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露
摘 ?要 ?順應當下“互聯網+”的時代潮流,以平臺的用戶體驗為導向,為“易班”這一移動社交平臺的發展提出合理的建設優化方案,從而改善平臺的用戶體驗,提升平臺的實用價值,最終從真正意義上提高“易班”平臺在目標群體中的用戶黏性。
關鍵詞 ?互聯網+;易班;用戶體驗;建設優化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5-0029-02
“易班”是提供教育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的綜合性互動社區。用戶群體為在校師生,現已覆蓋上海所有高校,并與四川、福建、廣西、甘肅等地的高校進行共建,共有230多萬實名注冊用戶,目前已經成為全國教育系統的知名文化品牌。本文將聚焦“易班”的現狀,并展望“易班”的未來。
1 ?平臺現狀
1.1 ?市場評價
作為一款覆蓋了上海市所有高校,并與全國各地其他高校聯動的實名社交平臺,“易班”無疑擁有著龐大的學生用戶群體。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客觀的用戶數量并沒有帶來與之等同的用戶口碑。由于在功能上與微信、QQ等主流社交平臺存在重合,“易班”在用戶黏度和活躍度上并不占據優勢。具體來看,“易班”在Apple store、小米、華為等主流手機應用市場上的評分普遍集中在1星到2星,評價也都不甚理想。由此可見,“易班”在平臺建設上還存在著諸多有待改進的地方。
1.2 ?核心問題
一款應用能否真正留住用戶,核心在于它的用戶體驗。而“易班”在這個方面則略顯力不從心,其根本原因在于開發者和實際用戶之間存在斷層。大學生群體作為平臺的核心用戶,是最有發言權和話語權的人群,并且對于用戶體驗有著最直觀和最靈敏的感受。但是平臺開發團隊并未深入了解目標群體的實際需求,如果大學生群體能夠將最真實的想法和最實際的需求傳達出來,就能在根本上彌補開發者和實際用戶之間產生的斷層和隔閡。因此,對核心用戶群體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迫在眉睫。
1.3 ?發展前景
現階段,各大高校在國家的政策指令和社會的大力號召下,越發注重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發展越發迅猛的時代,建設健康積極的校園網絡文化環境以及特色的校園網絡文化,都離不開一個合適的網絡平臺。而以教育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作為核心服務的綜合性互動社區——“易班”,顯然不失為一個明智之選。“易班”在大學生群體中有著極高的普及率,各大入駐“易班”的高校也都紛紛設立了“易班發展中心”,加之平臺內豐富多樣的內置應用,“易班”巨大的發展潛力可觀的發展前景不言而喻。
2 ?用戶調研
2.1 ?量化研究
在量化研究這個部分,主要通過發布線上問卷和線下問卷的方式進行調研。問卷的被調查對象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一、研二等“易班”平臺的目標群體,且專業涵蓋理工類和人文社科類。最終線上共計回收300份問卷,線下共計回收150份問卷。問卷的結果顯示,六成被調查對象均接觸過或者使用過“易班”,但是其中約九成人群的使用原因都是由于學校或班級強制,此舉不僅引發了不少人的抵觸情緒,也是他們不愿意使用“易班”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以外,界面不美觀、板塊劃分不合理、功能與其他社交軟件重復、缺乏實用功能等,也均是“易班”的不足之處。
鑒于以上幾點,我們可以吸取經驗和教訓,歸納和總結出以下改進方向。1)重新整合板塊。舍棄冗余功能,增添實用功能,確保產品各個功能的使用率。2)優化產品界面。人類主要依靠視覺感知外部信息,因此好的界面設計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用戶的注意力,不僅抓人眼球,而且令人愉悅。3)打造特色優勢。一款產品想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打造出有別于同類型產品的特色優勢也是重中之重。因此產品開發者就要綜合市場上其他軟件的優勢和不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易班”改良為一款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輔助類App。綜上所述,我們應該憑借產品自身的實力吸引潛在用戶并使他們成為產品的忠實粉絲,而不是依靠外在力量強迫用戶使用,否則只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2.2 ?質化研究
在質化研究這個部分,主要調研方式是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目標群體進行面對面訪談。面對面訪談的結果顯示,雖然大部分被訪群體均表示雖然曾經在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中使用過“易班”,但是并未收到十分明顯的實際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1)平臺的技術開發團隊和管理運營部門沒有將“互聯網+”的時代潮流融入到實際建設中的想法和理念;2)平臺的基本設計不盡合理,由此帶來的就是不盡如人意的用戶體驗。但是即便如此,大部分被訪群體仍希望并且期待改良后的“易班”為他們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和實際效果。這也為我們之后針對“易班”的建設優化帶來了動力和信心。
3 ?建設優化
3.1 ?技術開發
首先應當為平臺成立專業的技術開發團隊。針對上述用戶調研的結果,對“易班”平臺進行重構:改良版“易班”的基本定位是一款綜合了網盤、郵箱、學霸思政等應用程序的優質功能,并且帶有在線網課平臺、互動社區性質的教學輔助類App。平臺的具體架構設計可劃分為五個層面進行:戰略層(明確用戶需求以及平臺目標);范圍層(確定功能規格以及內容需求);結構層(進行交互設計以及信息架構);框架層(明確界面設計以及導航設計);表現層(豐富平臺的視覺設計)。上述五個層面在平臺的重構過程中依次遞進,自下而上,缺一不可。
3.2 ?管理運營
其次應當為平臺設立專門的管理運營部門。1)要遵循“特色化”原則。即依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一系列具有本校特色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避免千篇一律的發展方式,而是在相同中找到不同,在同質化競爭中走出特色化道路。2)要遵循“合作化”原則。即各個高校之間應當加強合作,通過資源共享以及優勢互補相互學習和借鑒。部分名牌高校還應該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將本校的優質文化輻射到與之互聯互通的各大高校,從而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整體實力,達到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目的。3)要遵循“創新化”原則。即在這個“互聯網+”的大環境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國家方針和社會風氣為導向,賦予平臺緊跟時代發展的生機和活力。4)要遵循“品牌化”原則。即在上述三點的基礎上塑造出“易班”這一獨特的文化品牌,為其注入互聯網時代獨樹一幟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最終令“易班”成為全國教育系統中的知名文化品牌。
3.3 ?宣傳推廣
“易班”平臺的宣傳推廣可以大致劃分為線上與線下兩個板塊。1)平臺的線上宣傳推廣,主要背靠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使用率較高的新媒體平臺進行。例如由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相關推送,并由各班級輔導員在班級群中進行二次傳播;由學校官方微博發布相關微博,在必要時可購買推送和粉絲頭條以獲得更多關注;舉辦線上知識競賽,并對成績優異者給予獎勵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在平臺線下宣傳推廣的過程中,具體可開展以下措施:在校園環路中顯眼的地方懸掛橫幅和海報;在人流量大的地點和時段分發傳單和精美禮品;在校園內的電子屏幕播放宣傳視頻或者由校園廣播站播送宣傳廣播。此外,還可邀請校內外專家和講師舉辦關于“易班”的優質講座,吸引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加入“易班”的技術開發團隊和管理運營團隊,為平臺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總之,開展一系列的線上和線下活動,提高“易班”在學生群體中的認知度和使用率,從而達到增強用戶黏性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當今“互聯網+”的大環境下,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用戶使用的需求,對“易班”平臺進行改良是大勢所趨,也是勢在必行。改良后的“易班”平臺將在新時代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并且致力于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對學生、對教師、對學校甚至是對“易班”這個平臺來說,都有著非常實際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洪.社交網絡與易班的對比分析研究[J].現代交際,2013(7):93-95.
[2]陳運動.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易班”建設與發展分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2):54-57.
[3]翟立,陳忱.提升易班使用黏性路徑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8(5):98-100.
[4]王新兵,朱惠斌.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特色構建——以易班文化建設為例[J].現代交際,2013(6):22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