平正義理念應當在工傷認定制度中得到貫徹
工傷保險制度是帶有社會公益性質的法律制度,具有社會救濟的屬性,因此其立法指導思想中應當充分弘揚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目前還不十分完善,在現階段還不能實現全體職工的全覆蓋,但是發展的方向與目標是十分明確的,因此在具有社會法屬性的工傷保險法律中,應當逐步適當擴大其適用范圍,既立足于社會現實,滿足職工的實際需求,又通過具體的制度規定弘揚正氣,倡導良好社會風尚。在工傷保險制度中,關于工傷的認定,對于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的實施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由于現實情況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在制度的適用對象與范圍方面,即對于“應當”,“視同”與“可以”認定為工傷的不同情形,都應當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二)工傷認定法律規則應當不斷發展與完善
作為一項法律制度,展現的是對于公平正義的一般要求,但是社會生活又是千變萬化和豐富多彩的,在法律的適用中,則體現的是具體的公平與正義。對于每一個具體的工傷案件的認定,能非常生動具體地展現一項法律制度的價值追求和制度功能。因此,在個案的處理中對于公平正義的把握尤為重要。人民群眾正是通過具體的執法過程中權利的救濟和實現,來感受法律的溫度與人性關懷。
《社會保險法》只對工傷保險的一些基本規則做出了規定,而早于《社會保險法》頒布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則對有關事項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關于工傷的認定,除了應當認定為工傷,視同工傷的情形,以及不得認定為工傷的情形之外,司法實踐中還有一些情況,屬于可以認定為工傷的情形,但是法律和行政法規又沒有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對此,應當充分考慮立法的目的和制度的應有功能,將其納入制度的調整范圍,充分發揮工傷保險制度的社會功能,而不是與此相反,將可以納入工傷保險的情形拒之門外,限縮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范圍。如職工在單位餐廳就餐期間受到傷害,或者上衛生間期間受傷等情形,個體勞動者為了準備工作,或者為了生活所必需進行的活動,應當屬于廣義的工作的范疇,期間個人受到的傷害,應當按照工傷進行處理。另外,如職工在上下班途中為自駕車輛加油,在辦理車輛保險、年審途中遭受傷害的情形,順道接送他人受傷(或者搭乘順道車輛受到損害)等情形,是否可以按照視同工傷進行處理?對于在家中工作的教學、科研人員工傷的認定,公車改革之后對于職工上下班途中的理解,職工主動加班工作期間發生的傷害情形等。在判斷這些情形是否屬于工傷時,都應當充分體現制度構建的意義與價值取向。為了解決工傷認定中的一些法律適用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曾做出了法釋(2014)9號《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司法解釋,該解釋對于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情形做出了具體的規定。盡管如此,在實際的司法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新的情況,最高法院又先后做出過十六個有關的答復和批復,這既反映出這一問題的復雜性,也反映出最高法院對這一問題的重視。一些地方法院在自己的審判實踐過程中也總結了一些有效的經驗,體現在其發布的法律適用意見中和參考案例中。這些地方法院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工傷保險條例》的適用范圍,體現了立法的精神和價值取向,同樣值得肯定。為了更好地實現工傷保險制度的立法目的,促進制度的完善,視同工傷的范圍應當進一步予以適當地擴大,如在《工傷保險條例》中增加一個兜底條款的規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復雜情況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為執法機關的執法活動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一項有效的法律制度,從創立、發展到成型,需要經歷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經得起實踐的不斷檢驗。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94號指導案例所確立的審判規則,為工傷保險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做了一個很好的注釋。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指引的方向前行,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必將更好地發揮其制度功能。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第94號:重慶市涪陵志大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訴重慶市涪陵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確認案.2018.
[2]中共中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2018.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若干意見.2015.
[4]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2014.
[5]荊蕙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及其構建[D].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
[6]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2010.
[7]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實施細則.2015.
[8]郭鋒.關于最高法院指導性案例的適用問題[J].中國法律連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