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瑜
摘 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不斷健全發展,中國法治政府建設的步伐越發加快。“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法治政府建設的有效創新,是我國進一步深入改革所不可回避的問題。通過釋義“互聯網+”的含義、特征,結合法治政府建設的總體目標、基本要求和具體措施,宏觀解析“互聯網+”對法治政府建設的助力和積極影響,以期為研究法治政府建設的路徑選擇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互聯網+”;法治政府;職能轉變;權力清單
中圖分類號:D63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2-0159-02
法治政府建設是依法治國的重中之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面對“互聯網+”為法治政府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國如何有效借助“互聯網+”優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是一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但是,正確解析并應對“互聯網+”對法治政府建設的各方面影響,是解決法治政府建設路徑的基本前提。
一、“互聯網+”釋義
“互聯網+”一詞最早由易觀國際CEO于揚于2012年率先提出,之后該名詞迅疾與我國經濟各行業融合、滲透,以分享經濟為典型代表的“互聯網+”新常態成為當下對熱門的話題,并對我國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2015年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等法規旋即印發,“互聯網+”行動正式上升為一項國家戰略。
通俗而言,“互聯網+”是指基于互聯網、物聯網、信息通訊等新興技術,將傳統行業與互聯網予以深度結合和跨界融合,以互聯網平臺建設為依托,旨在重構需求、激活資源,以促進實體經濟創新力的提升。信息革命時代,“互聯網+”新業態的產生和發展,既代表了當今時代最先進的生產力形式,又引導著社會關系、管理模式的變化與創新。
以網約車、P2P借貸、閑魚等形態為典型代表的分享經濟為例,成熟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先進的互聯網平臺建設是分享經濟發展的必備要素和重要技術支撐。“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經濟發展的要素能夠擺脫物理空間的束縛,財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得以剝離,重新配置了閑置資源、勞動關系,甚至改變了就業路徑和人際社交手段。當然,“互聯網+”新業態的迅速崛起和深度發展也給政府監管、社會治理帶來了諸多挑戰,對法治中國、國家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影響甚大,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在于行政監管體制、網絡主權安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互聯網+”與法治政府建設的關系值得學界深入研究。
二、法治政府建設的基本要求
2015年國務院發布《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對法治政府建設的總體目標、基本要求、重要特征、組織保障、落實機制等分別做出了規定。依照《綱要》的規定,我國法治政府建設的總體目標為“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
“法治政府”這一概念集之前所提的責任政府、陽光政府、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誠信政府等概念于一身,要求政府在工作過程中,自覺將法治思維納入決策、執行、監督等各個環節,真正實現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執法、依法監督,使政府的各項行為都在法治軌道內運行。自2015年起《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每年3—4月份發布一次,評估報告中對各大中城市的法治政府建設情況予以整體評估。從評估標準和評估結果來看,目前各省、各大型城市的法治政府建設整體情況并不完全令人滿意,在應對“互聯網+”帶來的種種變革中,政府法治建設稍顯滯后。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就進一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建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法治政府建設不僅要求各級政府在行使地方立法權等方面嚴格依程序行使職權,也要求在行政執法層面嚴格依法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以“互聯網+交通”為例,各級地方政府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在推行網約車新政過程中,必須嚴格、審慎考察本地實際情況,在設定網約車車輛、駕駛員準入資質時不得違反上位法的規定任意抬高準入門檻,更不得設定涉嫌侵犯勞動者平等就業權的條款,在處理網約車無證運營、人車不符等執法過程中必須公正文明、規范執法,嚴格按照執法機關權力清單行使執法權,堅決杜絕“釣魚執法”、暴力執法、“養魚執法”等不文明行為。
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是法治政府建設的核心要求。法治政府建設也必須遵循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政企關系,主動轉變行政監管理念和社會治理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對行政審批、行政許可的制度限制,破除地方保護、行業保護壁壘,積極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和政府信息公開力度,探索創新智慧監管機制,提高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法治化水平。
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政府執行力、公信力的提升是人民滿意與否的重要評判標尺,建設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員必須加強法治理論學習,培養法治思維,善于運用法治方式和新興互聯網技術手段,提高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全面推行從決策到執行環節的政務公開,真正將權力放在陽光下運行。
加強行政組織法建設、完善國家機構組織法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要目標之一。科學合理的行政管理體制既是行政管理高效率的保障,又是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對象。長期以來,我國基層政府行政組織法的缺失嚴重束縛了行政管理的科學化、法治化建設步伐,常常使得基層政府陷于執法依據不明、執法力度不統一等境地。建設法治政府必須要在機構組織法的完善上做文章,織好依法行政的背景網,為政府依法執法提供堅強法律后盾。
三、“互聯網+”助力法治政府建設
1.互聯網思維促轉法治政府建設理念。互聯網思維指的是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背景下,對行業、市場、用戶、產品乃至全面商業生態予以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倘若將法治政府建設比作互聯網企業運營,將政府比作互聯網企業,將人民群眾比作客戶,將政府行為、決策比作互聯網企業的產品,社會民意比作用戶反饋,由此可將“互聯網+”法治政府建設的目的界定為秉持互聯網思維對政府行為予以優化改良,不斷更新自身知識、觀念,對傳統思維予以有效革新,使人民群眾多元需求得到滿足,進一步獲取民意的認同。同時,依托互聯網技術人民群眾也能夠實現對法治政府建設的有效監督,充分行使監督權,開辟公眾參與政務管理、法治建設的參與通道,實現行政管理兩端的良性互動。
2.互聯網技術創新政府履職方式。“互聯網+”時代技術革新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為核心內容,這一系列互聯網技術不僅可為人們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便利,還可推進政府履行職能方式的有效創新。例如,我國對傳統出租車管理一直以來實行的是依托事先許可實現準入控制、依托年度審查實現退出控制、依托合同管理實現日常控制,投放運營的出租車數量長期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打車難問題長久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但自網約車勃興以來,依托大數據匹配、定位追蹤、實時監控、雙向來電隱藏等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網約車實現了對傳統出租車行業的顛覆性創新,由此倒逼交通管理部門創新行政監管模式,通過優化準入標準、強化承運人責任制度、加強數據監管等法治化手段,確立了新的“政府管平臺、平臺管專車”監管思路,各地網約車新政的出臺和實施就是法治政府履職方式轉變的最佳例證。
3.互聯網+政務推動政務全面公開。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政務”一詞被正式提出,要求政府部門之間要加快數據共享,打破信息孤島,構建獨立的“互聯網+”法治政府建設網絡化體系,不斷推進法治政府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在電子政府建設過程中,“互聯網+”為政府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執法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技術支撐,為公布政府權力清單提供了建設平臺,極大提高了政府權力清單的透明化、實用化,既為群眾檢索查詢政府執法依據、執法權限、執法效能等提供便利,又能促進群眾對執法過程、執法結果、執法人員的有效監督。當前效果最為理想、最受群眾好評的,莫過于法院民事案件執行環節的失信被執行人懲戒黑名單公示和執行環節一鍵查詢系統的使用,既極大破解了執行難諸多難題,又促進了執法的公開化、透明化和公正性。
4.互聯網系統覆蓋法治建設各領域。在法治政府建設內外部互聯網化前提下,法治政府建設流程的全面梳理得以實現。一方面,依托互聯網技術可以順利實現對各級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流程平臺的打造,優化整合行政執法、行政審批、行政監督等功能平臺,實現法治政府建設不斷趨向于網絡化、智能化。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得以由簡單信息提供、單一流程辦理朝多元業務辦理、全面流程辦理方向轉變,實現法治政府建設線上線下資源有機相融、同步開展。同時,通過加強對微信、微博、網站等全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強化法治政府建設信息的有效公開、及時準確,實現平臺之間互聯互動,更進一步提高法治政府建設的深度、廣度。
參考文獻:
[1] ?朱新力,吳歡.“互聯網+”時代法治政府建設暢想[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2):86-90.
[2] ?康蘭平.“互聯網+”法治政府評估的空間與路徑研究[J].電子政務,2017,(3):32-42.
[3] ?馬超.“互聯網+”法治政府建設中的基本沖突及其化解[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7,(3):113-118.
[4] ?王春暉.“互聯網+”法治政府建設(專題討論之二)——“互聯網+”法治政府建設研究述評[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7,(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