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協奏曲》(#f小調)作為斯克里亞賓早期創作的唯一一部鋼琴協奏曲,遵循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及俄羅斯學派所慣用的音樂形式和語匯,在作品中也存在有為巡回演出而發揮自己演奏技巧的段落。并且,斯克里亞賓在嘗試形成自己音樂語言的同時,能感受到在鋼琴的寫法上借鑒了肖邦式的情調處理。以此,可看出《鋼琴協奏曲》這部作品是融合古典、浪漫等不同時期風格并結合自身創作實踐而誕生的。本文將從這首作品的作曲技法談起,探討斯克里亞賓是怎樣在繼承肖邦等浪漫主義音樂作曲家的傳統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和體會,使音樂極具美的感染力。
【關鍵詞】斯克里亞賓;《鋼琴協奏曲》;風格;技術;有機整合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斯克里亞賓《鋼琴協奏曲》(#f小調,OP.20)創作完成于1897年,時年24歲的他,還是一位風華正茂、對音樂充滿著無限激情的有為青年。從創作分期的角度來看,此時的創作屬于早期創作,并沒有斯克里亞賓代表性的對神秘主義探尋和思考,也沒有中期在動蕩政治局勢下世界觀的轉變,但是此時更多顯現出來的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無限憧憬的樂觀主義精神。這個時期對他而言,離不開他鐘愛的作曲家及當時所處的社會對他的影響。在《鋼琴協奏曲》中,也有著明顯的體現,其將肖邦抒發情感的模式、俄羅斯的情感宣泄及簡練有效的織體表達等匯聚一身,刻畫出了充滿 “多元化”特點的作品。
《鋼琴協奏曲》作為斯克里亞賓早期創作的唯一一部鋼琴協奏曲,在遵循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及俄羅斯學派所慣用的音樂形式和語匯,在作品中也存在有為巡回演出而發揮自己演奏技巧的段落。并且在斯克里亞賓嘗試形成自己音樂語言的同時,能感受到在鋼琴的寫法上借鑒了肖邦式的情調處理。以此,可看出《鋼琴協奏曲》這部作品是融合古典、浪漫等不同時期風格并結合自身創作實踐而誕生的。本文將從這首作品的作曲技法談起,探討斯克里亞賓是怎樣在繼承肖邦的浪漫主義音樂傳統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和體會,使音樂極具美的感染力。
一、斯克里亞賓《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曲式結構的劃分
《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調性建立在升f小調上,3/4拍,快板(Allegro)。音樂開始進入是樂隊演奏的引子部分,從重屬和弦和弦進行到屬和弦暗示了音樂上的不穩定性,隨即才進入到鋼琴獨奏部分,引子部分為鋼琴的進入在調性和情緒上的鋪墊。而后鋼琴與樂隊輪流出現,兩者存在著戲劇與動力沖突,但鋼琴的主題充滿絢麗、略帶憂傷的情感。在第一樂章中作曲家并未著重強調獨奏與樂隊以及各部分間的強烈對比,而是突出優美流暢的旋律、精美雅致的裝飾音型和恰當貼合的織體等。
從曲式結構來看,該曲是奏鳴曲式結構,遵循了傳統奏鳴曲式的特點,但在主部和副部的對比性上沒有像傳統的那樣強烈,主副部材料以類似回旋的特點循環出現,這可能與作品表達的內容有關。
呈示部中,引子為1-8小節,由木管組與弦樂組先后奏出,主部為9-29小節,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9-19小節;第二部分20-29小節。第一部分以第12小節的D7和弦為分界點,劃分為5+6的非方整性結構;第二部分是對第一部分的變化重復,鋼琴奏出的主部主題在弦樂聲部高八度出現。連接部30-45小節,8+8由兩部分組成,主要在主題和調性上從主部向副部的過渡。副部為46-69小節,均從三連音動機中延展發展而來,大致可分為四個小樂句,四個部分顯現了副部主題呈示、展開、收束三個過程。結束部的材料來源于副部,是副部的補充性延伸,為進入展開部做好鋪墊。
展開部中,84-87小節為引入部分,采用呈示部中引子的材料,在A大調上呈示,隨后對核心材料進行展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88-103小節,由兩個規模大致相等的樂句組成;第二階段104-111小節,鋼琴聲部材料與之前并無較大變化,但樂隊的聲音效果更為豐富,開始從襯托的角色中脫離出來;第三階段112小節-139小節,開始樂隊情緒愈加激動,鋼琴與樂隊的對抗更為激烈,戲劇性更強,隨后鋼琴聲部出現了新材料,樂隊音響由豐滿到繁雜,展開部到達高潮,而后在129小節開始準備再現,鋼琴聲部沿用之前的材料,樂隊音響歸于沉寂,為再現部做好準備。
再現部中,主部材料由樂隊再現及調性回歸之外,其他各部分與呈示部部分基本相似,但在規模上略有縮減,尾聲規模較大。
二、多元風格整合下的抒情創作
在斯克里亞賓的《鋼琴協奏曲》中,像其他早期作品一樣,創作受到肖邦的影響,他的升C小調練習曲(OP.2),明顯地受到了肖邦的筆法和情調。從演奏技巧上來看,作品中也明顯地受到了李斯特作品中復雜和弦、不對稱節奏、連續的八度跳躍等的影響。并且似乎源于俄法當時音樂交流的繁榮,在音樂風格中音樂形象的表達受到法國音樂的影響,略有弗朗克的痕跡,但他的所有作品都展露出一個無以匹敵的藝術個性??梢哉f,斯克里亞賓的《鋼琴協奏曲》是多元風格整合下走出的一條自我的抒情創作路線。
《鋼琴協奏曲》中的鋼琴演奏部分,自進入開始,在織體形態、旋律進行方式、和聲進行特點等方面,就有類似肖邦“夜曲”體裁的特點。夜曲作為一種浪漫時期體裁形式,以如歌的、抒情性的旋律描述或為月光下的憂愁或為邂逅的浪漫或為夏夜里的微風等。從作曲技法表現上來看,內在音樂表達以較為古典的方式,有著規整的樂句劃分,速度、力度以慢速或弱力度呈現等。在這里可看出,其旋律也有類似的特點。節拍建立在律動性較強的四三拍上;旋律發展整體流暢;強調附點的作用;織體層次清晰等。另外,和弦外音是在級進方式的基礎上,結合跳進加入,旋律進行往往以下行為主,暗含了樂曲憂傷的基調。
在和弦的應用上,強調古典和聲T-S-D-T的功能序進,并且應用了多種變音體系和聲,增強了聲部進行的半音化。而低音的做法經常與旋律形成反向的進行,從而使和聲與低音形成推動式的發展,變化音在低音的摻入使色彩有了較大的變化。如再現部主部時,離調頗為頻繁,但仍然可以通過明確的終止式判斷和聲及調性。在和弦的種類上也甚是復雜,有離調體系、交替調式體系、變和弦等具有半音化特點的和聲。另外,在和弦進行的基礎上,作品在細膩的演奏法、詳細的表情記號、力度的明確標記上等,都輔助于音樂的表現手段。演奏法方面,如對于踏板應用的控制、頓音與顫音的合適應用,力度上,樂譜上充滿力度的細致標記等。這些不同的因素,都為作品的成功表達提供了可供應用的素材。
另外,鋼琴部分聲部層次、織體形態、音區變動、節奏頻率等方面的對比發展,具有李斯特式表現手段的特點,似乎有著音樂戲劇的畫面感。這種發展方式與管弦樂語匯是密切相關的,是鋼琴性能擴展而使表現力增強,這正是李斯特的創作理念。這種李斯特的創作理念,雖然不像肖邦那樣直觀,但是通過對全曲樂譜的分析,可以看出這種戲劇化管弦樂語匯近乎貫穿《鋼琴協奏曲》這部作品的始終。除此之外,斯克里亞賓《鋼琴協奏曲》可以看到其也受到普朗克在節奏律動、音樂材料發展特點等方面的影響。
綜上所述,可基本證實斯科里亞賓《鋼琴協奏曲》是體現了其受到肖邦、李斯特等作曲家的影響,從而音樂具有多元風格的特點。與此同時,作曲技術手段的也有對傳統技法的繼承和發展。斯克里亞賓《鋼琴協奏曲》對于多種作曲技術手段進行綜合利用,其中包括高疊和弦的控制應用、復節奏和復節拍、調式調性的多變、 敘事方式的交響化等。
除此之外,高疊和弦及其和弦轉位、變化音的應用、及不協和音程產生的大量的連續性的離調、骨干音存在的三全音音程等,以類似與分解和弦式的織體多層次的顯現在譜面上。協奏曲這種體裁,又使音響渾厚而細膩,結構宏偉而精致。這些創作技術與多元風格相結合,為以后斯科里亞賓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斯克里亞賓的《鋼琴協奏曲》創作年代為二十世紀之交,充滿了各種批判現實主義、象征主義、唯美主義和自然主義等流派充斥著歐洲文壇,俄羅斯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受到了東方集體精神與西方自由精神的碰撞,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特征。此時的俄羅斯文化正處于近代向現代轉型時期,藝術、宗教、文學和哲學等多種領域相互影響,呈現出一幅多元化的格局。這一時代所醞釀的多元化的文化交融又促進文學、美術、音樂等領域新的發展,各種流派如雨后春筍展露鋒芒。同時文化的交融現象更為鮮明,新的思想互相影響著。文學、宗教、哲學、美術等的新發展都對音樂思想的變化帶來新鮮的血液。這個時期又涌現出大量的作曲家及鋼琴演奏家來影響著俄羅斯音樂的創作。斯克里亞賓《鋼琴協奏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到多元風格的影響而產生的。
因此,通過斯克里亞賓《鋼琴協奏曲》對曲式結構的基礎上,對作品中所存在的多元風格進行探尋,這證實了作曲家是借鑒前人鋼琴創作的某些特點,結合自己創作實際,多元整合材料之后形成的自己獨特的風格。該曲在曲式結構基礎上的和聲運動特點,通過對旋律中暗含的和弦進行、旋律加和弦式的織體特征、調性色彩的對比與變化等,都體現作品多元化影響的體現。很顯然,這種影響是來于環境潛意識影響與作曲家主觀設計的基礎上,作曲家對于整體結構布局、高潮點與低落點、節奏的變化、調性的布局、和聲的把控等多方面都有著深思熟慮。這種設計可以體現出作曲家在理性思考基礎上的感性表達。這種音樂的表達似乎是更貼合于人類的內心的,并且是能夠被人民大眾所喜歡的。在當今社會下,充斥著各種體裁、形式的音樂,每種音樂形式中都有大批的音樂工作者在努力著。觀察先輩們留下的能夠被公認的優秀作品進行美的探尋,將更加有利于創作出經得起歷史考驗并得到流傳的經典之作。
參考文獻
[1]林逸聰.音樂圣經(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
[2](美)大衛·杜巴,康嘯,譯.古典音樂精粹[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
[3]陳舒華.中國鋼琴藝術發展的深度構建[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
[4]宋莉莉.斯克里亞賓晚期音樂觀念與創作的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孫?。?985—),男,黑龍江哈爾濱人,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鋼琴系教師,講師,研究方向:教學科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