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倩
2019年4月26日,清華大學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成立暨立德樹人與“三全育人”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舉行。清華大學校黨委副書記、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主任過勇,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謝維和,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石中英,以及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會長關國珍,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謝春風,北京市教委基礎教育一處、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部分大中小幼研究基地校德育負責人、校內相關院系師生參加了中心成立儀式及學術會議。
此次學術研討會邀請青少年德育研究與實踐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實踐者交流對話,探討新時代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機遇和挑戰,并分享了各自的實踐探索。
最近幾年,我國立德樹人的政策環境發生了明顯的積極變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系列講話和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一系列教育政策,都將德育工作提升到了更高的地位。與會專家認為,2017年以來,我國有四次關鍵政策節點,為立德樹人實效性問題的有效解決帶來了新動能。
2017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五次會議上指出,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這個概念的提出對德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強調要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要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科學定位德育目標,合理設計德育任務、途徑、方法,使德育層層深入、有機銜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出了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的命題,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問題。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對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的內涵給予了更深刻的詮釋。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重要”。
這四個關鍵節點,使我國德育的外部環境發生了積極的變化,給我國德育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向引領。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指出了目前我國青少年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謝維和教授從德育價值根本性探尋的視角,提出了德福合一的問題。他認為,德育的研究和實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既要研究學校德育跟社會德育、家庭德育之間如何協調,又要思考社會發展過程中道德規范如何與時俱進,其中最難的問題就是德福合一的問題,即個人美德和物質幸福能否統一的問題。這是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乃至德育歷史中最難的問題,也是帶有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這樣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也是最有意義、最值得去研究的。
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謝春風,指出了長期以來我國育人工作實效性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德育的對沖性困境日益突出。他認為,我國教育中的很多亂象,本質上是對沖性困境所致。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對沖。目前,我國教育中工具的合理性與價值的合理性之間的對沖非常明顯,功利化過載情況之下,這兩種合理性的對沖顯得很不合理。二是中西文化和價值觀之間的對沖。在網絡化時代,世界文化具有交織融合性,但矛盾性與對沖性更加突出,對德育有效性的挑戰是空前的。三是成人教育者與未成年人及大學生之間的發展期待上具有明顯對沖性。目前,教育中的灌輸現象還比較嚴重,師生之間的發展期待日益具有多重性。四是人類社會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對沖。人類自身的復雜性、局限性、矛盾性和功利性,集中體現在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博弈、交織上,因此,學校教育顯得日益脆弱。
除了德育理論研究方面的挑戰,在德育實踐層面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石中英提出,如何真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這是困擾很多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問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必須要考慮學段特點和青少年發展階段的要求,在不同學段,任務、要求、方式都要有所區別。此外,構建中小學由低到高、前后銜接、螺旋上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體系,不同學段的目標是什么,學段之間怎樣銜接,這都是需要研究的重大實踐問題。
專家指出,以上問題都給新時代的青少年德育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德育工作者必須不斷加強德育理論和實踐研究。
1.強化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
新時代首都德育要實現大中小幼銜接、整體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在機制體制等方面銳意創新。2018年11月8日,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正式成立。這是北京市聚焦新時代學校德育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德育組織化創新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生根的積極探索,具有前瞻價值和示范引領作用,體現了“首善德育”的鮮明特征。
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會長關國珍表示,研究會將聚焦縱向銜接,強化橫向協同,創新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研究。建立聯合發布課題的機制,建立接地氣的德育研究機制,建立實踐研究成果的推介機制,著力通過研究機制的建立助力解決大中小幼德育割裂問題和碎片化問題,為推動全市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提供必要支撐。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化德育研究交流合作機制,形成多部門聯合發布德育研究課題機制、跨省市德育研究交流機制、定期共享德育研究成果機制,以新機制推動德育一體化研究的可持續發展,激發學校德育研究的生機與活力。
關國珍會長希望清華大學作為57所基地校之一,與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共同開展持續而有深度的合作,聚焦縱向銜接和橫向協同機制的研究,著力培養一批專業的骨干力量,為建立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的落實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2.深化學校實踐,鼓勵特色發展
北京市很多中小學圍繞青少年德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本次會議主要聚焦清華大學在這個方面的探索,呈現清華大學、清華附中和清華附小的實踐經驗。
一是成立清華大學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歷來重視師德建設和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有良好的德育研究積累和德育實踐基礎。有開展從青少年到大學生、從家庭到學校的各層次、各維度的德育研究環境,為研究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探索大中小幼一體化銜接,家庭、學生、政府協同的德育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過勇表示,清華大學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將整合學校德育研究和實踐領域的專家學者資源,在充分剖析清華大學所在社區德育實踐的基礎上,提煉出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在大中小幼不同學段對于德育的相關作用影響因素,提出可推廣、可復制、可操作的德育體系構建路徑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徑,切實推動大中小學德育實踐、師德建設、公民道德建設、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的工作,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二是挖掘已有經驗,探索德育工作新格局。清華大學和清華附中、清華附小挖掘已有的德育經驗,在形成自身特色的同時,將圍繞大中小不同學段德育工作如何銜接等問題,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清華大學學生部部長白本鋒介紹了清華大學在“三全育人”方面的工作,特別是“7C”育人特色,并提出了今后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的思考。清華大學具有大中小幼一個完備的體系,在大學附中、附小、幼兒園的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都走在了前列。所以在縱向上有很好的工作基礎。在橫向上,清華大學依托七類育人環境開展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三全育人”效果。這七類育人環境是根據長期的調查研究和育人實踐總結出來的,包括課堂(classroom)、校園(campus)、社會或者國內(country)、國外(cross culture)、網絡(cyberspace)、成長社區(community)和家庭(clan)。這七類育人環境的英文首字母縮寫都是“C”,稱為“7C”。
他表示,清華大學在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短板。今后,將充分發揮一體化德育研究基地校的重要作用,以清華大學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實踐為基礎和主要研究對象,從縱橫兩個緯度研究、提煉一體化德育的規律,總結并推廣經驗做法。重點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基于清華大學大中小幼工作的基礎和長期實踐經驗,總結凝練大中小各學段德育工作的目標、要素、方法和途徑等。探索大中小幼德育工作有效銜接的機制和方法,針對存在的短板和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形成類似大中小幼德育工作指南的藍本,為兄弟學校提供可供借鑒、推廣的經驗和方法。二是以此為契機,建設一支專業的一體化德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骨干隊伍,主要依托清華大學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的力量,聘任專兼結合、以專為主的研究人員,加強對一體化德育工作的學理研究。三是積極申報北京市和德育研究會的研究課題,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形成有推廣意義的研究成果。四是將研究成果與實踐相結合,探索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工作的新模式,為全市乃至全國的德育一體化實踐作出貢獻。
作為清華大學的附屬中學和附屬小學,清華附中和清華附小都傳承了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于言”的校風,結合自身實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德育工作。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做了主題為“厚德自強,做博雅君子”的發言。他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僅靠宣講規章制度和課堂教學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思想道德是一個社會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實踐性問題。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道德品德,只能在社會實際活動中才能表現出來,并且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檢驗。因此,清華附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開展班級自治星級評定制度,培養學生自我約束與管理的能力,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基礎;開展“水木行動”,在維持校園秩序、幫廚等活動中,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激發學生愛校園、愛社區的情感;組織“微公益,夢起航”班級公益活動,通過陽光助學項目、圓明園志愿講解、“讓愛不罕見”PKU兒童關愛項目、“以愛為眸”關注盲童項目、校服拯救項目、支教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不僅需要在活動中潤物細無聲地熏染,也需要在系統規劃的課程中實現。清華附小本著價值性、周期性、挑戰性和融合性的原則,構建了促進兒童整體發展的“成志”教育體系。縱向上,分為“啟程、知行、修遠”學段三進階課程;橫向上,構建“1+X課程”;橫縱整合,開展年度主題課程群和月度主題實踐活動。強調價值觀元素,從若干“成志”主題出發,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放慢教育的節奏,優化教育的過程,提高教育的品質。同時,為兒童提供協同育人的資源保障——多角度環境美育,為學生打造天然的博物館,每個班級圍繞六大養成教育主題找到自己的精神價值追求;家校社合作并育,主動與大學和社區進行聯動,拓展資源;強化資源保障,為兒童健康成長打下基礎。
本次會議主題明確,聚焦當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呈現了首都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實踐者在這個方面的探索與經驗,對推進首都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編輯 _ 湯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