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子 康彥
【摘要】加強學風建設是新時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校園文化繁榮創新的迫切需要。在實際學風建設工作中,輔導員的責任被不斷強化,使其在角色定位、身份認同、工作績效等方面都面臨困難。如何以考核指標作為激勵機制,真正實現輔導員職業價值,回歸高校學風建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需要解決和反思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輔導員 學風建設 問題研究
學風建設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是輔導員的重要職能。在學風建設工作中輔導員的責任被不斷強化,甚至成為了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曠課等問題的第一責任人;學習成績、四級通過率也成為輔導員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標,使其面臨著“對學風建設工作殫精竭慮但效果卻差強人意”的困境。本文將站在輔導員的立場上審視高校在學風建設中的問題所在,并反思產生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思路。
一、學風建設的應有之義
學風是學生對待學習所展示的精神、態度、風格、方法和習慣等要素的綜合體現,因此學風建設應圍繞學生學習風貌改善、習慣養成、氛圍營造等展開;但是學風建設的成效卻往往片面地以學生考試成績、掛科門次、四六級通過率等作為評價指標,這是產生高校輔導員在學風建設工作中各種困難的邏輯出發點。造成這一出發點的原因在于以上指標對學生升學畢業、工作就業產生著直接影響:①掛科過多的后果是學業警示、降級試讀或延長學制,既不利于學生個人發展,也增加了學校對此類學生的管理難度;②學生成績、四六級是用人單位錄用依據,影響就業率和招收優質生源。
如何從輔導員工作實際出發,在幫助輔導員完成考核任務的同時,回歸高校學風建設工作的應有之義,從而達到育才興國的教育目的是我們要解決和反思的關鍵問題。
二、輔導員在學風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及原因
1.工作方式單調造成工作成效不強
進班聽課、檢查出勤、個別談話、組織模擬考試、召開學習動員會是輔導員學風建設工作的普遍做法。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這些做法會變得極其單調,使輔導員“管理者”的身份被不斷強化,“教育者”的身份被弱化,長此以往,容易造成輔導員與學生對立,并產生“一管就死,一放就松”的局面。此外,工作成效不強還表現在:①選課制度的推行,造成同一專業或班級的學生被分散在不同教學班,大大增加了聽課考勤的難度。②對經常曠課的學生,輔導員一般只能采取批評教育進行引導,學校卻沒有賦予明確的進行處分權限,有些學生甚至會因此對輔導員產生抵觸情緒。③模擬考試、培訓講座等有些學生并不買賬,反復多次后會就應付搪塞、流于形式。
2.追求精細管理造成工作成本極高
輔導員極易陷入過分追求部分學生精細化管理而忽略了整體學風營造的誤區。一位帶有200位學生的輔導員存在學習問題的學生至少為30人,若采取單獨談話方式每天一人也需一個月;然而實際工作并非“一談了之”,還需要長期追蹤學習動態,包括出勤率、聽課效果、考試成績等,必要時還要與家長溝通,這一系列工作可能貫穿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過程,輔導員所付出的工作精力可想而知。而面對全年級學生,成績、學習狀態等的實時變化使得此類學生人數也不斷發生變動,加劇了輔導員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
3.難以形成合力造成工作難度加大
當前,輔導員已被默認為學風建設第一責任人,甚至任課教師、家長也將學習責任完全推到了輔導員身上。對于課堂紀律差、學習動力不足、掛科門次多的學生,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輔導員是誰”。現實中,部分老師對上課睡覺、玩手機等現象置若罔聞;對經常缺勤的學生只是將情況反映給輔導員,本人并不會教育引導;由于學生教務教學與日常管理采取兩條線,學校一般卻會將缺勤學生的處理權限給予教學管理部門,任課教師可以通過考勤決定學生是否具有考試資格等;但輔導員只能采取批評教育進行引導,當輔導員向任課老師了解學生情況時也會遇到不配合或者不被理解的情況,這導致了輔導員權責不一致的矛盾。
當與家長談及學生問題時,其第一反應多為排斥,或反過來拜托輔導員對孩子多加管教。教育是社會、家庭、學校多方面努力的結果,學生進入大學后,這些因素的合力大大減少,倘若學生沒有形成自我管理意識,那么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4.職責定位不清造成個人認同下降
學風建設中學業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矛盾同樣突出,直接結果是導致輔導員個人職責定位不清、身份認同下降。進入大學之后,許多的學生將時間花費在了拓展個人興趣、提升自身能力上,與高中相比學業關注度所占比重大大下降。輔導員既要豐富第二課堂,又要保證學生學習成績,這一尺度較難把握。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實際工作需要與關注素質教育的工作初衷在一定程度是產生矛盾。在干部選拔、組織活動中均要考慮學習因素,假設學生成績下降,學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天平失去平衡,就會產生壓力大、無成就感等不自信、不認同等心理。
三、改善高校學風建設的工作思路
1.采取思想教育與制度規范結合的工作方式
通過引導明確學生學習目的、增進學習能動性固然重要,但更為關鍵的是建立獎勵、警示等制度規范。高校普遍推行的學分制一定程度上導致教育偏重目標性,弱化了過程管理。針對這一問題,不少學校采取了學業警示制度用以實時監管學生學習情況。學業警示不僅能彌補事后處理的不足,加強過程處理,又能聯合學院、家長多方力量及時進行勸導和督促。
2.利用內在動因和外在影響相結合的工作方法
內在動因包括在低年級著重養成教育、高年級關注朋輩影響;外在影響則是利用分類指導、激勵教育等方式。此外,還應關注第二課堂教育平臺,通過引導學生做好大學生活規劃、職業生涯規劃等樹立正確的目標,加強學生內在動因;發揮朋輩影響力,啟動宿舍、班級、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
3.把握“管理”與“治理”相結合的職業定位
建立專業教師與輔導員間的協同機制十分重要。任課教師應主動關注課堂紀律、聽課效果、教學質量等,對問題及時反饋,真正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的;輔導員則應從學生習慣養成、學習動力引導等方面做好引路人。二者應互相配合促進,而非推諉責任。輔導員非權力性影響對學風建設十分重要,這要求其轉變工作思路,將“管理”學生逐漸轉變為“治理”學生,獲得學生的認同感。
4.建設全校學風建設工作系統工程
高校教學工作由專業教師承擔,教務工作則由院系教學秘書安排協調,教學與教務實際上是不同性質的兩項工作;對于學生的管理職能又主要由輔導員承擔。學風建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僅憑一方之力,關鍵在于這三者如何平衡各自的責任、劃清責任范圍,尤其是劃分清楚專業教師與輔導員之間的職能與責任。
此外,學風建設系統性還表現在其影響因素包含個人習慣、家庭教育、課堂教學等;輔導員的職責在于學生不良學習風氣的糾正、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是共同努力的結果,對于輔導員學風建設工作的考核應綜合考慮各方面成效,不能僅以成績作為唯一評判依據。
參考文獻:
[1]汪和生.大學生警示教育機制構建淺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4).
[2]崔福生.警示教育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5).
[3]李瓊.輔導員非權力性影響力對高校學風建設的重要意義[J].教育教學論壇,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