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丹 李國茹
摘 ?要:新形勢下的轉型期高校,如何合理結合就業市場和人才需求構建與之匹配的會計課程體系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本文從服務地方經濟出發,探討會計課程體系設置中存在的與地方經濟需求脫節問題,給出優化的課程體系,為轉型期高校發展助力。
關鍵詞:課程體系;彈性課時;應用型高校
基金項目:此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8年度一般教研課題“轉型期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的階段成果,課題批準號:JGJX2018D117。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會計,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要量是非常大的,所以,會計專業一直是熱門專業,各大高校爭相開設,每年為會計行業培養大量會計專業人才,而實際用人單位還苦于招不到具有實際經驗能力的會計,這一矛盾,造成了會計專業熱門,各大學不斷擴招,而畢業時馬上就業率還很低的矛盾,尤其高校轉型時期,在會計課程體系設置上必須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讓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共同發展,是轉型期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本文著力探討會計課程設置不適應市場實際需要問題,提出適應社會實際需要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為轉型期高校發展助力。
一、課程設置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課程設置比例不足
過去課程設置考慮學生畢業就能就業這一問題不多,造成偏重理論知識,導致學生畢業后過于書生化,造成高學歷低能力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實踐課設置比例過少,重視不夠。這樣進行課程設置,只著重考慮了科學文化知識的影響因素,而對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則考慮的很少,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能力可想而知。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和需要恰恰是比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更現實的因素,在課程設置合理性及課程質量高低的論證中應予以充分考慮。目前的課程設置存在定勢化問題,沒能很好地考慮學生及社會需要的因素,不利于轉型期院校在課程上形成應用型特色。
(二)課程設置與實際應用脫節
學校課程設置精力大多集中在知識的講授上,以知識傳授和知識繼承為主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依然根深蒂固。而其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知識,使得課程體系設置與地方經濟需求脫節,實際用人單位需要上手能力強,實用性人才,而學校是一種重教師、輕學生、重知識、輕能力;重講授、輕研討的教學。這種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社會發展的實際要求,更忽視了大眾化教育階段學院所招收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導致學生讀死書現象的出現,結果學生動手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實踐能力弱,創新精神缺乏。
(三)課程內容滯后問題嚴重
由于市場經濟國際化發展,我國會計準則也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從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實施至今,會計準則不斷地完善和更新,會計專業教材也會隨著準則變化每年及時調整,但相對滯后,這樣學生完成四年高等教育后很難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如:18年畢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國家增值稅稅率當時為17%,18年調整為16%,有一個學生面試時,用人單位就問稅率現在是多少?學生回答17%,這樣尷尬的情況很多;再如:現在較大型點、正規點的單位多已經使用用友NC軟件了,市場常見的用友T+、用友V8,我們學生實訓模擬還是用8.11,課程內容滯后現象嚴重。高校應在了解市場對會計人才需求狀況的基礎上應及時根據市場變化情況更新課程內容,避免知識內容落后。
二、適應課程設置問題的對策
(一)加大實踐操作課時
課程設置要與時俱進,理論實踐相結合,也就是說加大實踐操作課程的設置,課時比例由過去的25%提高到50%,可把會計課程體系中都加入會計實務實踐課程,如:會計基礎課程體系,在會計學基礎、會計法規與職業道德等基礎課程后加入會計方法基礎(會計模擬實驗學、會計入門實操、會計出納崗位實訓)等學科;會計主干課體系,在初級會計學、中級會計學、高級會計學、成本會計學、會計電算化)課程加入會計綜合實訓(會計分崗實訓、會計報表實訓、納稅申報實訓、會計軟件應用實訓、會計報表案例分析、年初預算制定專項實訓、年終決算分析案例習題)等課程。整個課程設置以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構建社會需求、學生就業、社會服務等層面考慮的課程體系。
(二)課程設置要緊密結合實際應用
學校課程設置精力往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上傾斜,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要采用教師在對問題研究中教,學生在對未知的探索中學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和思考,通過分析和探索獲得實際操作能力,還要借助恰當的載體,使學生能有機會接觸實際工作內容,實現理論知識、技術、方法的綜合應用。
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有實戰能力超強的教師,才能教出動手能力超強的學生。建立健全專業教師實踐能力,對實踐能力要求高的專業教師定期參加技術培訓和實踐鍛煉制度,并將其納入教師繼續教育的總體規劃之中。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使得教師和管理人員可以定期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進行實踐和調研,以便增強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得教師既能講理論、又能帶領學生動手操作,改善教師理論強、實踐弱的局面,提高教師整體能力。
(三)課程體系構建為更新內容預留彈性課時
對不斷更新不斷修改的會計準則,教材內容相對滯后問題不可避免,學校在課程設置上要留有彈性區間,對有新的準則出臺,內容有更新的,教材滯后的要在預留的彈性課時中予以補救,即對內容不斷更新,而教材又更新滯后的,在設置課程體系時預留一部分課時,對部分課程適當微調,避免知識內容落后,由于預留了彈性課程區間,及時與用人單位溝通,及時根據市場情況及教師和學生反饋信息,隨時完善培養計劃和方案,及時了解社會實際工作情況,實現職業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張新江.高職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探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2)290-291
[2]姜英華. 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新校園.理論版,2011:(8)18-18
作者簡介:
呂 ?丹(1971.1-),女,吉林長春;民族:漢;學歷:碩士研究生,副教授。
李國茹(1964.1-),女,吉林長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