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玲
摘 要:現階段的兒童美術教育中,大部分成年人都慣用“像不像”這樣的標準來衡量一幅兒童的美術作品,大多數家長都比較在意孩子們畫得像不像、真不真,從而忽略了孩子們在畫面中表達的真實的情感。也有部分教師因為條件的限制將美術課堂以臨摹的形式而展開,這樣的教育方式從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兒童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阻礙了兒童的思維發展。我們應從評價促進兒童發展的教育理念出發,把握教育的本質,對兒童畫作的評價不是單純為了得出結論而是從評價促進兒童的發展這樣的角度出發。我們不能用成人的審美標準來衡量兒童的作品,應該回歸童心,嘗試著站在兒童的審美角度來了解并讀懂他們的畫。
關鍵詞:童心;美術教育;兒童;審美標準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在《童心說》中首次提出“童心”這個概念,他認為童心就是真心,是一顆不受外界因素干擾、絕對真誠的心。然而,李贄在書中也曾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失去童心是因為后天學習的知識或者環境使得自己迷失,從而丟失了那顆原本純真的心。當前,兒童教育盛行,牢牢把握教育的總方針開展教育活動,美育和智育已經成了各位教師把握的重心,各種少兒美術培訓機構逐漸普及、覆蓋。雖然各種機構都有著自己的辦學特點和教學創新,但是始終處于一種失真的狀態,人們都忽視了童心的價值,教師為了做出成績,往往選擇讓學生進行臨摹,能夠快速取得教學成果,家長一般打著培養孩子興趣的旗號讓孩子在一些培訓機構進行強化,忽視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樂趣,一味地習慣用“像不像”來評價孩子的作品,這樣的教育使得學生漸漸失去了想象力、創造力和獨特性,使得學生的畫像是復制粘貼過來的一樣,沒有新意,畫面給人的感受仿佛是“小大人”畫,畫面上一味在表現自己的技法并沒有自己的想法,就好像讀書,只是認識書中的文字但是并沒有讀書后的感受和想法,那么讀書就變得沒有意義可言。
繪畫本來就是孩子們宣泄情感的一種方式,在沒有文字的時候人類都是用一些圖案來表示說明。兒童在不同的年齡,他在繪畫中的發展期也是不同的,不能夠站在成人的審美角度來看待兒童的作品。2~3歲是兒童的感知期,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重視通過藝術來增長學生的見識,鍛煉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注重他們的情感變化;4~5歲是兒童色彩敏感初期,這時候教師應該相應增加認識色彩的課程,通過講述一些百科小知識讓學生通過色彩感受世界的顏色,促進學生的知覺成長;6~7歲兒童開始進入了色彩敏感期,這時候教師應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從故事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用色彩進行表現,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8~9歲兒童就到了造型意識初期,這時候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去主動觀察,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去畫畫,注重美感的培養;10~12歲是兒童的造型期,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講述一些歷史故事讓學生產生興趣,開始自己主動學習技法能力,重點培養學生的表達和表現能力。這是一個兒童成長的規律,就和萬事萬物生長一樣,都必須遵循自然發展的普遍規律。教育不應該單單是傳授知識,而是堅持“用藝術啟智慧”的理念,以“陪伴、啟發、引導、幫助”的教育方式,培養兒童內在的素養。
一、教師應保持一顆童心來進行授課
赫爾巴特說:“德行是整個教育目的的代名詞。”違背兒童天性,不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教師想進入兒童的世界,想理解他們的作品,首先必須保留一顆和他們一樣的童心,換句話來說,就是保持人最初的善良、天真、好奇心、想象力等心理品質,不受到外界功利心及環境的影響。回歸童心的美術教育就是在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尊重兒童的前提下,努力去營造一個充滿童趣、童真、充滿愛和歡樂的美術教育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走進兒童的世界回歸童心認真做兒童最好的聆聽者和好伙伴。在教學課堂中,應該利用各種方法完成保持童心的美術課堂。例如,通過各種百科小知識啟發他們的好奇心,完成相應的百科內容的作品,嘗試不同材料表現,讓兒童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通過學習國外大師,播放相應的作品通過視覺帶給兒童不同的審美體驗;通過給兒童講故事、讀繪本來激發兒童的想象力,讓孩子對故事中感興趣的環節進行創作,讓兒童感受到繪畫中的自由,美術教育本就不應該受到束縛,不應該“前怕狼,后怕虎”,應該大膽放手讓兒童自身去充分表現去發現問題。一種好的教育方式不應該只是教和育,還應該在兒童的心底里種下一顆美好的種子,應該是美的教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讓他們發揮想象力、解放他們的雙手;讓他們自己去做,提高動手能力、開拓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多看多欣賞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鼓勵他們講解自己的畫面內容,多分享多練他們交流的能力。教學課堂也不僅僅局限在教室,教師應帶著學生回歸大自然,讓他們熱愛自然,去大自然中找到答案,滿足學生學習的渴望,盡可能地讓他們認識并嘗試不同的繪畫材料和方式。在這樣的美術課堂中,兒童才能各方面都發展,教師與學生之間才能更好地交流,教師才能更好地把握住童心。
二、教學始終保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目標
傳統的美術教育方式使得兒童在美術課中被束縛,在創作時仿佛一個正在工作的“小機器人”,這樣的美術教育太過于程式化、概念化,阻礙了兒童的思維發展和創造力的發展。這樣的狀態長期發展下去會使兒童身上原本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等等都會喪失。由此看來,改變傳統的美術教育方式是每一位美術教師應該去思考的事。良好的美術教育應該帶給兒童的是一種關于美的享受,應該順應兒童的發展規律,不能操之過急,以培養兒童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教師應該努力保留兒童的差異性,注重兒童個性的培養,杜絕過多的臨摹學習,不要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依賴心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主動觀察身邊環境,善于在繪畫中找出不同、找出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繪畫方式和構圖,鼓勵學生去想、去看、去聽、去說。
兒童美術教育需要教師、學生、家長共同來保護這顆“童心”,教師在開展兒童教育時首先不能失去童心,應該時刻都與兒童在一起,加入這個隊伍,和他們玩耍,像他們一樣思考,以此漸漸發現他們的思維活躍性,發現他們有超強的創造力,會有永無止境的好奇心,會自己主動去探索。
三、對兒童的作品要以兒童的審美為標準進行評價
羅恩菲德認為:“對兒童作品施以評價只是使老師更透徹地了解兒童成長,而不是以學生的優點和缺點來困擾他們,前者能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創造意圖和其他生活情形,后者徒然使兒童對‘尋找自我和創造表現喪失信心,任何評價只有能幫助老師了解兒童,并有效地提示兒童進行創作才有意義。”教師的評價能夠直接影響學生對這門課的喜好,因而教師對兒童作品的評價應該站在兒童的角度去分析,盡可能地理解兒童的心理,能夠做出積極的評價和正確的引導。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該用建議的口吻與兒童進行溝通,在欣賞兒童畫時應該時刻保留童心,用兒童的眼光來看作品,不能用“像不像”來評價,不能過分要求學生表現技法。
在作品評價欣賞中可以利用互動的方式,讓教師能夠更進一步與學生融在一起。教師要學會做一位傾聽者,聽兒童把畫面講述出來,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情感變化,結合兒童的畫面分析兒童繪畫的心理。這樣教師才能理解兒童的畫面及時發現兒童畫面表現的優點,兒童在這樣的互動中不僅鍛煉了表達能力還促進了思維能力的發展。
隨著人們現在越來越重視教育,兒童教育日益成了我們關注的焦點,如何能讓兒童更好發展成了我們研究的方向,在這樣復雜的大環境中如何保留童心依然是我們思考的話題。
回歸童心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兒童美術教育中,應該打開視野,在功利心滿滿、誘惑頗多的環境中,成人又何嘗不需要在繪畫創作中保留些童心呢?回歸童心的美術教育注重培養兒童的綜合素養,不局限在學科知識的把握和技法的掌握程度上。以兒童為本要求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保護兒童的心理發展,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在教育過程中注重藝術來源于生活,讓兒童能夠充分地感受生活,通過直接經驗來創作,為兒童營造一個自由、充滿愛的繪畫環境,鼓勵兒童多表達、敢不同、勇于表現。教師要尊重兒童的個性并接受兒童獨特的審美,讓兒童在快樂輕松的狀態下進行繪畫表現,不要感受到壓力,應該將繪畫作為一種情感的宣泄,作為情感缺失的一種治療的方式。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下,許多家長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等功利心理,無形中成人將壓力全部壓在了兒童的身上,兒童的童心早已經被迫成人化,童年的樂趣與歡樂漸漸被這些壓力消磨光了。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們應該重新定位兒童教育,教師應該經常反省總結,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希望回歸童心的教育能夠提醒人們重視兒童發展規律,通過童心教育能夠保護好兒童的童心,通過童心教育能夠培養兒童的綜合素養,讓兒童美術變成一種治療方式,讓兒童通過繪畫更好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能夠更好地與自然、與生活交流,讓兒童盡可能保留著這份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心,激發兒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四、給家長和教師的建議
大多數幼兒時期的兒童畫不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顯得有些死板,缺乏變化和技法。這些表現并不意味著兒童在繪畫方面沒有進步或者沒有天賦等等,而是反映出他們正處于一個繪畫發展期的過渡時期,他們開始慢慢摸索事物的關系,想要嘗試將這些物體重新安排和組織盡力去尋找新的構圖方式。作為家長和教育者一定要鼓勵兒童大膽嘗試,這樣有助于兒童自己去發現一些新的理念。
當認知在漸漸改變的時候,兒童的畫面就會相對保守些。在這個時期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開始不敢隨意畫了,開始學會了抄襲或者臨摹,而且孩子們會抄襲那些被老師表揚過的作品。假如這時我們能夠在指導上,強調不同的表現方式,多表揚那些有變化和敢于與眾不同的作品,多鼓勵孩子去嘗試,自己去實驗,會收獲好效果。這時老師和家長應該尊重孩子們的作品,不要去比較,不要將審美重心放在畫面是否有美感、畫得像不像上。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很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并且每個人的作品都與自己有關,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意識到教師嚴格的授課方式和評價方式,可能抑制了孩子們的自由發展及自我表現,有害其人格發展。
參考文獻:
[1]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李其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羅恩菲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王德育,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