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銀珠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手術后應用中醫護理對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200例腹腔鏡術后患者, 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10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給予中醫護理, 觀察并對比兩組惡心嘔吐、腹脹發生情況及各項觀察指標(下床活動時間、排便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發生率、腹脹發生率分別為26.00%、12.00%, 均低于對照組的49.00%、38.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排便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分別為(54.02±4.05)、(15.16±1.36)、(13.22±1.72)、(7.23±0.88)h, 均短于對照組的(60.15±3.52)、(17.67±1.55)、(15.20±1.79)、(9.09±1.12)h,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術后患者應用中醫護理能夠有效促進其胃腸功能恢復, 降低惡心嘔吐、腹脹發生率, 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腹腔鏡手術;胃腸功能;中醫護理;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83
腹腔鏡手術后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 常導致患者出現腹脹、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適癥狀, 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極易影響患者進食, 不利于腹壁愈合, 進而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效果[1]。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來促進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就顯得尤為重要。常規西醫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胃腸功能, 但仍不夠理想[2, 3]。為探究中醫護理應用于腹腔鏡術后患者的效果, 特選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200例腹腔鏡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行對比分析,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本院200例腹腔鏡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100例。對照組男48例, 女52例;年齡20~59歲, 平均年齡(39.98±6.66)歲。觀察組男49例, 女51例;年齡21~60歲, 平均年齡(40.98±6.6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包括常規腹部按摩、心理護理、飲食與運動指導、早期鍛煉等。
1. 2. 2 觀察組 患者給予中醫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
1. 2. 2. 1 灸法 暴露足三里, 消毒局部皮膚, 點燃艾條, 對準穴位, 并將其固定, 20 min/次, 2次/d, 連續治療3 d。
1. 2. 2. 2 穴位按摩 應用推、按、摩、揉等手法, 按順序推摩足三里、合谷、內關等穴位, 各穴位按摩3 min/次, 直至患者肛門排氣后停用。
1. 2. 2. 3 熱敷 取羌活、三七粉、紅花、千牛建、大青鹽等中藥, 制成中藥封包, 采用微波爐高火加熱8 min, 溫度保持在50~55℃, 采用毛巾包裹, 放置于患者下腹部, 20 min/次, 1次/d, 直至患者肛門排氣后停用。
1. 2. 2. 4 穴位貼敷 吳茱萸粉3 g+溫開水3 ml+飴糖3 ml, 調成糊狀, 平攤于紗布上, 貼敷于患者神厥穴并固定, 更換貼敷紗布q.12 h., 連續治療3 d。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惡心嘔吐、腹脹發生情況及各項觀察指標(下床活動時間、排便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惡心嘔吐、腹脹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腹脹發生率分別為26.00%、12.00%, 均低于對照組的49.00%、38.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水平對比 觀察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排便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分別為(54.02±4.05)、(15.16±1.36)、(13.22±1.72)、(7.23±0.88)h, 均短于對照組的(60.15±3.52)、(17.67±1.55)、(15.20±1.79)、(9.09±1.12)h,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腹腔鏡屬于內窺鏡, 常用于盆腹腔內的治療, 尤其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上有了更廣泛的應用[4, 5]。相較于開腹手術, 腹腔鏡手術對患者身體創傷小, 術后并發癥較少, 但由于術中需建立人工氣腹、應用麻醉藥物等情況, 術后會對患者胃腸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進而影響患者營養狀況及其舒適度, 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尤為重要[6-9]。為探究何種護理方法對于改善患者腹腔鏡術后胃腸道癥狀、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效果更佳, 特做此研究分析。
本研究結果表明, 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腹脹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下床活動時間、排便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部分患者在術后修養期間情緒容易高度緊張, 對患者胃腸道造成一定影響。部分患者由于傷口疼痛而長時間臥床休息, 但術后較長時間臥床休息導致活動量減少, 進而造成胃蠕動恢復減緩、肛門排氣時間延長, 這些都是引起患者術后腹脹的因素?;颊呶改c道蠕動也會受到麻醉藥物的影響, 麻醉藥物在使患者疼痛癥狀得到減輕或消失的同時也會使患者的胃腸道蠕動功能減弱, 長期應用將導致大量氣體積聚在患者腸道內或是無法從肛門及時排出。通常術后24 h內患者的胃腸蠕動功能完全喪失, 2~3 d內逐漸恢復, 開始排氣或是排便, 但術后72 h仍有部分患者并未恢復肛門排氣或是腸鳴音, 引起腹脹, 不利于傷口的愈合。本研究通過對患者足部進行熱敷或是浸泡來刺激患者足底的肛門及腸道部位反射區域, 進而刺激患者胃腸蠕動功能恢復;應用中醫護理, 如灸法等, 通過點燃艾條, 利用其產生的熱力、藥化因子等, 在足三里處形成高濃度藥區, 并將其通過脈絡滲透到組織深部, 有效溫通經脈、理氣導滯、止痛等, 促進腸蠕動;應用按、摩、揉等手法推摩足三里等穴位, 可有效疏通經絡, 改善患者脾胃功能。本研究中所采用的中藥封包主要由三七粉、紅花、大青鹽等中藥組成, 其中紅花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而大青鹽可持續放出所吸收到的熱量, 將中藥封包熱敷于下腹部, 可溫熱患者整個腹部, 在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的同時, 起到舒經、散寒的作用, 并有效促進腸功能恢復[10];吳茱萸具有降逆、散熱、止嘔的功效, 通過穴位貼敷, 可利用藥物對穴位的刺激, 有利于其吸收, 有效保證氣血運行通暢, 促進臟腑功能恢復正常。因此, 通過灸法、穴位按摩、熱敷、穴位貼敷等中醫護理, 可有效溫通經脈, 改善惡心、嘔吐、腹脹等情況, 促進腸蠕動, 縮短首次肛門排氣時間。
綜上所述, 對于腹腔鏡術后患者來說, 應用中醫護理可有效縮短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等, 改善患者胃腸功能,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娜, 師蘭香, 佟寧, 等. 應用胃腸穴位按摩鞋促進胃腸患者術后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 中國醫藥導報, 2012, 9(33):152-154.
[2] 嚴麗, 趙軍超, 周金鳳. 耳穴貼壓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 護理與康復, 2012, 11(2):185-186.
[3] 于秀麗, 于婷婷, 賴金玲, 等. 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并發癥的護理新進展.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5, 12(3):24-25.
[4] 潘雨萍, 馮素文. 婦科腹腔鏡術后促進胃腸功能康復的研究進展. 護理與康復, 2015, 14(11):1025-1028.
[5] 何甜, 王艷冬, 張建, 等. 耳穴壓豆聯合穴位貼敷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6, 22(29):4199-4202.
[6] 王俊杰. 中醫護理技術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臨床研究進展. 護理學雜志, 2014, 29(1):91-93.
[7] Cheong K, Zhang J, Huang Y,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2013, 8(12):e82474.
[8] 陸明鳳, 余明珠, 夏飛琴, 等. 耳穴埋豆聯合中藥穴位貼敷預防婦科術后惡心嘔吐的效果觀察.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34):4293-4295.
[9] 徐俐, 黃錚, 姜穎, 等. 耳穴埋豆與穴位按摩對老年腹部術后腸功能恢復的觀察比較.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6, 35(17):2446-2448.
[10] 黃綺群. 穴位貼敷結合耳穴壓豆應用于婦科腹腔鏡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4, 12(19):331-332.
[收稿日期:20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