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琳琳
【摘要】小學音樂主題化課程教學是打破音樂學科界限、改變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模式,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感受音樂,探索求知、提升能力的過程。應圍繞主題課程的教學目標,形成模塊化的課程設計方法,其課程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學習,更是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培育、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和引領。
【關鍵詞】音樂主題化課程;模塊化課程設計;音樂素養(yǎng);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32.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音樂主題化課程教學的意義
《音樂課標》指出,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音樂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審美體驗價值、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文化傳承價值。小學音樂教學應從多方面著手,從培養(yǎng)興趣入手,發(fā)展學生的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xiàn)音樂和創(chuàng)造音樂的能力,并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
根據現(xiàn)在所使用的音樂教材教學參考對于音樂課程內容的設置和建議,編寫者更多地針對音樂課程內容提出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但僅僅憑借單一課型的歌唱教學、欣賞教學等傳統(tǒng)固有化的教學課程模式,是不能滿足當下學生發(fā)展和對音樂素養(yǎng)、能力的需求的。音樂教育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應該是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培育、價值觀的塑造與精神引領。因此,如何通過一系列音樂主題課程設計,體現(xiàn)目標明確、以生為本、教學互動、學科創(chuàng)新融合的教育方法,是當前對于音樂課程最大的挑戰(zhàn)。
二、開展音樂主題化課程教學的關鍵——提升音樂素養(yǎng)
都說音樂教育是一門藝術,審美教育更是一門快樂的教育,而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然而,現(xiàn)今多數學校的音樂教育仍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中。老師的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其效果收效甚微;學生在其中被動地接受,缺乏音樂學習興趣。因為這樣的現(xiàn)象,所以出現(xiàn)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音樂教學改革,才會體現(xiàn)小學音樂主題化課程教學。音樂主題化課程教學就是言簡意駭地揭示出教學主題,打破傳統(tǒng)音樂教學模式,讓學生從課堂中自主求知,感受音樂魅力,提升自我音樂素養(yǎng)。
在貝多芬的許多作品中,特別是中期作品(如《熱情奏鳴曲》)都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也反映出他對現(xiàn)狀的不滿足,并且反對保守。如果沒有他的孜孜不倦,沒有他的摒棄過去的音樂創(chuàng)作,在音樂上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怎么會有如此美妙的歌聲?就像一個個音符,如果你只是把他們當做音符,沒有融入自己的感情,怎么會有好的音樂創(chuàng)作出來呢?如果你把它當做一個個靈動的小精靈,會跳舞,會唱歌,把它們組成一個團隊,豈不是很美妙?讓人一下就懂得了這些小小的精靈在跳什么舞,唱什么歌。學生愛唱歌的興趣就會被激發(fā)出來,不斷進步,不斷創(chuàng)造。
在《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中提到:“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這就告訴我們,音樂必須體現(xiàn)出自己的特點,在完成音樂課程任務的基礎上延展、開拓、創(chuàng)新。首先,避免“添鴨式”,不要對學生滿堂罐。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曲教學為例,要讓學生主動地去感受,以欣賞為主;其次,教師要著力去引導,簡明、生動地闡釋這首歌的旋律,比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句在一首歌中多次出現(xiàn),我們可以把它唱得激昂、高亢、興奮;“共產黨一心救中國——他實行了民主好處多”這幾句,可以唱得帶感情,婉轉一點。這樣分工合作,層次分明,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這首歌所要表達的情緒和主題內容。
音樂素養(yǎng)是學習音樂的綜合素質教育,它是一門獨立的專業(yè)學科,是音樂的基礎課、必修課。一個學習音樂的人,如果不學習音樂素養(yǎng),無疑,他就無法理解音樂、懂得音樂、表現(xiàn)音樂,學習音樂素養(yǎng)可以全面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綜合素質,提高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增強對音樂的感悟、理解、創(chuàng)新。
當今社會里,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努力學習。怎樣培養(yǎng)音樂素養(yǎng)呢?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
我們大家都知道,當我們要完成一篇習作的時候,如果沒有素材、沒有詞匯積累、句法結構,怎能寫好一篇文章呢?音樂教學也一樣,必須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具備欣賞的基本能力,認識各種樂器,了解基本的樂譜,才能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內涵。
(二)熟知教材
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基本的音樂教材,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應用模塊化的方式將課本劃分開來,一塊塊地理解、熟悉,這樣才能保證在教學活動中主題鮮明突出,做到學生為本、師生互動。
(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首先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盡可能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和求知興趣,迎合學生的關注話題,吸引本體,扮演角色中抽象生活的影子,從而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用到生活中去。也可以從教師的興趣出發(fā),就比如我們學習一個音符,音樂老師說,這是一個音符;語文老師說,這是一個小精靈;數學老師說,這是一個奇妙的小符號。每一個教師都有他自己的獨特角度與風格。
(四)組織比賽活動
學校組織音樂比賽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也能夠很好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教學活動強調整合性
所謂“整合性”,是指把多種學科領域的內容、目標、要求,恰到好處地滲透到一個音樂教學活動中。在《新課標》中指出:提倡學科綜合,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相關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
在實施中,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例如,在進行主題式音樂欣賞教學時,可對單元結構進行調整,補充和完善專門的音樂賞析環(huán)節(jié)。除此之外,還可通過拓展選修課的方式豐富音樂欣賞教學的內容,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條件。我們可以從分析樂曲的音樂要素入手,引導學生探討音樂是如何表現(xiàn),感受音樂在情感的表達和意境中的作用。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提倡把音樂學科的教學活動進行綜合學科教學,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全面的發(fā)展。我嘗試著在音樂教學中加入“主題化”色彩,把多種教育手段運用到一起,使我的音樂活動更具整合性。
提高音樂教學的整合性還要注重以下幾個原則:
藝術性與思想性相結合。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我們在突出音樂性的同時,將中國傳統(tǒng)美德教育、生命教育滲透其間,民族精神可以以音樂的豐富情感陶冶學生,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
時代性與多元性的結合。對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我們要力求將古今中外、各個時代、不同音樂經典作品,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介紹給學生,并深入學生的內心,成為孩子樂于接受的音樂,引起學生的審美共鳴,促使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向多元化發(fā)展。
審美性與愉悅性的結合。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音樂也日益變化和日趨豐富,當今學生對音樂的品味也越來越挑剔。在音樂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們要將音樂與畫面相融合,借助于音樂的聆聽和畫面的欣賞,讓學生得到心靈上的愉悅,從而促動其對作品的審美感知。
四、結語
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張白紙,那這張白紙將來會怎樣,就看我們用怎樣的音符為自己譜寫怎樣的歌曲,又會為自己唱出怎樣的贊歌,能讓別人從我們的歌聲中聽出來什么?音樂教育是藝術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藝術素質教育,如李嵐清曾經說過:“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是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音樂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教授學生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人文理想和審美追求,也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發(fā)展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參考文獻
[1]崔偉佳,淺談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36).
[2]李紅.淺談我國當前小學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