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林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動了畜牧業的繁榮發展。當前各地養殖環境污染等問題較為嚴重,這不僅給生態環境造成污染,也威脅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文章主要對當前畜牧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探討可持續發展策略,希望通過文章的論述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畜牧業;可持續;畜牧業發展;畜牧養殖
畜牧業作為經濟的組成部分,已經在宏觀經濟形勢的帶動下進入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新形勢下,讀懂新常態、適應新常態,才能使畜牧業引領新常態,在新常態下實現新發展。
1、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快速發展,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肉蛋奶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4億噸以上;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提升,畜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8.6%,從根本上解決了近14億人口“吃得飽”和“吃得安全”的問題。但是,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畜牧業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爬坡期。總體看,我國畜牧業發展質量總體還不高,在區域布局、生產結構、生態環保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較多,產業發展亟待轉型升級。突出表現在:由于發展養殖業沒有稅收,還會增加環保、質量安全、疫病防控壓力,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存在“去畜化”傾向,“只想吃肉不想養豬”,任意擴大禁養限養范圍,甚至對養殖場“一關了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基層防疫體系力量薄弱,非洲豬瘟疫情給我國養豬業造成巨大沖擊,生豬產能持續下滑,穩產保供壓力加大;資源約束日益加劇,規模養殖用地難問題十分突出,“在哪兒養”成為困擾行業發展的最大難題;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尚未建立,糞污資源化利用路徑沒有完全打通,畜禽養殖環保壓力越來越大。近年來國內畜產品生產的波動,引發了國內外生產、價格和貿易的連鎖反應,這就要求我國的肉蛋奶“菜籃子”必須提在自己手中,掌握主動。因此,要緊緊把握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機遇,強化政策支持和保障,構建長效發展機制,加快轉型升級,突破資源約束,提高競爭力,拓寬發展空間,實現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1]。
2、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畜禽糞便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
畜禽作為畜牧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糞便中往往會有殘留一些藥品或化合物等物質。如果這些糞便不能及時進行科學化的處理,易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甚至還可能會導致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如果將這些糞便作為肥料直接使用,很容易會影響土質,導致土壤中囤積大量獸藥殘留物,進而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的健康成長導致產量降低。除此之外,如果畜禽糞便隨意堆積,還會使一些重金屬發生沉積現象,進而造成水資源污染,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
2.2畜牧產品質量出現問題
一些養殖場受到利益的影響,開始通過不合理的飼養方式進行畜禽的飼養,甚至有些養殖場還會利用非常惡劣的方法來生產有毒的畜牧產品,如出現過的蘇丹紅及瘦肉精等事件,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2.3技術問題
受畜牧生產者水平的限制,技術水平傳播效率低下,傳統的養殖技術來源于同行的口傳心授,沒有經過專業系統訓練,傳統養殖方式占主導地位,缺乏技術與專家的指導。畜牧產業生產經營方面,沿襲傳統家庭式模式,保險意識抗病能力弱,自行加工畜禽飼料,營養成分配比不科學,浪費嚴重。致使養殖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都較低,生產作業人員素質普遍知識低下,科研成果轉化難。
3、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3.1做好畜禽糞便的處理工作
合理處理畜禽糞便并充分發揮利用,進而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問題的出現。首先,對畜禽糞便要采取合理處理和貯存,通常采取干濕分離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糞便貯存地點時,要盡可能的選擇與居民區和飲用水區域距離較遠的地點。其次,將畜禽糞便合理處理后,要做到充分利用。可將畜禽糞便進行發酵處理,作為有機肥料來發揮利用。通過發酵可以殺死畜禽糞便中的一些病原微生物,然后將其作為有機肥料應用在農業生產當中,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這樣不僅可以為畜禽養殖戶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有效避免環境污染問題的產生[2]。
3.2加強畜禽防疫工作
畜禽飼養期間會因為天氣、環境、濕度、溫度、食物、水、心情等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變化,當某些變化超出畜禽承受壓力的時候畜禽就會受到不好的影響,變得情緒暴躁、抽筋、口吐白沫、皮膚起癬等[1]。這時候畜牧獸醫就發揮了作用,及時趕到現場對畜禽進行檢查,找到病因,采取有效措施。所以,加強畜禽防疫工作成為畜牧獸醫隊伍建設中首要問題,畜禽防疫工作得到加強,保障了畜禽在某些疾病方面的免疫能力,為它們增加了生命健康系數,促進畜牧業發展。加強畜禽防疫工作對畜禽的健康提供保障,對畜牧獸醫隊伍建設也是一種挑戰。畜牧獸醫人員在進行防疫工作中,需要對畜禽每個季節容易突發的病癥進行了解,對當地養殖環境、天氣變化等進行掌握,還要對防疫用的疫苗進行適溫保管,多方面保障畜禽健康。加強畜禽防疫工作是每位畜牧獸醫人員工作中的要點,為畜牧獸醫隊伍建設發揮自己的力量。
3.3加快調整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
以自然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合理確定養殖規模,進一步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實現畜牧業生產與資源環境相匹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畜種結構,加快生豬生產恢復,大力發展肉雞和水禽養殖,加快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增強禽肉、牛羊肉生產能力,保障肉類產品市場供給。加快奶業振興步伐,不斷提高國產奶制品自給率。大力發展現代草牧業,積極推進糧改飼,增加優質飼草料供給。順應消費差異化、特色化趨勢,積極發展蜜蜂、馬、驢、鴿等特色畜牧業,進一步豐富“菜籃子”結構。優化畜禽屠宰產能布局,強化產銷銜接,形成養殖與屠宰相匹配、屠宰與消費相適應的產業布局,推動“運豬”向“運肉”轉變[3]。
3.4生態化養殖技術推廣
規范生態畜牧業養殖技術,推行畜禽清潔生產,發展健康養殖,合理規劃,促進養殖區域從源頭控制污染,建立適度規模的養殖區。合理進行生產布局設計,有效防止再生污染,加快人畜分離改水工程實施進度,充分利用沼氣池等生態技術,從飼料、疫苗、獸藥添加劑等畜牧業投入品進行嚴格規范,建立促進信息標識管理,加強對畜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控和追溯,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組織畜牧場生產與建設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生物鏈關系和現代技術實行無廢物污染生產。結合農牧-果木木材等多種生態養殖模式,強化畜禽糞便無害處理與綜合利用,提高畜牧業的整體生態科技水平、環保水平,實現畜牧業內部生態圈的良性循環。
4、結語
綜上所述,只有真正打破關于養殖場的陳舊思想和觀念的束縛,完全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來構建一個嶄新的畜牧養殖模式,才能使我國畜牧養殖業真正實現現代化。通過生態化養殖技術、產業結構調整等方法有助于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顧華利,易敏波.我國畜牧業生態經濟發展的系統分析[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8,(6):50.
[2]李德臣,李常玲,李德艷.我國畜牧業生態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養殖技術顧問,2014,(5):271.
[3]孫文.淺析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有效推廣[J].農業與技術,2017(1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