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
摘 要:生涯適應是生涯發展的核心建構理論。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關注大學生對當前階段的生涯適應能力和未來生涯發展的準備情況,與思想政治教育在主體、任務、價值方面有著目標關聯。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生涯適應不良主要體現在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四方面的缺失,為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個人生涯發展的目標同向,需要將生涯適應的目標體系、生涯探索的方法體系、生涯發展的評價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體系。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生涯發展;生涯適應;實踐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8-0165-02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來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務對象的基本定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還要幫助學生應對社會環境的需求。作為生涯發展的核心建構理論,生涯適應關注個人應對生涯變化和生活角色的準備程度,其發展水平是大學生實現成功就業、職業生涯發展順利的關鍵[1]。因此,從學生生涯發展的關鍵要素出發,尋找生涯適應理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之處,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標下學生生涯發展的現實問題,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理性探討,也是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育人體系的積極創新。
一、生涯適應力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內涵及關聯
(一)大學生生涯適應力
生涯適應是適應概念在生涯研究領域的應用,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定義了生涯適應的含義。Savicks(1997)認為生涯適應是個體面臨不確定事件時,對其生涯計劃的調整和調整的態度傾向,強調了個體和環境的交互作用;林繼偉(2007)認為生涯適應強調的是個體通過行動解決環境壓力、達成生涯目標的過程;曾維希(2009)將生涯適應界定為一種個體的勝任能力,是個體在適應復雜生涯歷程時的積極心理品質。不管是將生涯適應視為計劃、過程或是品質,其實質都是個體適應角色變化并與角色保持動態平衡的狀態。
與特質因素論所強調的靜態的以職業選擇為焦點相比,美國學者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強調了動態的自我概念與職業概念相匹配的過程,更加符合當代大學生的發展需求。生涯發展理論將個體生涯發展分為成長期、探索期、創業期、維持期、衰退期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對應著相應的任務,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關注的是大學生對當前階段的生涯適應能力和未來生涯發展的準備情況。
(二)生涯適應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關聯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是通過知識、經驗的傳授和方式方法的創新,促進價值的認同[2],增強目標群體的個體素質,使個體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是在思想政治理論的指導下,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標所舉行的豐富多樣的實踐教育活動。
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戰略為個人發展提供了方向和路線,也對個人生涯發展目標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方面為個人成功帶來了更多機會,另一方面也為個人發展帶來了較多的不確定性。從個體發展層面上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應體現“個體需要滿足性”,考慮其是否促進了大學生的成長成才[3]。因此,大學生生涯適應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指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指標,其目標關聯體現在:一是主體目標的關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設計是為了服務于學生這一教育主體,也體現著學生個人成長目標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有機結合。二是任務目標的關聯。生涯適應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是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轉變為大眾化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學生的職業匹配為目標轉變為以生涯發展為路向的切入點。三是價值目標的關聯。生涯適應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個體層面的評價目標,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人才發展是否適應日新月異的環境變化的檢視。
二、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生涯適應不良的表現
生涯適應關注個體獲得生涯成功的關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4],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則是以思政育人的要求檢驗學生生涯水平并對其有目的地施加影響,使其符合社會需求與個人發展需要。現階段,大學生生涯發展水平不高、適應不良主要表現在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四個方面。
(一)生涯關注目標較少,缺乏主動探索精神
生涯關注是學生對未來發展方向做準備的情況。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生涯關注”一直以來被“學業關注”所代替[5],學業成績成為評價學生最主要的標準。一方面,學生在高考前關注各級各類考試,目標聚焦于取得更高的學業成績,這一慣性延續到進入大學后,部分學生和家長仍下意識地追求學歷、學位目標,尋求學業成績的進一步提升,表現為盲目熱衷考研、修讀第二學位、考取資格證書等,忽視了對學生個人生涯發展的有效關注,部分學生高考前習慣于家長的教育陪伴,大學期間遠離父母視線就因為缺少個人發展目標而缺乏奮斗熱情,表現為在大學期間因為不再有升學壓力而缺少學習動力與興趣,逃課或沉迷于游戲;另一方面,大學生偏重于關注自我感受和自我提升,忽視與外部環境的互動與調適,表現為滿足于通過各類校內考核,除了完成學校要求參加的各類實踐實訓活動以外,對與自身未來職業發展相關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關注不夠,對外部環境的變化趨勢對自身發展影響的探索相對不足。
(二)生涯控制能力較差,缺乏自主理性決策
生涯控制是學生為了自身發展進行有目的地完成任務的行動。生涯控制能力不強的學生較難做出有利自身發展的自主決定并承擔相應責任,一方面,由于學生生涯關注目標不明確,缺乏明確的發展方向,學生在遇到選擇時沒有一定的價值標準作為判斷依據,導致了決策能力較弱;另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成長的主要控制角色往往是家長,在學生的升學學校選擇、興趣培養、專業挑選等重要人生事件上,家長經常代替學生做出決策,不但減少了學生自主決策的機會,也延誤了訓練學生在面臨決策事件時承擔后果的能力,導致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缺乏自己做出決定的能力而需要依賴他人,對學習生活中各種決策缺少理性選擇,從而產生迷茫、失落、無助等焦慮情緒,表現為雖然知道學業不能順利完成的后果,但難以自主擺脫游戲成癮、沉迷娛樂、厭倦學習等行為。
(三)生涯好奇水平偏低,缺乏內在發展動力
生涯好奇是學生對與自我發展相關的工作世界進行生涯探索的愿望和動力。缺少生涯好奇的學生從工作世界獲得的信息量較少,對自身職場適應程度的判斷產生誤差,易形成不切實際的生涯期待。生涯好奇程度高的學生在職業準備階段會有意識地關注行業、專業的發展趨勢,并通過調查研究、積極實踐等方式搜集與未來發展相關的信息,并通過各種途徑鍛煉自身的職業能力,尋求與職業世界相匹配的可能性;而生涯好奇程度低的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教育,視野較為狹窄,對外部職業世界探索和互動的欲望較低,甚至表現為對職場發展的真實情況知之甚少,對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定位不準確,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缺少提升自我的強烈愿望,也因此出現了對薪資水平期望過高、能力水平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的“難就業”現象。
(四)生涯自信程度不足,缺乏自我效能信心
生涯自信是學生對解決自身生涯問題的信念和成功預期。學生的生涯自信表現為對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對達成目標的信心和信念,生涯自信程度高的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愿意經常接觸新任務和新挑戰,通過行動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而生涯自信不足的學生則對自己發展的可能性缺少正面了解,面對挫折和失敗充滿消極悲觀情緒,傾向于將問題的存在歸咎于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對來自外在環境的壓力缺少積極面對的心態,缺乏挑戰當下困境的自信和勇氣,表現為個體因缺乏自信而阻礙其生涯角色的實踐和目標的達成[6]。
三、將生涯適應目標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體系的基本策略
實踐育人的本質,是通過實踐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將獲得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7]。將生涯適應目標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體系,就是要運用生涯發展理論探索學生成長規律,用生涯建構方法研究學生成長問題,用生涯服務目標引導學生成長方向。一方面,以生涯發展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供學科理論支持;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體系為生涯發展理論的落地執行提供有效路徑,實現教育活動與個人發展的目標同向。
(一)將生涯適應的目標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將生涯適應的目標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就是在探索學生生涯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創設教育情境,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實現在大學不同階段的生涯發展目標。一是通過體驗性教育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探索未知領域,有針對性地解決其生涯關注過程中的不關心、不覺察的問題。如:帶領學生參與參觀專業相關的生產和研究基地,打開學生眼界,引導學生將參觀體驗與個人的發展追求相聯系。二是通過參與性教育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建立生涯自主,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獲取信息和理性決策的基礎上嘗試完成工作任務,增加學生的生涯體驗。如:舉辦行業調研分析活動,要求學生自主選擇未來職業目標和方向,在搜集目標職業所在的行業背景信息基礎上,分析職業價值,將個人大學階段的成長目標與職業準備行動計劃相結合。三是通過創造性實踐教育活動,在滿足學生生涯好奇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建立生涯自信。如:鼓勵學生加入創新團隊,嘗試用專業知識和技術解決科學研究或社會生活中的難題,幫助學生自主有效地解決有價值的問題,并從中獲得進一步探索的動力和信心。
(二)將生涯探索的方法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將生涯探索的方法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將生涯發展的價值取向、內容要素、結構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整合實踐活動的方法系統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體驗,使教育實踐目標明晰化。一是實踐活動設計與生涯需求同步。依據學生生涯現狀,梳理學生不同階段的生涯需求,設計有針對性的教育實踐活動。如:新入學學生以探索未知、打開視野的實踐活動為主,以滿足其對新事物的體驗需求,而畢業生的實踐活動則以職業選擇、體驗和實戰模擬為主,幫助其增強對即將來臨的職業選擇做出正確判斷的體驗。二是實踐活動項目與生涯規律同步。參照學生生涯階段,為學生進入下一階段設計有針對性的教育實踐活動。如:統籌設計大一到大四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生涯人物訪談為例,大一學生的任務可以是訪談不同職業崗位的人員,重點目標是讓學生體驗更多的職業類型,而大三學生的任務可以是聚焦于一兩個職業的深度訪談,體驗同一個職業不同階段的任務和要求,即根據學生所處階段的特點調整實踐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三是實踐活動總結與生涯反思同步。在學生參加完體驗活動后,有目的地進行反思、分析、澄清等總結活動,幫助學生理性總結其生涯發展狀態,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的生涯自信。
(三)將生涯發展的評價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將生涯適應的評價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就是將是否符合學生生涯成長需求融入實踐活動的指標檢驗體系,以個性化、可持續的個人生涯發展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和差異性。一是以學生生涯阻礙因素明確實踐活動方案的關鍵點。生涯阻礙是學生個體生涯發展不順利的主要原因,通常表現為父母行為阻礙、背景差別待遇、信息探索不足、技能儲備不足、婚姻家庭制約、學校教育不足、性格缺陷等[8]。將這類阻礙因素的可能性解決方案融入教育實踐活動目標,以克服此類阻礙問題的設計作為實踐活動開展的關鍵點。二是以促進學生生涯發展檢驗實踐活動的實效性。教育實踐活動根據學生生涯發展規律,兼顧學生的層次性和差異性,以學生生涯適應情況是否得以提升來檢驗實踐活動的影響效果。
參考文獻:
[1]Hirschi A.Career adaptabi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Multiple predictors and effect on sense of power and life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9,74(2):145-155.
[2]肖建國.實踐育人的關鍵點[N].中國教育報,2017-04-13.
[3]張紅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指標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98-101.
[4]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
[5]李妍,嚴敏杰.生涯適應力理論對當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意義探析[J].人文雜志,2014(11):126-128.
[6]趙小云,郭成.國外生涯適應力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503-1510.
[7]何其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育人與高校創新人才培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73-76.
[8]趙小云、譚頂良.大學生生涯阻礙知覺問卷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5):600-60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