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 要:數學是重要學科,因此,教師、家長和學生理所當然地重視這一科目。然而,可能因為它“太重要”,許多學生都害怕學習數學,錯誤估計數學的難度,低估自身的實力。為此,教師的當務之急就是讓學生喜歡數學、接觸數學、了解數學。而故事成為了這種境遇下的最佳選擇。即以故事為引橋,搭建學生與數學溝通的紐帶,由此,推動數學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故事;教學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數學教學基本圍繞“傳授公式、定理、講題、做題”這幾項活動而開展,教學氣氛沉悶,學生緊張、思維難以活躍。而小學生又是一個充滿幻想、活潑好動的群體。兩者之間的矛盾注定造成學生數學學習困難。而有研究表明: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以故事為引橋,建立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可以引導學生主動走進數學,幫助學生提升數學學習熱情,加深對數學的理解與認識。所以,教師要充分運用故事這一教學資源迎合素質教學需求,創新數學課堂,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那么,具體該如何以故事為載體開展教學呢?接下來,我將從以下三方面展開論述。
一、植入故事性問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數學作為一門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學科,具有嚴密的符號體系,獨特的公式結構。因此,思維簡單、認知淺顯的小學生會對如此“復雜”的學習工作產生懼怕情緒。而為了引導學生消除畏懼心理,熱愛數學學習,教師可以植入故事性問題,借助解決故事中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最終回答數學問題,認知數學學科,培養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時,為了使學生思考、主動探究,獲得除數是整十數、商一位數的除法口算和筆算方法,我在導入階段植入了故事性問題,讓學生積極探索、體驗學習。具體如下:
首先,創設一個故事情境。即國王為了給王子慶生需要將煙花成捆分組。于是,他給大臣分配任務,要求他們將50捆煙花以10捆一組的方式排列在花園中,問大臣需要弄多少組?學生在聽完故事之后,主動進入大臣的角色,進行問題探究,列出了“50÷10”的式子;在列完式子之后,又提出一個問題,即如何得出得數?以此推動學生進一步探究計算方法,主動學習“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在整個過程中,由于故事性問題,學生思維被充分調動,于是,高效學習了數學知識??梢姡踩牍适滦詥栴},可以推動數學有效教學。
二、穿插故事性知識,促使學生高效學習
以往數學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過于死板,為了教學而教學。課堂不經過任何“加工”和“修飾”,導致學生興致缺缺。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時,可以將帶有故事性的數學知識穿插在教學當中,圍繞某一數學知識創設一個主題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寓教于樂,從而促使學生高效學習知識。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為了輔助學生理解“一定”“不可能”是用來確定事件發生結果的預測,“可能”是對不確定事件發生結果的預測,我在教學時穿插了和“可能性”有關的故事性知識,引導學生高效學習。首先,出示故事。即“烏鴉喝水”的三幅圖,請學生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分別說說這三幅圖上的故事,通過學生說出他們對三個詞匯的理解來定位學生對可能性知識的已有認知水平;其次,根據認知水平構筑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如,理解“一定”,小明和小華打賭,小明抽出的球一定是紅球,小華說不一定是紅球。結果,抽到了紅球。這是怎么回事兒呢?原來,袋子里裝的全部都是紅球,所以,“一定”就是不管摸多少次,摸到的都是紅球。通過穿插故事,學生深刻理解了“可能性”的相關概念。所以,穿插故事性知識,可以推動數學教學。
三、打造故事性作業,強化學生解題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練習”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要重視家庭作業的設計。在以往教學中,家庭作業毫無創新,枯燥的無限重復的做題導致學生大腦麻木,產生抵觸心理,從而造成學習效率下降,數學知識無法轉化為學習能力。為此,教師需要打造故事性作業,讓學生在有趣的作業形式中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強化問題解決能力。
例如:在教學“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化解題能力,在課后作業練習時,我沒有像以往一樣讓學生直接做課后的“練一練”,而是將“練一練”改編成故事,將計算“套進”華麗的外殼當中,吸引學生目光,積極學習。如“240÷6-2×17”這一題,我將其設計在故事當中,引導學生計算。即“兩個小猴子去仙山偷桃子,他們一共偷了240個桃,然后要將這些桃子分給6個猴親戚,分完之后,他們發現沒有自己的,于是兩人每個人從每個猴親戚所分的桃子中拿了17個,最終,一個猴親戚可以吃幾個桃?”通過故事,學生激發了計算的興趣,鍛煉了計算能力,同時,在故事中,學生也增加了邏輯思維能力,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以故事為載體組織數學教學可以推動數學課堂的發展與創新,使數學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許雪蓮.數學故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中外交流,2017(52).
[2]熊麗霞.數學故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未來英才,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