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珍

摘 要:培育和提升小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能力是小學數學講授的重要目的,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項主要任務和實質性要求。在數學教育當中,教育者不但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探求數學常識的使用功效,指導學生從現實生活引出數學常識的學習,而且要指導學生擅長把教材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現實當中去,把所學的知識和意識方法轉移到處理實際問題當中,構成處理現實問題的有用方法和才能,以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實踐能力;培養
課堂教學中怎么培育小學生的實際操作本領?《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講授,應當從孩子現有的學問經驗開始,讓孩子親自經歷介入特定的教學活動中,獲取少許經驗,而且經過自立探求,協作交流,把現實問題概括成數學形式,并對此舉行注釋和利用”鑒于此,就怎么培育小學生數學實際本領談幾點本人的淺顯理解。
一、實施“生活數學”教學的必要性
在過去的小學數學講授中,教師特別注重數學常識的講授,但很少重視數學常識和學生的現實生活有哪些關聯。學生學懂了數學常識,卻不會處理與之相關的現實問題,形成了常識研習和常識利用的脫離,感覺不到數學的樂趣和功效,這對學生實際本領的培育是非常不利的。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現有的常識中研習數學、了解數學。”要求數學教育者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及現有的常識來策劃富有情調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存在數學,能夠用數學處理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進而對數學產生樂趣、親近感,加強學生對數學常識的利用觀念,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性,培育學生的自立革新的本領。
二、實施“生活數學”教學的途徑
1.引導學生建立數學學習與生活的關系
數學常識發源于現實生活而又服務于現實,教育者要創建數學研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比如“計算器的計算”,教材上只提供了單調的數據,假如改編成:每人每天節省1克大米,13億人一年(按365計算)可節省多少公斤大米?這些大米可供我校師生(每一天吃800公斤)吃幾年?按照估計,你有什么意見?
2.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會和研習數學常識
教育心理學探究說明,當研習的資料與學生現有的常識緊密關系時,教育才是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學生研習時,才覺得是快樂的事。在平常的教育中,巧妙的發問能激勵學生的研習激情,把講授活動和現實生活連接起來,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參加到探討問題的過程之中,自愿介入實際活動。如在講授“角的度量”以后,學生學會了用量角器度量角和畫角的日常要領,教育者再讓學生開始去做,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本領。比方要畫出105°的角,學生正常都是用量角器畫出來的。我再提出問題:“不使用量角器,你們可以畫出這個角嗎?”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快樂的實踐操作之中。很快,學生發現了繪圖:在方形角上使用45°角,以60°角繪制105°角。如何用一副三角板畫一個15°的角呢?學生通過合作操作,發現將一個三角板的60°和另一個三角板的45°重合就能畫出15°的角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樂趣。
3.生活經驗與數學新知的聯系
例如:在有余數除法的教學中,利用大多數學生都有坐車的生活經驗,老師開門見山就說:“今天,老師想帶著一部分同學去會師園游玩,只有9個同學可以去,愿意的請舉手。”話音未落,一只只小手齊刷刷地舉過了頭,老師假裝很難為情的樣子,從中選出了9人。并且說:“一輛出租車只能坐4人,現在需要幾輛車?”有的學生說需要2輛,有的說需要3輛。老師不做判別,而是說:“現在老師就分派你們坐車,看到底要幾輛。”先讓他們中的4人坐一輛車走,再讓其余4人坐第二輛啟程,這時候只剩下1個同學了,怎么辦呢?”所有同學一下明白還要租一輛。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咱們班(我們班當時有53人)需要租多少輛車?”在等待老師完成后,一些學生開始計算。
三、質疑爭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懷疑、爭論問題是學生自動探討學問、發現問題的開端。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是積極參與的表現,是踴躍思考的結果。只有教育者盡心創設學生懷疑的情境,學生的“思想火花”才會“引燃”。如上一位數乘整十數、整百數時,我是如此謀劃的:國慶節放長假,老師打算去觀光旅游,請同學們幫老師選取一下去哪里適宜,并估算一家三口要準備多少錢?然后出示下表:
最初完全放開讓學生按本人選取的線路與方式進行估計,然后分組探討,報告選取的線路和路費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匯報計算方法是,講授者要調控,按由易到難的順序板書。如此,從學生的現實生活開始,提出問題,指導研習,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常識發源于生活,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的利用和改進的思想認識。
現實生活是人們意識的發源地。經過實踐,能夠讓學生直接體會到數學常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教育者不但要注重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常識,還要指導學生利用所學常識和方式處理生活中簡單的現實問題,讓學生加大實際活動的機遇,做到在數學講授中培育改進認識和處理現實問題的目標。
總之,數學教育中要培育學生經過實習、操縱等活動,親自去尋索和挖掘生活當中的數學問題,使之成為學習的發現者和探求者。同時又要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實際活動中培育學生的實踐本領和動手操作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