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 要:幼兒園在開展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意識到故事教學引入的必要性。故事教學可以培養幼兒語言能力,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推動幼兒智力發展,使幼兒在聽故事、講故事中懂得更多的道理,學會更多的知識。幼兒教師應用故事教學法時,應發揮引導作用,精選故事作品;運用生活語言,注重音畫同構;引入故事游戲,滿足幼兒需求。
關鍵詞:故事教學;幼兒教學;意義;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4-0074-01
在幼兒的成長、發展過程中,故事教學往往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推動幼兒多方面發展,也能使其體會、感知到更多的真善美,這對于其身心發展、人格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幼兒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也應深刻意識到故事教學的實踐價值,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應用策略、路徑等,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助力。本文對故事教學法在幼兒教學中的意義和實踐策略進行論述。
1.培養語言能力
在人類傳播信息、相互交往的過程中,語言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幼兒雖然處在語言發展的快速時期,但其語言組織能力卻是非常薄弱的,急需教師的引導、教育。而故事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引入,在培養幼兒語言能力這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教師可以以口語化的形式對一些故事加以講述,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促進師幼、幼兒間的有效交流,為幼兒的語言發展創造更多的空間與條件。
2.激發學習興趣
在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產生興趣,幼兒才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而故事這一形式恰好是幼兒喜歡的,可以促使幼兒在聽故事、講故事中更好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等,這比一些生硬的引導更加有效,是幼兒園開展教育活動的理想選擇之一。
3.推動智力發展
幼兒園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通過故事教學的引入,會使幼兒的思考、肢體、人際、音樂邏輯、語言、智力得到相應的發展。在故事活動中,除了要聽故事、講故事之外,幼兒也可以投入到相應的表演、游戲、情景模擬中,使思緒完全地沉浸在故事中,提升智力、能力,將故事的幼教價值全方位展現出來。
1.發揮引導作用,精選故事作品
在故事教學中,故事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故事會對幼兒的成長及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幼兒教師要對故事作品進行合理的篩選,充分考慮幼兒現階段的特點,對作品的教育功能進行全方位的考慮,力求將故事教學的內涵及價值充分展現出來。首先,故事選擇應符合幼兒的審美需求。在童話故事中也存在著一些血腥、暴力的場景,如《小紅帽》中大灰狼吃掉小紅帽的場景,《哪吒鬧海》中哪吒抽龍筋的畫面等。對于這些語言描述或畫面,教師一定要進行相應的處理,可以用適當的語言一帶而過,以免幼兒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產生恐懼心理等。其次,在選擇故事時,教師也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情商、智商。如在《小猴和桃子》這一故事中,小猴子由于把媽媽的桃子送給了餓了的小田鼠,受到了媽媽的表揚。在講述故事中,教師就應讓幼兒懂得:要想讓別人幫助你、喜歡你,自己也要先幫助別人、喜歡別人。這樣的故事講解,可以促進幼兒的情商、智商共同發展。
2.運用生活語言,注重音畫同構
在故事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故事教學的優勢,致力于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使幼兒在故事中理解詞匯、運用詞匯,對其語言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例如,《燕子吉吉》這個小故事中含有“漸漸”這一詞匯,教師就可以在故事教學中抓住這一時機引導幼兒:“小朋友們,你們能不能用‘漸漸這個詞來造一個句子啊?”這種方式可以促進幼兒的分析、思考,使其語言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幼兒采用同義詞來替換,使幼兒在運用語言時更加靈活、多變,使得故事教學的效果更佳。
3.引入故事游戲,滿足幼兒需求
在引入故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幼兒的特點,將故事游戲適當融入其中,使幼兒的學習形式更加靈活、多變,切實滿足幼兒的需求,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例如,在講解《小蝌蚪找媽媽》這一故事時,教師就可以將幼兒劃分成幾個小組,讓小組成員分別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將故事情境一一展現出來,教師做最后的評比、總結。這種方式可以使得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靈活,形式更加豐富,深化幼兒對故事的理解,使故事教學的效果達到最佳。
綜上所述,在開展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引入故事教學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可以發展幼兒的認知,使其獲得更多的經驗,也能增強其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程度,這對幼兒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精選故事作品;運用生活語言,注重音畫同構;引入故事游戲,滿足幼兒需求。
參考文獻:
[1]馬建明.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淺析敘事性作品的文本解讀與教學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11).
[2]儲蔚蔚.解讀成語故事教法,豐富學生語文素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8(33).
[3]陳娜.自主探究 體驗成長——體驗式學習在英語故事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8(33).
[4]鄭希雯.幼兒園中班故事教學的組織與指導[J].幼兒教育研究,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