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明月
摘 要:對農業產業化作出界定,明確其基本概念,指出當前貧困地區在進行農業產業化時的主要特點,并介紹實現農業現代化可以采取的3種模式及各自的優勢和不足。
關鍵詞: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1-0068-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 ? ? ? ?文獻標志碼:A
1 ?農業產業化的內涵
從農業產業化誕生之日起,學術界就對其內涵有著不同的界定,至今仍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但對于農業產業化的本質特征認識是基本一致的。農業產業化需要充分考慮國內和國外市場的需求;出于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發展龍頭企業;利用已有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擴大農業支柱產業的優勢;從區域性、專業性方面著手進行生產安排,實施企業化管理模式;集銷售、貿易和生產多個環節的一體化經營,引進、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打造完整的產業系統。
2 ?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特征
2.1 ?生產專業化是基礎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逐步實現生產專業化,農戶改變了以往“小而全”的生產結構,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某種農產品的生產上。將分散經營的生產與市場聯系起來,形成從加工、銷售到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化生產,直接完成最終產品的制作過程,通過打造一個成熟品牌,提高產業鏈的整體效益。
2.2 ?產業一體化是關鍵
農業產業化對過去的農業經營方式帶來了很大改變,有效統籌了農業生產的不同環節,如生產、加工和貿易等,實現了一體化經營[1]。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聯系供應方和需求方,將農村地區和城市聯系起來,將落后的農業和先進的工業聯系起來,使之形成一個大整體,從而推動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相互合作、促進,使整體協調發展。
2.3 ?產品商品化是條件
產品商品化是指生產出來的產品需要經過市場交易才能真正創造價值,并在市場上購回生產產品所需要的原料。生產的產品如果大部分用于自身消費,則不屬于產品商品化的范疇。農業產業化對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提出了較高要求,其比例要達到九成以上,這也是區分一體化經營與非產業化的自給性、半自給性的主要標準。
2.4 ?管理企業化是手段
在農業產業化中,要使用現代化企業的管理模式,與農民簽訂協議,指導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將本來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使農業生產變得規范化和標準化,從根本上促進了農業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帶動農業產業經營企業化。
2.5 ?服務社會化是標志
服務社會化主要是指通過一體化組織,充分利用企業的各類優勢,如資金和管理方式等,為其他組成主體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讓不同的要素可以實現高效結合,使農業生產水平大大提高,降低經營風險,推動農業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3 ?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模式
3.1 ?龍頭企業帶動型:“公司+農戶”
“公司+農戶”模式又稱為龍頭企業帶動型。這種模式的主導者是大型集團企業。龍頭企業有雄厚的實力和充足的資金,可以帶動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運輸銷售,與各類生產主體保持緊密聯系,實現一體化經營,涉及生產、加工、銷售多個環節,以合同和契約等方式與農戶保持聯系,從而建立利益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成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
“公司+農戶”模式的主要特點是龍頭企業在整個產業鏈條中處于絕對優勢的地位。龍頭企業具有雄厚的實力,在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信息等方面優勢突出,在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的過程中以及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學習國外在農業領域的先進管理經驗,改變農戶的思維,提高生產能力。但是,龍頭企業占據優勢地位,在議價談判過程中具有絕對優勢,在簽訂農產品收購協議時會壓低給農民的收購價格。
3.2 ?市場帶動型:“專業市場+農戶”
“專業市場+農戶”模式又稱為市場帶動型。這種模式是指由一個專業市場與幾個基地收購市場組成的市場體系。專業市場的帶動力強,軟硬件服務和措施都較完善,能帶動周邊大部分農民從事農產品相關生產和銷售活動,形成具備一定規模的生產基地和收購市場。同時區域性專業批發市場也是基地農產品集散中心,在當地乃至全國具有明顯優勢。首先,實現了農產品的快速流通。專業市場可以直接把各地匯集的農產品直接從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發貨到本省乃至全國各地,這樣提高了農產品流通的速度,又克服了農產品不易保存的缺點。其次,減少流通環節,較低交易成本。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出現改變了以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生產規模小、交易批量小、交易批次多、交易成本高等缺點,可以為農產品流通開辟一條專門渠道,減少流轉的中間環節,從而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
但是,“專業市場+農戶”模式也有缺點,此模式適用于加工環節簡單、只需要初級加工的新鮮蔬菜瓜果等農產品產業化經營,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方面還有所欠缺。
3.3 ?中介組織帶動型:“中間組織+農戶”
“中間組織+農戶”模式又稱為中介組織帶動型。這種模式是指各類中介組織作為主導者,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從整個市場發展趨勢出發,通過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聯結機制,指導農戶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工作,集中原本分散的農戶,形成大規?;洜I,以創造更大的利潤。
在實際農業生產活動中,這種模式可以充分聯系不同的參與主體,并進行組織和引導,以在市場營銷活動中形成一致。一是可以加強溝通交流,減少損失。通過中介組織,可以及時為企業和農民提供國內外市場的動態以及農產品原料、供求量、技術、管理等信息,幫助農戶避免盲目生產,在充分滿足市場需要的基礎上創造更大的利潤收入,控制企業和農戶的經營風險。二是協調關系,加快發展??梢詤f調農戶、企業、地區之間的關系,避免不正當競爭,補足短板的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農業市場的飛速發展。三是通過多方合作,形成合力,以有效開拓市場。通過不同主體的協同合作,實現信息高速流通,并結合現實情況,在市場、產品、人才和生產企業等方面進行合作開發,提高產品質量,達到開拓市場的目的。
4 ?結束語
以上3種模式是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的最基本模式,但是在實際中,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及產業之間發展水平的差異性,除了這3種模式同時并存之外,還由這3種模式衍生出一系列其他模式,如“公司+農戶”這種模式也可以演化為“公司+批發市場+農戶”和“公司+基地+農戶”等。
參考文獻:
[1]張變亞.甘肅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