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生 李茹月 文小婷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近些年來,關于如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備受關注的話題。然而,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化保護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在介紹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由來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的基礎上,分析廣西文場的數字化保護現狀與經驗,提出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解決方案,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廣西文場;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體現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全國各族人民思想與智慧的結晶。然而,隨著人們生存空間和生活環境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與沖擊,使得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受到嚴重的破壞,甚至面臨瀕臨失傳的危機。因此,一直以來關于如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備受關注的話題。然而,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常規性保護手段逐漸失去價值并緩緩退出歷史舞臺,而以互聯網+和大數據為基礎的數字化保護,勢必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和傳承的發展趨勢和重要手段。
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由來
數字化技術是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基礎,是實現信息數字化的技術手段。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將文字、圖像、語音,包括虛擬現實,及可視世界的各種信息等通過抽象的方式轉變為一系列二進制代碼(通過用0和1表示)來進行加工、存儲、展示和傳播。那么將數字化技術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與傳承中來,一方面可以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據的大規模存儲和管理,另一方面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生態保護區的監測評價。基于此,為了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進程,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0年文化部提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納入“十二五”規劃,并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在此基礎上又先后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委員會。2013年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標準規范的制定;然后參照這一標準規范,又開始啟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和數字化保護的試點工作等。從此,在總體目標的指引和統一標準規范的指導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得以合理有序地開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指運用數字互聯網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采集、儲存、分析、處理、展示、傳播和消費的過程,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再現或復原,并通過全新的視角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和利用,達到共享和可再生的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是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產物,其保護理念先進科學并富有前瞻性,保護手段和措施切實可行,更能順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所以,數字經濟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三、廣西文場數字化保護現狀
(一)廣西文場基本情況介紹
廣西文場簡稱文場,又名“文玩子”等,產生于清代中葉,迄今已有二百年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廣西最具影響力和最有代表性的漢族曲藝表演形式,主要盛行于桂林、柳州、宜山、平樂、荔浦等地。
廣西文場融合了江浙一帶的時調小曲,以桂林方言演唱,具有典型的桂北地方特色。廣西文場的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有 “坐唱”、 “立唱”和“走唱”等形式,還有“文場掛衣”的文場戲。廣西文場代表性曲目主要有:《西廂記》、《雙下山》和《武二探兄》等,目前主要有陳秀芬和何紅玉兩位傳承人。
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廣西文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廣西文場數字化采集的過程和經驗
為了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任務,同時更好的保護廣西文場,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組,著手進行廣西文場數字化專項采集工作。主要是對廣西文場的不同表演形態、代表性傳承人、唱腔曲牌、文獻資料等內容的數字化采集、歸類整理、著錄及上傳,經過采集共獲得視頻1541分鐘、音頻2358分鐘、圖片5888張、文字資料三萬余字等資源數據。
采集過程的主要通過全面采集項目內容、高度重視口述訪談、科學利用采集技術和建構合理資源體系來完成,這為曲藝類項目數字化采集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為了更加全面、完整、細致、客觀對廣西文場項目進行數字化采集,要參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下發的曲藝門類《數字資源采集方案編制規范》,編制采集大綱,細化采集對象;根據《數字資源采集實施規范》,有針對性地為不同采集對象選擇最適宜的采集技術,以呈現廣西文場的真實形態。
(2)要通過對廣西文場傳承人進行口述式訪談,記錄其與廣西文場之間交織纏繞的故事,這樣不僅能全面了解廣西文場傳承人的藝術人生和風格特色,也能從其人生經歷中折射出來廣西文場近幾十年來發展的歷史軌跡。
(3)要根據相關標準要求,通過科學、合理利用技術設備,使得采集到的廣西文場資源數據全面而有側重,為深入開展后續學術研究、宣傳展示和推廣普及等工作服務。
(4)為了對采集到的大量資源數據進行整理和加工,就需要建構一個豐富、合理的資源體系來進行分門別類的處理,其判斷依據就是基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內容的深刻理解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料總體情況的把握。
四、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解決方案
(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標準體系
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當務之急就是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標準體系,可以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料進行管理,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各階段提交的資料、從開展普查、立項申報、保存傳播、傳承發展進行持續性保護以及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料的采集、建檔、管理和利用標準等著幾個方面來實施。
(二)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產品展示與傳播渠道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采集、加工、處理和存儲后,如何進行展示與傳播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通過展示與傳播環節才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內容以全新的視角完整、立體地呈現出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重新煥發活力與生機。然而目前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數字化采集加工后,大多只是以文件夾形式進行存儲管理,這樣就隔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受眾群體之間的距離,限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與發展。
為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產品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以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就應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產品展示與傳播渠道,具體做法如下:
(1)要求各市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或文化部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并將轄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數字化采集、加工和處理后的數據資源上傳網站,方便大家瀏覽查閱,以了解和觀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資料與內容。
(2)加強與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大型機構合作。圖書館主要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存儲與查閱,為學者們開展學術研究提供基礎的資料與素材。博物館和美術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重要窗口,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 術性、文化性、歷史演變和實物展示等全部展現出來,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形象化,傳播模式雙向或多向,展示內容屬于寓教于樂型。此外,還可以運用虛擬模擬技術、VR 技術以及視頻語音傳媒技術,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更生動,讓觀者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3)在通過傳統媒體進行宣傳的同時,考慮到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即時性和公眾參與的特點,還可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進行宣傳與展示,以此構建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傳播體系,創新思維模式,強化傳播內容和服務,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趣味性和全面性。
(4)鼓勵和引導曲藝項目進入城市和鄉村演藝市場,與當地旅游發展相結合,每年定期舉辦一系列曲藝類文化演出活動,如將廣西文場引入到壯族“三月三”歌圩節中去,可以讓廣大游客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廣西文場的藝術魅力,從而加深對廣西文場數字化成果的認識,此外還可以借助這一平臺,起到宣傳作用,擴大受眾面,不斷拓展廣西文場的發展空間。
(三)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觀眾的培養
任何一種表演藝術的生存都離不開觀眾的支持,觀眾的缺失就代表這項表演藝術失去了存活的土壤,導致其可能無法生存下去。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樣,不管其有沒有數字化或者數字化的效果如何,沒有觀眾的支持和擁護則很難得已傳承和發展,所以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重視對觀眾群體的培養,尤其是年輕觀眾。鑒于此,應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校園、進社區和進農村等活動,讓大家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去喜歡這種藝術,并成為潛在的消費群體;此外,還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在單位與高校之間的聯系與合作,一方面可以借助高校資源開展相關的學術研究活動以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另一方面,通過開設課程安排、舉辦研修班及講座等方式,培養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愛好者和“傳習人”從事這項工作中去,以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孫傳明,程強,談國新.廣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現狀及對策分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7(3).
[2]柴倫黨.活態保護“廣西文場”的策略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