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幫助學生建立“結構—性質—應用”的認知關系,形成“宏觀—符號—微觀”三重表征思維方式是有機物教學的核心思想。基于有機物教學的核心思想,對課堂教學進行探索,提出“五導”教學:導入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導學辨識,感受宏觀知識;導議結構,理解微觀符號;導悟變化,引導深度思考;導達應用,拓展遷移能力。
關鍵詞:五導;教學模式;有機物;核心素養
一、問題的提出
幫助學生建立“結構—性質—應用”的認知關系,形成“宏觀—符號—微觀”三重表征思維方式是有機物教學的核心思想。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經常偏離這種思想,導致學生缺乏有機物學習的正確思路和方法,常常依靠死記硬背去接受知識,如強記有機物的結構、性質與應用,抄默有機反應方程式等。當面對熟悉、簡單的有機物時,學生往往能應付自如,但是遇到陌生而且復雜的有機物時就無從下手,導致試題失分。
二、“五導”教學模式介紹
“五導”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導入、導學、導議、導悟、導達”的方式,在學生最近發展區搭建“支架”進行智慧引領,讓學生在“聞、講、辯、覺、練”的學習活動中,實現“激趣、感知、理解、深化、遷移”的認知過程,幫助學生建立“構、性、應”的認知關系,培養“三重表征”思維方式,發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三、“五導”在有機物教學中的應用
1.導入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導入情境的方式有多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通過故事、實驗、視頻、圖片、報道等手段,引入與課題相關的“情境”,讓現實的課堂變成逼真的學習現場。以“煤的綜合利用——苯”課題為例,學生對苯的知識知之甚少,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直奔主題,會讓學生產生排斥心理,抑制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養成與社會責任擔當的教育。如果由“苯被發現的化學史”入手,通過媒介、材料等支架進行循循善誘,會讓學生主動入境,積極參與問題的回答,調動學生思維的同時,也讓他們充分體會化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人文價值。
2.導學辨識,感受物理性質
導學物質辨識,即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已會的實驗操作,去搭建學習支架或研究平臺,給學生充分的探究、討論和表達的機會,讓學生進行充足的活動、感知,將新舊知識聯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3.導議結構,理解微觀符號
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幫助學生建立“結構觀”,對于有機物的學習至關重要。由于分子結構屬于微觀領域,探求存在難度,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過渡和銜接。
4.導悟變化,引導深度思考
從結構的視角去預測、分析和理解物質間的反應,這是學生學習有機物應該具備的學科素養。而檢驗物質之間的變化則需要借助實驗手段,著名化學家付鷹說:“化學是實驗的科學,只有實驗才是最高法庭。”在有機物化學性質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結構分析—性質驗證—獲得結論—完成化學方程式”的基本思路,深入學習有機物的化學性質。
四、關于“五導”教學的思考
為了讓“五導”教學模式真正得以實施,課題組成員邊實踐,邊改進,邊提高。課題組定期召開新授課展示會、交流研討會,大家相互交流經驗,探討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對于“五導”教學,大家普遍達成共識,“五導”的“導”就是在學生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建立橋梁與紐帶,即在學生“最近發展區”提供支持、引導與幫助。
1.課前要花時間和精力做好備課工作
教師要做到深入課本教材,梳理知識結構,搜集相關信息,挖掘有價值的化學素材,服務課堂教學;教師要做好問題或情境構思,能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呈現富含“證據素材”的知識內容,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在“啟發”或“探究”中體驗化學的獨特魅力。
2.課堂實驗教學必不可少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沒有實驗的參與,課堂教學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個精心設計的化學實驗包括了豐富的化學知識、熟練的化學基本操作,以及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發現的探索過程,有著巨大的教育價值。
3.課堂應“以人為本”,教學活動要緊緊圍繞學生開展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內容和抓手,也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教師要清楚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要引導學生在宏觀、微觀、符號之間自由跨越,進入深層的思維活動,最終發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并不是簡單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單方向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習應是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的一個過程。“五導”教學秉承上述教學思想,將學生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進行聯系與同化,促進學生自身知識系統的形成。根據有機物教學的核心思想,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宏觀、微觀和符號三種表征水平上認識和理解化學知識,幫助學生建立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凸顯“三重表征”的思維形式,促進學生化學知識的意義學習。
參考文獻:
[1]王正兵.“五導”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化學教學,2017(6):41-44.
[2]劉晶.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文字迷思”[J].物理通報,2016(8):38-42.
[3]陳興.“乙醇”的教學設計理念[J].化學教學,2008(3):32-34.
[4]孫夕禮.三重表征:促進學生化學知識的意義學習[J].化學教學,2016(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