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說到底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它以人文精神為核心。充分強調和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即“以學生為本”。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使學生的人格日臻完美。小學生純潔無瑕,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開啟他們的心智,潤澤他們的人生,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是每一位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體現;內化
我們都知道,語文學科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基礎知識的傳授,不能把學生當作承載知識的容器。教學不是硬性地灌輸,而應該是學生愉快而有效地接受、體驗。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滲透人文性,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一、解讀文本,走近作者
教學伊始,學生首先接觸到的就是語文教材,教材中收錄的文章都包含著強烈的人文性。這些精編的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很大幫助。例如學習《軍神》這篇文章,學生會感受到劉伯承堅韌不拔的鋼鐵意志,心中敬佩和贊美之情就會油然而生;學習《立志造橋》,學生可樹立努力學習,長大報效祖國和人民的理想和信念;學習《比本領》可明白本領再大也需要合作才能干好事情的道理。《日月潭》的秀麗美,《美麗的小興安嶺》的富饒美,《一群光頭男孩》的人性美,《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的情感美……這些文章從不同的側面陶冶了學生的情感,凈化著學生的心靈。
教育教學中,我們面對的不僅是活生生的有情感、有思想的主體——學生,更要直面文章作者,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浸透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他們透過語言文字來影響學生的認知,影響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作者內心,理解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從而獲得情感的體驗,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繼而培養學生的崇高理想,正確價值取向,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以生為本,以師為導
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時時體現人文教育。我們的語文課堂經常會有教師掌控話語權的情況,設計的教學活動也往往是站在教師自己的立場上的,常常把課堂當做是教師展示自我的舞臺,沒有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那些高大上的教學設計、教學活動嚴重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久而久之語文學習就成了學生的一種負擔。因此,讓語文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才能真正體現語文課堂“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大家知道我們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跟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涉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讓語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從中得到啟示。同時這樣也能賦予課文新的生命活力,也能更好地詮釋文本揭示含義,也才能讓學生理解人生的真諦,懂得更多的人生哲理。如在教學古詩詞時,由于時間跨度大,社會背景不同,意識形態的差異,要想讓學生充分理解文本內容比較困難,就更不要說內心感悟,產生共鳴了。如果教師單憑在課堂上有限時間里輕描淡寫似的講述是絕對不行的。所以,就要提前放手給學生,在預習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詢問、查找資料、上網搜集信息等方式了解文章的人物,或者了解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或者了解文本中涉及的事物等,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全面參與的積極性。
三、課堂外延,人文內化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不局限于課堂,它滲透于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學生懂得了道理,是否能真正做到,還需要實踐,落實到平時的行動中。為此,在課堂內外,還應該采取一些措施:
1.指導學生將充滿人文精神的文本編寫成小劇本,排練表演;或者是組織學生辯論、演講;給一些詩文配樂、演唱;為詩文配畫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對文本內容的深化理解,發揮學生創造潛能,為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與才能的平臺。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艱辛,克服困難,學習合作,收獲快樂,豐富情感,完善人格。
2.與家長密切配合,看看學生在家庭環境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表現,時刻關注、督促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積淀。如是否關心長輩、友善伙伴、樂于助人、同情弱小等等。
3.創造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氛圍和環境,為學生提供追求真善美的條件,使學生自覺而又積極地去關愛他人、關愛自然、遵守秩序,傳播正能量。自然而然地促進學生形成人文意識,擁有一份單純而美好的人文情懷。
良好的人文素養,是人前進和發展的源泉與動力。語文教學對學生的人文培養尤為直接而且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將其融化在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行為中,需要我們將其滲透在教學與生活中,在日復一日與學生的對話與交流中。用我們優美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影響學生,感染學生,發揮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實現培養有人文素養的現代人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程倩.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1):42.
[2]齊凱,張艷.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中華少年,2017(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