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冰
摘 要:鄉村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建設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鄉村文化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悄然無聲流失,這主要是由于現代化進程加快對于它的沖擊,各方對于保護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文化保護政策不健全、監管不到位、政府資金投入不足等。因此我們還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保護傳統文化,健全法律法規,完善頂層設計,加大資金投入。
關鍵詞: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8-0009-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興盛,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鄉村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氛圍,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鄉村傳統文化傳承的趨勢整體較好,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動,導致農村人口減少,出現了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產生了沖擊。因此保護和傳承好鄉村傳統文化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精神支柱。
一、鄉村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其保護與傳承的內容
(一)內涵
鄉村傳統文化根植于農耕文明,包括物質的、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如傳統建筑、農耕器具、風土人情、歌舞藝術、生活方式、民族服飾、古典詩文、忠孝觀念等等。各種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非常豐富,鄉村文化是傳統的,鄉村信仰是樸素的。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讓農村“看得見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記得住鄉愁”就是要記住鄉村精神,留住青山綠水,又能傳承傳統文化。
(二)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內容
對于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可以分為兩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1.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地大物博,全國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大不一樣,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等。我國的自然景觀豐富多樣,美不勝收,從大方面來說,有三山五岳、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五湖四海三江等。另外也有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如四川九寨溝、湖南武陵源等。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古跡、建筑群、考古遺址等等,比如陜西秦兵馬俑、敦煌莫高窟、曲阜孔廟、山西平遙古城等等。古村落也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古村落形態各異,特征鮮明。比如安徽省黔縣西遞、宏村古村落是徽州文化的載體,體現了工藝精湛的徽派居民特色。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鱗次櫛比,展示了苗族的傳統文化。
2.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是鄉村文化和精神面貌的反映,包括民俗文化、紅色文化、道德觀念等。
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存在于任何有人生活的地方。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特征都不一樣。如抬閣、九區黃河陣、清明廟會、安苗節、賽瓊碗、婆溪河燈、祭社、邀大嶺、馬氏社火、許村大刀燈、莊子祭祀大典等多種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再如“農樂舞”是中國朝鮮族反映農耕生產生活中祭祀祈福、歡慶豐收的民間表演藝術。該舞蹈場面熱烈奔放,民族特色鮮明,已經融入中國朝鮮族的血脈,成為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藝術瑰寶。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革命斗爭中孕育的先進文化,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燦爛文脈和用生命鑄就的不朽豐碑”。紅色文化內涵豐富,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紅色文化對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有著強大的精神引領動力。
道德觀念,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系的認識和看法。在鄉村,道德觀念作為法律的補充,能起到寄托情感、維護團結、教化人心、匡正社會風氣、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道德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促進文明和諧,實現鄉村振興。
二、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關系界定
(一)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傳統文化保護帶來新的重大機遇
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起源和發展壯大的沃土,是禮儀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雖然自從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實施以來,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觀有所改變,但仍然面臨許多新挑戰。鄉村振興戰略為繁榮鄉村傳統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這勢必為包括鄉村傳統文化保護在內的各項農村事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鄉村振興戰略所提出的質量興農、鄉村綠色發展、鄉村文化興盛、鄉村善治等,毫無疑問都為鄉村傳統文化保護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二)鄉村傳統文化保護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新要求
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綿延幾千年,為我們提供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也是鄉村振興的根。
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融合傳統文化保護,使得鄉村振興的內涵更加豐富。鄉村傳統文化保護給鄉村振興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重塑鄉村文化生態等一系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等。要使鄉村振興戰略健康有序進行,就要科學把握各地差異和特點,注重地域特色和鄉土風情,特別是要保護好傳統村落、傳統建筑,不搞一刀切,杜絕“形象工程”。把鄉村振興戰略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相結合,用新的思路、新的視角來研究傳統文化,探索新路徑。
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面臨的挑戰
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農村人口流向城市,青年人口流失嚴重,傳統村落“空心化”“老齡化”現象嚴重,許多青年外出打工,為生計奔波、穿梭在鄉村和城市之間,文化生活單調,手機不離手,對于傳統的戲曲等藝術形式、禮儀習俗不感興趣。很多村莊只見老人和留守兒童,傳統手藝無以為繼,一些古老的傳統風俗習慣,比如傳統的廟會、集市等逐漸衰落。鄉村衰落蕭條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有很大的破壞力。地方特色手藝與文化經過千百年的錘煉,已經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良好的傳承,就不能得到持續發展。并且,一些古建筑破敗不堪無人修復甚至面臨坍塌的處境,鄉村的傳統文化設施建設需要大量勞動力,而鄉村只剩老人和兒童,就沒有合適的人去執行政策。政策得不到落實,鄉村的傳統文化就得不到發展。
傳統文化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經費不充足。關于鄉村傳統文化保護的法律沒有全面詳細的細則和處罰界定,實施效果不明顯。而且,地方政府沒有把鄉村傳統文化保護支出納入財政預算中,對于傳統文化保護的經費明顯不夠,大部分都投資到建設鄉村基礎設施上,鄉村文物古跡得不到修復,制約了傳統文化的發展。
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路徑選擇
(一)加強對各階層的思想教育,注重弘揚傳統美德
政府要通過大力宣傳和教育等方式,開展不同層次的傳統文化交流活動。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與制度保障相結合,培養村民樹立尊重傳統文化遺產的意識。加強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深入挖掘農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強化責任、集體、主人翁意識。調動鄉村人員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讓傳統文化活在每個人的心中。
(二)實現鄉村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政府應該鼓勵和支持三農題材的創作活動,鼓勵文藝工作者不斷推出農民生產生活與傳統文化相契合的作品,充分展現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果。對某些歷史文化名村,要重視村志村史的編纂,盡可能保留鄉村歷史文脈,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突出特色;對普通鄉村,也應該找出亮點,積極建設農耕文化主題博物館,作為發展的立足點。培育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以文化結對幫扶、企業出資、個人捐助等多種方式,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重點選擇一批具有特色的古村落進行維修利用,挖掘當地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創新規劃,使其成為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兼具的旅游休閑景區,拓展傳統文化發展新空間。
(三)加大鄉村文化建設投入,重視人才引進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階段,政府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為鄉村提供具有一定意識形態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一方面,可以加大資金投入,重視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修建文化舞臺、文化廣場、圖書小屋等,以此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他們參與文化生活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加強文化供給,鼓勵鄉村傳統文化業余團體創新發展。比如,各種地方戲曲、皮影等。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蘊與現代文化精神融合到一起不斷創新,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且要重視大學生村官和基層公務員的培養,發揮他們在鄉村傳統文化傳承和先進文化傳播中的引領作用,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李莉莉.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文化傳承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7(11).
[2]包家官.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村官助力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2).
[3]李長庚.加強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N].學習時報,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