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敏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當前面臨的問題:容易陷入無話可說的僵局;容易陷入空喊口號的說教;評價易陷入唯分數與成績論的局面。提出了以下對策:錘煉底功,夯實素養,實現知識儲備豐盈化;分析學情,關注基礎,實現學習效益最大化;引導探究,深談體會,關注認知形成的過程化;注重實踐,謀求長遠,追求健康成長的綠色化。
關鍵詞:素養;過程;生活化;體驗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在學習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新形勢下,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小學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有了新的認識,如何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以此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做了深入探究: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當前面臨的問題
(一)容易陷入無話可說的僵局
很多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僅僅傳授學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些比較死板教條的方式方法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失去了其應有的活力。教師如果加以正確引導,可以促使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較強的領悟能力的生成。否則小學生的領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就受到了限制。
(二)容易陷入空喊口號的說教
教師一味地講解,造成課堂教學乏味無趣,再加上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多涉及政治,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聯較少,這使得很多學生覺得課堂就是空洞的說教,無法與教師產生共鳴,也無法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糾正自身行為。
(三)評價陷入唯分數與成績論的局面
當前的學校教學過于注重教師的教學進度而忽略了教學質量,家長也是過于看重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而忽略了其成長過程中的身心健康,評價就是看考試成績,忽視綜合評價。
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錘煉底功,夯實素養,實現知識儲備豐盈化
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就應該豐盈自己的認知,積累豐富的案例,用廣博的學識去吸引學生對學科的熱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分析學情,關注基礎,實現學習效益最大化
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經驗相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不僅應包括書本知識,還應結合每個學生的生活積極進行內容設定,課堂環境的活躍程度與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成正比的,舒適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為了促使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結合,教師可以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稍加改變,添加更多的生活化體驗與情境。
比如,在國慶節放假時,教師們請學生抽時間將自己假日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假期結束后在課堂上和教師同學們一起分享,讓其他同學對事件中的行為分別進行評判,并在課堂上展開適時的辯論,闡述自己基于做法的觀點,頓時同學們各抒己見,議論紛紛,如此這般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這樣基于學生生活基礎出發的學習內容,能引發學生的思考,也能促進學生學習效益的最大化。
(三)引導探究,深談體會,關注認知形成的過程化
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獲得發展。關注學生當下的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道德法制觀念,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礎。
例如在執教《上學的一天》“過馬路”這一內容時,先表演情景劇——《過馬路》,再請孩子們結合生活常識講講平時過馬路的經驗或者體會,最后,結合“法治之窗”的內容讓孩子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知道哪些路段是安全或危險的,讓孩子的上學之路更安全。課堂教學要把知情意行統一起來,以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基準,讓學生說見聞,談感受,學以致用,從而豐富和發展學生生活體驗。
(四)注重實踐,謀求長遠,追求健康成長的綠色化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低年級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從學生的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學生生活中,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做人。所以,課堂的學習不能只局限在教室,而應該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揮作用,學以致用,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實踐中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師在開展小學生思想品德與法制教學的實踐中,不僅要對課本知識進行仔細剖析,尋找高效的講解方式,還要帶領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在個人實踐與體驗中獲得深刻的學習感悟,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和行為一體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法制觀念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一定要立足課內,著眼課外,將教材與生活緊密聯系,在實踐中讓學生受到教育,道德水平得以提升,法治觀念得以強化。
參考文獻:
[1]薛芳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教學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0):242.
[2]梁宇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