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知新
摘要:隨著高考改革的進行,國家從政策宏觀層面提出“科學選拔培養”,生涯教育憑借其提高學生自我認知及人生規劃能力的關鍵作用登上教育變革的前置位。在新高考背景下,教育管理者在生涯教育領域表現出“有心無力”態勢,學生對于生涯教育內容了解片面空泛且能力不足等現狀揭示了我國生涯教育的部分癥結。要解決該問題還需要相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等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為解決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系列問題作出探索。
關鍵詞:新高考 普通高中 生涯教育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120-02
全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平臺發布數據研究表明,國內大學生畢業后從事職業與大學專業不對口、不匹配,大學生學習幸福感低、就業難問題由此顯現。國家從政策宏觀層面提出“科學選拔培養”,新高考改革政策應運而生。2014年9月,國務院頒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高考從“一考定終生”向“一選定終生”轉變。“高考科目如何選擇”成為眾多考生、家長面前的新難題,且學生要在高一結束時就對兩年后的高考作出的科目選擇負責,考生與家長的壓力頗增。由此,生涯教育從鮮為人知逐步登上教育變革的前置位。新高考模式的出臺倒逼學生將職業規劃前置于高中階段,根據自身優勢及興趣作出合理職業規劃與生涯教育“自我了解、接受與發展”的理念協同一致。由此,高中學校逐步啟動生涯教育并予以不同程度上的關注。本文旨在探究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發展現狀及產生問題,對于問題根源開展討論并對解決方式作出探索。
上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逐步推廣實施生涯教育。1971年,美國聯邦教育署長馬蘭(Marland,S.P.)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的概念,將以往單一以知識技能和從事職業為中心的就業指導與個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教育聯系在一起,將就業指導拓展為貫穿人一生的生涯指導。[1]我國生涯教育體系對比國外的成熟研究還處于落后的起步階段。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即以助力學生形成自我正確認知為基礎,提供符合時代發展的職業方向介紹,同時結合“升學”社會背景指引大學就讀專業領域,最終明確學生人生規劃方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高中三年學習,最終幫助學生成人成才,達到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雙重目標的實現。
一、教育管理者在生涯教育領域表現出“有心無力”態勢
高考改革腳步不斷加快,學校作為其重要連接點應當如何組織教學課程、采取何種途徑為學生選科提出正確指導等問題的現實性與緊迫性日漸顯現。為應對新高考變革,部分高中學校開展“走班制教學”“選修課教學”等新的教學形式,在高一階段拓廣學生學習領域、發掘學生優勢學科以完成后續學習分科選擇。僅僅通過學校課程組織形式及管理模式的變化遠遠難以企及新高考制度下對于教育管理者提出的新挑戰,顯然簡單的知識傳授與應試不再適應現代社會人才發展形勢,如何使得知識適應社會、增強專業知識專人應用理應成為高中學校接下來的探索方向,而生涯教育無疑將為此提供一個新的解決思路。當前我國高中生生涯教育距離達成系統化、科學完整化有較長的差距,教育內容落實不到位且教育途徑較為單一,教師生涯教育意識淡薄且水平難以達標,因此,造成學生目前的生涯教育需求與現狀之間存在嚴重的矛盾。[2]
由于生涯教育理念的深入與滲透,部分教師會在課堂中有意或無意地結合自身經歷,穿插生涯教育理念與內容。但大部分學校很少具備開展生涯教育的基礎能力,教育管理者和學校教師生涯教育意識弱、生涯規劃專業知識涉獵不足,試圖在短期內將生涯發展理念與學校管理及升學目標規劃融會貫通實屬不易。[3]通過選科選課的外在環境表現暴露出的即是教育管理者生涯教育缺失及職業規劃能力失衡。在社會環境中分數與升學率仍舊是考核學校和教師的主要標準,由此引發“生涯教育”僅能作為“錦上之花”依附于這兩大主體之上,并不屬于學校與教師重點提升的技能范圍之內。
二、學生對于生涯教育內容了解片面空泛且能力不足
高中生所表現出的缺乏應有的自我認識、職業傾向模糊與概念不清、專業探索失真等問題致使原本服務于“培養個性化專業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失去活力與生機,高中生職業規劃能力普遍低下,局勢堪憂。在學科選擇過程中,學生仍舊延續原高考體制下文理兩大陣營的思路做單一學科的“加減法”。首先抉擇文理兩大主方向,再結合學生優勢學科、學習興趣等全選或去掉一科,其中將學科成績作為主要依據,對于未來學業、專業與職業關聯的考慮較少。由此說明,高中生在作出選科決定時并沒有很好地建立當前選擇和以后升學、就業以及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
在訪談中調查發現,社經背景較為復雜的學生的視野較為開闊,擁有更多的生涯信息來源,在生涯教育接受程度中占有一定優勢;社經背景簡單的學生接觸職業生涯起點較低,接受生涯教育來源多為學校,來自社會及家庭支持較少,對于職業傾向及人生目標規劃易產生迷惘與從眾心理。
三、對普通高中改進生涯教育的建議
(1)加強高中學校生涯規劃教育的頂層設計。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高中學校應該通力合作,以學校特色、師資力量和生源質量水平為出發點,從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出發,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合理、充分地利用本地區內外教育資源。在此基礎上,對本校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目標和任務進行重新思考與定位,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生涯教育的管理體制,完善統籌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工作安排,以層次清晰、合理有效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迎接新高考改革。
(2)完善高中學校生涯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生涯教育的有序開展必須依靠師資力量的提升,因此,必須培養現有教師關于生涯規劃教育的專業素養,為學生選科選課提供科學指引。因此,高中學校要根據生涯規劃教育的要求以及本校教師的實際情況,明確目的、科學而有步驟地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師生涯教育培訓活動,聘請生涯規劃專家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幫助,雙管齊下提升生涯教育服務中等教育效率及質量。在意識理念上確立生涯教育地位,在專業知識上組織教師集體學習、構建知識體系,加快組建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教師隊伍。
(3)開設生涯輔導課程,構建良好的家校關系。各高中學校可以通過開設相關的必修課、選修課、專題講座、職業測評等形式,幫助高中生掌握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的基本方法以使其能更好地認識自我、分析自身的能力和潛能。同時,學校還需提供個人生涯咨詢通道,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個人生涯咨詢,充分發揮相關專業教師的作用,使其能夠根據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個性化建議。另一方面,加強家校合作對于學生生涯教育具有重要推進作用。張華峰的調查研究指出,對上海中學生職業決策影響程度最大的是父母,其次是朋友和導師。[4]由此,學校可結合學生實際目標規劃狀況定期召開家長會,通過幫助家長轉換觀念、樹立正確生涯規劃觀,為學生與家長的溝通和協調提供幫助。家校合力,給予學生人生選擇的最大助力。
參考文獻:
[1]南海,薛勇民.什么是“生涯教育”——對“生涯教育”概念的認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5-6+10.
[2]龐春敏,李海榕.高中“生涯規劃”課程開發調查研究[J].課程教學研究,2012(7):59-64.
[3]王雅文. 普通高中職業生涯教育現狀和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4]張華峰.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大有可為——2014年上海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教育國際論壇綜述[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4):66-68+102.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