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銀
摘 要:微課是學校在新課程規(guī)范和教學實際的要求下,以視頻為主要表現形式和載體,記錄了教師圍繞知識點和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的精彩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究,就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微課教學在實際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以及微課教學應該改進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微課;不足與策略
微課是學校在新課程規(guī)范和教學實際的要求下,以視頻為主要表現形式和載體,記錄了教師圍繞知識點和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的精彩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我們通過微課的制作與運用,必然會推進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變革與推廣,同時也能全面提升農村小學教育教學水平,使老師的教學工作更便利,使學生的學習更容易。
一、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1.可以激發(fā)教師參與教學互動的積極性
微課的使用打破了以往課堂單一的教學模式的局限性,使課堂內外的聯系更加深入。其獨特的可重復性和可選功能使老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愈加靈活。它可以提升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轉變和更新,是廣大農村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職業(yè)成長的有效路徑。
2.可以提升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利用微課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達到了開放、兼容、趣味與生動之目的。尤其是針對農村小學教學來說,使用微課拓寬了目前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探索出一種農村教材呈現、師生互動的改革發(fā)展方向。
3.可以解決初中學生想學、樂學和會學的問題
運用微課的信息載體可以使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更加生動有趣,可以將學生的視覺和思維不再局限在書本上,還可以切中小學生的興奮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結合,這樣就能夠使小學生想學、樂學,從而達到會學的預期。
二、微課教學在實際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1.關于教學方式的融合問題
目前,大部分教師經過師范教育的培訓學習,已經能夠嫻熟地運用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也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在微課教學背景下,他們與時俱進,適時運用新方法有效開展教學實踐,可以說大部分老師經得住新教學方式的洗禮。但是部分老教師盡管從心理上接受了微課教學方式,鑒于年齡等因素,在實際課件制作中因為技術掌握不到位而力不從心。
2.關于微課教學中對學生的管理問題
翻轉式教學是微課教學的特點之一,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課前通過微課課件展開預習,然后在課堂上可以對學生未弄懂的問題重點講解。但問題是,在組織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中,會出現課堂紀律松散現象,甚至出現個別班級學生因爭論某一解題方法而秩序失控現象。針對此種現狀,教師需要提前預判,將有關具體事宜提前做好周密的部署。
3.關于微課授課中教師理念的轉變問題
在現代教學背景下,關于微課教學,師生關系是平等的,課堂氣氛是民主的,學生在課堂可以比較自由地發(fā)表意見,師生關系也變成了朋友關系,可以平等地與教師展開學習上的交流。針對課堂上師生身份的轉變,部分教師仍然難以接受,甚至予以排斥。
三、初中數學運用微課教學的改進策略
1.要注重微課資源與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契合性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微課的應用離不開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輔助,因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要機動靈活地應用微課,同時要充分深挖與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相契合的微課資源。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中學生有效把握數學教學活動的內部學習規(guī)律,并逐步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就會逐漸緩解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困境。在高效利用微課資源以及教師的悉心指導下,中學生很快會感覺到數學學習活動的有趣性,并被其大大吸引,并樂意配合教師認真探索符合自己的有效學習方法。
2.要注重微課的使用不能與其他一些教學資源和方法相脫節(jié)
微課既是一種教學資源,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工具,但其完全替代不了教材本身。其一,在采用微課進行教學時,要全面進行備課,要弄清楚哪些環(huán)節(jié)需采用微課,哪些環(huán)節(jié)需要輔助其他一些教學手段,即根據能否可以完成教學目標、能否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作為判斷標準,最后遴選那種教學方法,以進一步開展教學活動。其二,微課資源的來源要注重從日常生活中選用。毋庸置疑,中學生限于其閱歷和理解能力,身邊生活化的場景更能讓他們容易接受自己所學的知識,在平時日常生活中遇見教師曾經講解過的有關案例時,將會經意或不經意地與學習過的知識點相聯系。
總之,微課在初中教學的普及與應用必將為初中數學教學變革的快車道開拓一條重要的路線,促進初中數學課程改革與發(fā)展,實現教育公平與教育平衡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大前.巧用多媒體,優(yōu)化課堂教學:基于多媒體下的初中數學教學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6(5):39-40.
[2]李志芹,李照泉.初中數學微課的運用與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3):39-40.
[3]杜霜.初中數學微課教學應用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3):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