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其連 劉新玲
摘 要:“中庸之道”的核心就是“致中和”,達到這一境界通常有三種方式,即叩其兩端、執兩用中的“中”道,適而中度、恰如其分的“度”道,知情而變、因地制宜的“權”道。當前,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攻堅區,亟須為給改革創新中的實干者解除后顧之憂,容錯糾錯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勢在必行?!爸杏怪馈蹦軌蚋玫匕盐杖蒎e糾錯的內涵界限,更加明確容錯糾錯機制的價值意蘊,更科學地推進容錯糾錯機制的具體實施。
關鍵詞:中庸之道;容錯糾錯;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D6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8-0044-02
2018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中再次提到要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從而激勵廣大干部在改革中要有新當擔新作為。容錯糾錯機制的建立,為那些踏實干事、銳意進取、敢想敢干的好干部解除了后顧之憂,這也是我們黨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為改革創新者們撐起的一把“保護傘”。作為一項具有長效性和實踐性的制度,在其建立完善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而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可以為這一機制的完善提供方法上的指導。
一、“中庸之道”的理論維度
中庸之道是我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不倚”意為公正,持中,“無過不及”做事不可過度也不能不足。二者都表達了一個意思,即要做到適中?!爸轮泻汀笔侵杏沟暮诵暮椭饕獌热?,達到“中”的目的通常有三種方式:其一,執兩用中、叩其兩端、中正不偏,即“中”道;其二,發而中節、適而中度、恰如其分,即“度”道;其三,知情而變、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即“權”道。
(一)“中”道
執兩用中、叩其兩端、中正不偏的中庸之道,要求通過把握事物的兩端而達到用中的目的?!渡袝じ尢罩儭罚骸皩挾酰岫ⅲ付В瑏y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边@九德,無不是取長補短,執兩用中,從而達到中正不偏的目的[1]??鬃釉凇墩撜Z·子罕》:“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與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叩其兩端,執兩用中,就是指看到事物一端的時候馬上找到另一端,并且把握兩端權衡利弊,既不偏激反對也不盲目跟從,而是在各種觀點中找到平衡點,從而得到適合的答案。以上叩其兩端、執兩用中的方法,孔子一生都在踐行?!墩撜Z》記載:“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边怠皽亍迸c“厲”“恭”與“安”等兩端而用之,從生活原則到細節都力求躬行之道。
(二)“度”道
發而中節、適而中度、恰如其分的中庸之道,要求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適度”原則,猶如我們穿鞋尺寸必須合腳,太長或者太短都不能滿足正常的需求。一切都要符合事物之度,才是中庸之道。《尚書·洪范》:“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指帝王執政要恰當,不要偏私傾斜,不能有所偏好,更不能為非作歹干壞事。《尚書·呂行》“明于刑之中”,《牧殷》“不中不刑”,《論語》“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等都是指量刑要恰當,要合乎法度?!墩撜Z》“師也過,商也不及”,“過猶不及”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恰如其分,把握好分寸,做到無過與不及。
(三)“權”道
知情而變、審時度勢、因地制宜的中庸之道,要求我們在事物的變化發展中求得中道,是達到中的最高手段。《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君子之所以能做到中庸,是因為君子時刻都能做到不偏不倚。事物都是處在變化發展的運動過程之中,不同的階段事物的性質特點不同、矛盾也不同,相對應的處理辦法也不同。所以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時而異、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兑葜軙の浼o》:“凡建國君民,內事文而和,外事武而義,其刑慎而殺,其政直而公。本之以禮,動之以時同,正之以度,師之以法,成之以仁,此之謂也?!盵2]在同一時間內,對不同事務,采取不同辦法,內文外武,真正做到內外有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中庸之道”在容錯糾錯內涵中的體現
(一)容錯糾錯的內涵及界限
容錯糾錯是指在改革創新過程中,對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在積極作為、未謀私利的情況下出現的不違反黨紀國法的失誤時,不做負面評價并免除相關人員的責任或者從輕處罰,同時及時采取措施糾正錯誤。改革是一項沒有模板的實踐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所以我們的體制機制里應該容許一定范圍內犯錯。但是對于可容之錯必須把握好尺度,什么是可容之錯、什么錯堅決不能容,需要遵循“度”,做到恰到好處。一方面,容錯糾錯機制中可容之錯應該是在改革創新過程中,未違反黨紀國法、未觸碰道德底線的非主觀意愿,未造成重大損失的錯誤;另一方面,必須避免別有用心之人鉆空子,利用容錯糾錯機制在謀取私利時逃脫黨紀國法的懲罰。容錯之度,必須精準把握,才能真正發揮出它本身的正向引導價值。2016年初,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個區分開來”的重要論斷,這三個區分開來為干事創業劃定了“三條底線”,這也是容錯糾錯的三條邊界線。對于那些在改革創新中缺乏經驗先行先試的錯誤、無明確禁止的探索性失誤、為了推動創新發展的無意過失,應當給予足夠的寬容和理解。但是對于那些打著改革創新旗號謀取私利、違法犯罪的錯誤,必須嚴肅追究責任。堅持適度原則,把握好容錯糾錯之度,確保容錯糾錯在紀律紅線、法律底線內進行。
(二)充分發揮好“容”“糾”的作用做到“容糾并行”
容錯糾錯機制從現實角度把“嚴管”與“厚愛”有機結合起來,對于干部既要求有擔當,又容許失誤,既遵規守紀,又有創新活力。容錯重在讓改革創新者科學地認識自身所犯的錯誤,糾錯重在科學有效地糾正解決錯誤。容錯與糾錯是改革創新過程中激勵干部干事創業的兩條腿,二者并行不悖。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容糾之度,必須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分寸,適時地使用容與糾,充分發揮出容糾并行的效果。改革創新時期既要敢于容錯又要積極糾錯,容錯是容錯糾錯機制最重要的前提條件,糾錯是容錯的重要保障,通過糾錯將錯誤及時糾正從而改進工作方法。只有有糾錯的容錯才能真正激發創新實干者的創新活力,從而推動全面改革不斷深化。
三、“中庸之道”對容錯糾錯機制的意義及具體實施的啟示
(一)叩其兩端、執兩用中明確容錯糾錯機制的價值意蘊
1.激勵踏實創業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
當前,改革開放進入攻堅區、深水區,觸及更深層利益,面臨的困難較多。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干部中出現了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干不錯的消極思想和庸政懶政、為官不為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央出臺容錯糾錯方案,為改革中敢想、敢干、敢闖的干部解除后顧之憂,讓有擔當、敢為人先的干部不用一手握利劍銳意改革,一手握盾牌自衛。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改革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群眾性探索,創新事業由于沒有現成的模式、缺乏經驗,出現一些問題是很自然的。凡是努力改革,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的,一律不抓辮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h委縣政府一定要做好大家的保護傘,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為勇于改革的同志做“保護傘”?!盵3]同時,我們要明確我們黨的“保護傘”是為擔當者、實干者而撐,要謹防那些慵懶無為或者為了一己私利而利用容錯糾錯這把“保護傘”去做違反黨紀國法、損害國家人民利益的事情。這就要求領導者必須執兩用中,叩其兩端,在政策的制定實施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正反兩個因素,從而達到執中,做出正確的決策。只有做到中正不偏,才能真正發揮容錯糾錯機制的作用,才能不被投機取巧、不干實事之人利用,才能真正激勵廣大干部在新時代有新擔當、新作為。
2.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
當前,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區、深水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的難度和風險也在不斷加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改革措施必須跟進,改革創新在這一時期就顯得尤為重要。深化改革需要不斷強化創新的理念,改革的創新根本上來說就是要求干部要創新,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開拓創新大膽嘗試。但是由于機制體制的束縛,特別是在全面從嚴治黨、從嚴治吏、高壓反腐的態勢下,一些干部產生了不擔當、不作為、怕擔責的消極心理,導致改革創新受到阻礙。所以必須充分了解干部的顧慮,從當前社會現實出發求得執中的辦法。容錯糾錯機制正是當下最執中的措施,這一機制成為創新實干家的兜底利器,降低了改革創新干部積極干事的風險。改革創新就是探索新路,在探索新路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問題,因此亟須構建容錯糾錯機制,讓創新實干的“拓荒者”在改革創新中敢于突破傳統,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社會新風尚,從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深入。
(二)知情而變、因地制宜地推進容錯糾錯機制的具體實施
1.針對不同地區容錯糾錯機制應結合地方實際
中央出臺容錯糾錯意見之后,各地相繼出臺容錯糾錯相關文件,探索容錯糾錯機制,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容許犯錯的干事創業新環境。各地區在出臺相關文件規定時結合了當地實際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青島西海岸新區干事創業容錯免責庸政懶政嚴肅追責暫行辦法》為破解難題、推進工作,創新方式方法、突破固有模式;積極、主動、及時解決項目推進中出現的問題,按有關規定進行容缺受理、容缺審查,促進項目快辦理、快開工等,體現出顯著的新區特色。廣東省為了減輕干部創新中所承受的不當壓力,結合自身實際建立了創新容錯機制。其中規定,為體現“法無禁止即可為”的精神,增加“對法律、行政法規未禁止的事項,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自貿試驗區開展創新活動”的規定??梢姡鞯卦谥贫ㄏ嚓P實施辦法時也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各地基于實踐對“容錯糾錯”機制的探索,為國家層面容錯糾錯機制的具體內容設置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容錯糾錯機制的完善提供了實踐經驗指導。
2.針對不同的錯誤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
在實際工作中,有時候對于干部的行為動機一時難以準確判斷,無法辨別具體失誤是“好心辦壞事”還是“能力不足”。在不涉及違反黨紀國法的前提下,在容錯時也應盡量不對干部做出判斷,給予更多的寬容。容錯之后必須及時糾錯,幫助干部分析錯誤、改進工作,引導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容錯之時應本著對事不對人的態度,最大限度地保護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應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錯誤不同、程度不同,對應的解決辦法也應該有所區別。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區分開來”以及《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中提出的“四個原則”“六個要件”,對該容的大膽容,基于不同案例采取完全免責、減輕從輕懲罰等不同措施,對不該容的堅決不容,視不同情況予以懲戒問責。
參考文獻:
[1]王法周.孔子中庸含義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4).
[2]周建標.中庸之道的積極性與局限性[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1).
[3]張伯里.從“綜合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前后關于改革開放的重要論述[N].學習時報,2015-0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