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比較企業單位內部控制與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活動的差異,進一步梳理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特殊性。研究發現當前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缺乏科學安全的內部控制信息意識、預算機構和內控管理制度不完善、預算控制實施和內部監督管理機制不規范等幾個方面,結合發展實際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內部監督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9)06-0108-03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nal control activitie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the particularity of internal control of public welfare institutions is further sorted out.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public welfare institutions include the lack of scientific and safe awar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the imperfection of budgetary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l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the imperfection of budgetary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l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the implementation of budgetary control and the non-standardization of internal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etc.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light of the actual development.
Keywords: Public Welfare Institutions; Internal Control; Internal Supervision
[作者簡介]陳偉(1968-),女,漢族,湖南人,經濟師,研究方向:勞動工資、科研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
一、我國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現狀
企業內部控制是基于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自上而下不同管理層級協同領導和員工共同完成的企業管理過程。公益性事業單位與一般企業不同,這種差異體現在管理經營理念和管理目標的差異上,但二者都需保證組織機構的正常運行、財務信息真實有效,能夠為企業或事業單位發展提供決策支撐。相較于企業單位而言,事業單位的財務內部控制,其負責性和系統性絲毫不遜于企業。例如,在事業單位內部,為了保障事業單位正常運轉、經營基本需求,穩定,內部管理規章制度的按部就班實施,不斷提高員工的勞動效率,提升管理決策財務信息來源的可信度,在事業性單位內部各個層級和各個部門之間實施的多種多樣的財務管理和信息約束等一系列手段的總和,都可以稱為內部財務控制。
公益性事業單位是一類特殊的事業單位,是基于不以盈利為目標的滿足社會廣大群眾公共效益的最大化的組織單位。伴隨著新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人群對公共事務和公益服務的需求愈加強烈,直接造成公益性事業單位在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成本不斷增加,在參與社會公益事務管理服務上不夠及時和全面,在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產品資源方面具有稀缺性和限制性。因此,為提高新時期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管理服務水平,提升社會資源的優先配置和充分利用,合理控制和預防財務風險,保障社會經濟公益服務職能的有效發揮,強化和完善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更顯得尤為重要。
二、我國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在新時期背景下,我國公益性事業單位整體發展進程比較緩慢,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提升較慢,在建立行業內部控制信息化制度的同時又面臨不同的挑戰,社會群眾對于公共服務需求的數量和質量的日益增長,與公益性事業單位發展不均衡之間的矛盾,都是眼下必須要認真科學去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缺乏科學安全的內部控制信息意識
內部控制是公益性事業單位管理的重要組成要素之一,通過加強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的內控意識和提升相應的素質,從而促進和指引內部控制信息制度的建立和管理。但從我國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信息工作整體發展的數據和資料來看,我國公益性事業單位普遍缺乏科學、安全、高效的內控信息體系,沒有完全發揮出公益性事業單位的信息服務功能。內部控制意識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傳統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和運營理念沒有完全轉變過來,依舊固守于傳統的國家監管和社會監督的控制理念上,沒有真正意識到科學、安全的內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對于公益性事業單位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促進作用。公益性事業單位的信息服務和內部控制意識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傳統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和運營理念沒有完全轉變過來,依舊徘徊于傳統的國家監管和社會監督的控制理念上,沒有真正意識到科學、安全的內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對于公益性事業單位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促進作用。同時,一些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從業人員沒有真正建立馬克思科學價值觀,沒有理解意識對于行動起到的積極作用,從業人員缺乏內部控制的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業務能力和水平。
(二)內控機構和內控管理制度不完善
公益性事業單位的預算機構和內部控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主要體現:一是現代化財務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部分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制度并沒有隨著時代發展真正建立起來,僅僅只是在常規的財務管理實務的操作上進行,沒有建立科學完善的預算管理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財務核算和人員配合上難以協調和相互制約。二是崗位設置不規范不科學。混崗、重崗和漏崗,或者多頭管理或者無人管理,相互推諉扯皮、不作為或亂作為。三是崗位職責不規范不科學,違背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原則以及授權不當,產生內控缺陷造成內控風險,一定程度上導致“小金庫”“公款私存”“監守自盜”“中飽私囊”等亂象頻發。
(三)執行社會公共服務效率低下
公益性事業單位在正常進行現代化管理制度運營和內部控制信息化過程中,經常會面對一個普遍性存在的困難就是效率低。公益性事業單位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公益服務過程中,會經歷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人員,整個過程缺少標準的流程和科學的規范,對財務預算和內部信息控制帶來一定的偏差,造成經濟資源的浪費、信息溝通的滯后和控制結果的失效。一些公益性事業單位在預算編制過程中,存在獲取超額預算的私心和目的,導致在爭取國家財政撥款的過程中,過分夸大超支和虛空地進行財務預算編制,對社會公共資源的浪費,帶來公益性事業單位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低下。
(四)預算控制實施和內部監督管理機制不規范
預算控制的實施和內部監督管理機制是實現公益性事業單位內控信息化高效執行的關鍵舉措。缺乏科學合理的預算控制,會帶來國家財政專項撥款的極大浪費,會造成公益性事業單位現代化財務制度的失真和失靈,以及預算資金的使用缺乏科學性和預見性,會帶來事業單位不斷調整和重新規劃預算,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事業單位預算的科學實施和內部控制的作用;缺乏嚴謹明確的內部監督管理機制,會掩蓋事業單位在提供社會服務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和缺陷,導致在實行內部監督管理的過程中,不能及時進行改正和完善,無法對事業單位整體的內部監督管理工作形成良性的促進和影響。
目前,我國部分公益性事業單位的預算控制和內部監督管理體制尚且處于建設和發展階段,由于存在體制不健全、制度不規范、執行不徹底等問題,都會影響到新時期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內控信息化工作的最終結果。缺乏監督機制與內部控制工作的結合,會導致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社會監督標準缺失,單位內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成果無處評價,這會削弱對公益性事業單位內控制度的影響,造成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信息效用和社會重要性不斷變弱。
三、我國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提升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意識
首先,應該明確公益性事業單位和一般企業的區別,公益性事業單位提升內部控制意識,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優化和完善內部控制的單位環境,積極為事業單位宏觀整體的內部控制意識工作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事業單位的領導層要最先認識到內部控制意識的重要作用,在日后的領導管理工作過程中積極引導和承擔內部控制的重要任務,認真落實和貫徹內部控制工作的權責明確和職責義務,進而積極帶動全體從業人員進行內控意識的提升。其次,針對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具體從業人員,要根據各自的崗位職責和業務要求,全面加強從業人員的思想素質和專業技能,培養從業人員對單位內部控制工作意識的建立,不斷提升單位內部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和業務水平,為公益性事業的內部控制工作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最后,提升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意識,絕對不單純僅僅只是領導層和從業人員的內控意識提高,更多的是要培養社會監督和事業單位的內控意識環境,只有構建全面科學的內部控制管理工作科學體系,才能真正實現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意識的提升。
(二)科學合理構建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制度是新時期公益性事業單位內控工作的重要舉措。要全面落實事業單位內控工作的相關法律法規,針對事業單位存在的內部控制工作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和重大挑戰,系統地、科學地、合理地制定出能夠解決事業單位實際內控工作過程中所要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和突出矛盾,保證公益性事業單位內控工作的規范、高效。比如,合理優化崗位設置,通過規范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內控活動,利用各個崗位之間的權責制約,能夠更好更安全地完成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管理工作,降低和減少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不完善和不規范。
再者,構建公益性事業單位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制度,絕對不僅僅是事業單位內控管理制度的建立,更多的影響因素是對人員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這是內部控制制度要遵循的一個重要的原則。明確不同崗位的權責并建立互相制約關系,不同崗位應承擔各自獨立又互相制約的責任和義務,并且在執行的過程中嚴格按照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科學地、規范地進行管理和控制。
(三)優化社會公共服務的執行能力
新時期背景下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對于社會群體和組織機構,一個最為鮮明的標志就是其公益服務的職能需求。不同的組織機構和社會群體對于公益性事業單位會有不同的服務需求,這就要求事業單位要不斷優化其社會服務的職能水平。比如醫院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導致的住院費用漏繳和滯后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醫院財務內控制度的不健全,無法順利實現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這就要求醫院建立健全管理體系,加強財務內部控制工作。通過分析和總結不合理事件的發生原因,各個相關崗位人員要認真進行自省并承擔相應的責任,領導層也要重視出現的問題并建立相關制度,不斷優化和提升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公益服務的執行力度和業務水平。
(四)全面建立預算控制和內控監督體系
面對公益性事業單位的預算控制不精確和監督機制不全面,事業單位要加強預算編制、分析、實施和控制等環節的具體制度建設,同時針對監督體系的具體內容和體制建設不完善等問題,加強公益性事業單位的體系建設,提升執行能力。一是科學規范事業單位財務預算的執行措施,從整體上加強預算的編制方法、預算執行情況的反饋,以及預算經濟預測分析工作的進程安排,實現預算安排、協調和控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科學可持續發展。二是確定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內控監督體系為單位外部的監管和單位內部的監管相結合的制度,單位外部的監管保障公益性事業單位預算的公正性和真實性,通過外部監督進而防范事業單位的財務預算風險和預算違規操作,促進保障事業單位預算控制和內控監管制度的有效性、合規性和程序性。單位內部的監管是對公益性事業單位最為根本的內控監督,健全完善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和監督管理制度,厘清各個崗位相關的職責權限,規范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執業水平,徹底貫徹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相互制約的監督體系,從而全面建立和完善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科學、有效、規范的預算控制和內控監督體系。
[參考文獻]
[1]蘇慧.多種支付模式下醫院財務內控管理設計[J].財會學習,2019(4):49-56.
[2]傅冬雁.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問題芻議[J].財會學習,2016(9):8-10.
[3]陳少云.基于新醫改背景下醫院財務內控常見問題與對策研究[J].財經界,2019(3):4-13.
[4]張慧玲.加強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思考[J].交通財會,2013(9):5-18.
[5]朱志國.淺談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J].人民論壇,2008(4):34-35.
[6]韋志奇.淺談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從熱林中心特色財務管理談起[J].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8):26-34.
[7]劉革.淺析公益性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9):3-4.
(責任編輯:郭麗春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