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娟
摘 要: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起始階段,針對這一時期的基礎教育我國提出了核心素養的定義,并要求在班級管理及教學實踐中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實現教學管理的創新發展。從核心素養的基本含義出發,對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進行探究,并從小學生微習慣的角度對小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生;核心素養;重要性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這一素養就是對于人的培養,簡言之是“育人”,也是為了讓人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活,從容地面對各種未知與挑戰。
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三個層面,即文化基礎、自我發展和社會參與。一方面,文化基礎包括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知識和人文技能方面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另一方面,它還包括學生在學習、理解和運用科學知識過程中的理性思考和批評。判斷精神和探索能力,自主發展強調個體在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價值,即在保證學習和生活過程中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探索不斷挖掘自身潛能,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城市、學習能力和應對社會變化的能力,社會參與是基于人類的社會屬性,對學生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作為社會生產和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必須在實踐中協調自身與社會的關系;作為學生,學校是他們面臨的主要社會環境,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應自覺遵守學校和班級管理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 使他們樹立了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小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是天生的,核心素養也是學生適應社會最基礎也最重要的素養。核心素養是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直指教育的本真——育人。而在我們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可能一味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認為只要學生成績好,不犯大的錯誤,就是好學生,殊不知,一個小小的習慣有可能會揭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是育人,育什么樣的人?我認為德育應該是首要的,一個人的品德出了問題,其他方面即使再優秀,也難成大器。
我教過這樣一個學生!記得在一個冬天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樣走進教室,看見角落里有個女生在哭,她是一個住校生,我了解到她感冒了,父母外出打工,沒錢買藥,于是我領著女孩去街道的診所打了針吃了藥。晚上考慮宿舍冷,我就帶她到我宿舍住,兩天后她感冒很快就好了。這樣的事情對我們來說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我一直都沒放在心上。之后我總能收到她從家里帶來的蘋果,我笑著推辭,讓她留著自己吃,每次都是放我辦公室就走了。后來她畢業了,上了高中,我總能收到她問候的話語,直到她大學畢業了,有一天讓我參加他們的同學聚會,我去了。她當著所有同學的面說了我這輩子記憶猶新的話。她對我說:“李老師,記得很多年前的那個晚上嗎?您溫暖的被窩讓我感受到了滿滿的愛,時至今日,8年了,我總能想起您給我那個暖暖的被窩!”我雖然笑著說那是我應該做的,可是內心卻是無比的震撼和感動。
對于我們來說,就是很小的一件事,可是在這個孩子心里竟然藏了8年!雖然她平時一句句問候,或者給我拿幾個蘋果只是很小的一個習慣,但背后卻滲透著她那顆純潔善良的心靈和那份懂得感恩的心!
當我們給予學生學業上的幫助時,總能聽到那句很靦腆的話語:“謝謝老師”;公交車上總能看見一些孩子給老人、孕婦讓座;校園里總能看見主動撿垃圾的孩子;教室里總能看見主動搞衛生的孩子;課堂上總能看見主動幫助他人的孩子……,這些個事情看起來只是一個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習慣,然而他們后面都滲透著學生高尚的情操!
可是我們也能看到這些例子:為了小事和同學斤斤計較,大打出手的孩子;面對家長的無私給予感覺理所當然的孩子;愛慕虛榮,攀比心強的孩子;班級中貪占小便宜的孩子;對于老師的諄諄教導而惡語相加的孩子;在班級有小偷小摸的孩子……,他們的這些事情看起來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習慣,但是長期以往,如果不能加以正確引導,就會惡性發展,造成不良后果。
為了將學生的養成教育落到實處,培養起學生的良好習慣,我們應該從學生的認知和成長規律出發,分解學生養成教育的階段目標,注重實效,力求創新,培養學生良好的微習慣,將“小”題“大”作,將“小”題“細”做,強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一、注重幼小銜接的“微習慣”的養成
在新生入校前,為了讓孩子更好更快地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學校采用多種方式強化孩子的習慣“微養成”。首先由學校組織幼兒園的孩子對學校進行參觀,讓孩子初步感知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之處,并從心理上初步認同和向往小學的學習生活。其次,學校組織一年級孩子的家長提前進行幼小教育指導,特別是學生進入一年級后的家庭教育指導,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最后,學校對一年級班主任及任科教師進行開學前的培訓指導,特別是聘請有經驗的班主任進行習慣“微養成”專題講座,加快低年級教師特別是新入職教師的成長步伐。
二、加大“微習慣”養成的落實力度
學生習慣養成非一日之功,要常抓常教育常引導。針對習慣養成的長期性特點,學校要從涉及學生的方方面面進行細致的
落實。
路隊常規管理方面。在學生入校、放學的路隊方面,通過畫“點”成線,引導學生有秩序行走,學生自動成一隊行走,成了學校的特色風景線。
衛生常規管理方面。學校衛生要求細,劃分合理,分配到班,并由班責任到每個人,做到無縫隙包片,全方位清潔,衛生的檢查也有其固定的標準,如拖把的擺放要整齊放在一條線上,洗手臺要干凈,教室桌凳要按固定的地面磚線排放,衣服要疊好放在固定的地方,水杯有定所并按要求擺放,衛生工具要放在筐里有序擺好;文明禮儀方面,使用文明禮貌用語與講普通話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課間秩序方面。要求做到不追逐打鬧,不大聲喧嘩,上下樓梯靠右行,并由專門的值勤人員進行督查,保障了學生的人身安全?!鞣N習慣的細化與相應的配套措施,形成了良好的班風、校風,并逐漸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同時學校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利用閑暇時間組織學生傳唱新中小學生守則,并將其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相結合,引導小學生對基本的道德行為做到明辨是非。
三、強化活動在“微習慣”養成中的滲透作用
為了在活動中滲透“微習慣”,要對學生進行“微德育”。學校積極挖掘各項活動的育人功能,細化“微習慣”,側重“微養成”。
在開學初學校為了更好地養成“微習慣”,利用近一個月的時間對學生進行隊列隊形的訓練,并聘請部隊教官對學生進行隊列示范指導。通過國旗下的系列講話,學校將安全常識、文明禮儀、公德意識、衛生習慣、感恩行為等“微德育”內容灌輸給學生,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強以引導與督促?!皩W雷鋒見行動”活動,將學生的助人與個人優良的習慣結合起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向上的進取心,在凈化心靈的同時也促成了學生“微習慣”的養成。
將新生入隊儀式作為學生“微習慣”養成的良好契機,一直是我校加強少先隊建設的重要任務,特別是針對日常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教育早已成為我?!拔⒌掠钡脑瓌t。學校還通過“柿子節”“紅歌傳唱”“經典誦讀”“綠色文化節”“全員運動會”“冬雪節”“拔河比賽”等活動加大對“微習慣”的滲透。充分挖掘活動中的德育因素,并結合學生的“微習慣”進行施教,從而鍛造學生優良的品格,已成為我校綠色德育的亮點之一。
四、重視“微習慣”養成的評價功能
學校、班級對學生參與的“微德育”活動進行統計,并對學生的日常微表現進行“微考核”,賦予一定“微分數”,在班級內各班級充分發揮雛鷹爭章榜的作用,如各種比賽、體育節、綠色文化節、紅歌傳唱、六一節等活動,在每月將活動開展時的微分數加入“微評價”,并對表現好的班級給予獎勵。
所謂“微德育”,就是從小處入手,從細處操作、從落實抓起,持之以恒,讓“微習慣”成為孩子一生受用的良好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相信只有將“微習慣”養成到位,孩子的行為才能符合規范,心智才能更加成熟,才能做一名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亞,楊道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教育探索,2016(10):21-24.
[2]胡曉燕.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實踐[J].語文知識,2016(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