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潔
摘要:發展生態旅游應以生態學為準則,一個良好的生態旅游系統能適應自然條件變化,具備高效而經濟的物質能量轉換與和諧的結構,還要具有凈化環境污染的能力。生態旅游,其旅游的物件是自然環境,主體是人類,由于旅游行為本身就是人為的一種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與自然生態系統能形成復雜的人、自然復合系統,而人類在活動時又能引起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因此,管理這樣的系統應從生態學規律的角度出發,以生態學原理作為指導,協調好經濟、環境、生物、發展的關系?;诖?,本文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加以探討,并詳細闡釋了用生態旅游的管理模式對自然保護區具有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可持續發展
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關系到我國環境的發展建設。隨著生態旅游開發戰略的實施,人們對自然保護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更多的人選擇旅游,這對自然生態的平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旅游景區多以自然景觀為主,有些地方大規模開發旅游資源,加劇了對當地生態的破壞速度。因此,要加大自然生態保護的宣傳,逐漸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這對人類的發展極其重要。
一、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的積極影響
從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的角度來說,生態旅游是在生態平衡、不破壞自然資源前提題下對區內資源的綜合利用,既提高了當地自然保護區的知名度,又有利于增強自然保護區內自我發展的能力。從旅游管理的角度而言,針對自然保護區選擇什么樣的管理模式進行管理,對自然保護區至關重要。
(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能為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籌集資金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在我國很大一部分自然保護區都存在建設資金短缺現象,導致自然保護區各項基礎設施缺乏。從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整體來看,區內相應設備和基礎設施也都極其缺乏。產生這些問題的因素正是以往的管理過于落后致使的。而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既能保證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又對自然景區進行有效的改造,將部分經濟收入的資金用于區內保護工作中,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也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用于建設自然保護區的資金籌集、融資渠道也就更多,這無疑促進了自然保護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正常狀況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需用的資金來源于國家財政、地方政府財政、私人投資以及保護區自籌資金等。由于生態旅游發展潛力很大,未來私人投資開發和建設自然生態保護區的行為將逐漸增加,會有更多的個體(私人)參與到生態旅游的開發建設中。
(二)生態旅游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普通旅游形式是遵循產業革命的管思想和管理模式,對旅游對象采用掠奪式的開發,導致旅游資源和旅游價值低下。而生態旅游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是為了讓旅游對象充分了解當地環境的自然歷史和文化知識,讓旅游對象在較短的時間里能夠獲取回歸自然的一種精神享受,同時,生態旅游將當地環境教育和管理等多個方面結合在一起,這種融合了當地歷史文化背景的旅游形式深受大眾的青睞,雖然生態旅游屬于高層次的旅游形式,但在中國生態旅游不應成為高素質高消費的特權,只要能自覺珍視旅游環境和資源,并以了解當地環境的自然歷史和文化知識為旅游目的,都能夠成為生態旅游對象。在開展生態旅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最大化地調動大眾環境保護的積極性,通過導游對當地環境資源背景的介紹和宣傳,有效促進了大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很多自然景區都能夠看到旅游對象自帶垃圾袋,將果皮等垃圾裝入袋中,不文明的旅游活動現象也在減少,這都能夠體現大眾環境保護意識在逐漸提高。如果能夠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然保護區實行生態旅游管理模式,那么,全民環境資源保護意識會得到全面提升,自然景區的環境也將不會遭到惡意破壞,可以有效地解決自然保護區環境損壞的問題,促進區內經濟發展和建設,真正實現自然保護區可持續性發展。
(三)實施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自然保護區的聲譽,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所涉及的產業非常多如交通運輸、餐飲、產品制造以及賓館等多個行業,倘若一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被成功開發和利用,將會帶動周邊的上述產業共同發展,這給當地的百姓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就業或創業機會,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有深遠的意義。對于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雖然早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就已經建立了區內管理辦法,但由于政府對自然生態保護重視不夠,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其宣傳力度不足,同時也沒有做大量的宣傳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當時的歷史背景因素,大眾對自然生態保護并沒有保護意識。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生態旅游管理模式以后,旅游對象逐漸走進自然保護區觀賞大自然的美景,通過旅游對象的不斷傳播,政府的大力宣傳,自然保護區被更多的人熟知,并參與到旅游活動中。未來會有更多的旅游對象進入到自然保護區內游玩,感受大自然環境帶來的安逸感和舒適感。要想使旅游對象進入到一個脫離世俗的擁擠和喧鬧的環境中,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里,則生態道德教育非常關鍵,對旅游活動的全程需要提倡生態教育,這樣既有利于自然保護區的維護,更能夠實現區內的經濟效益最大化,最終實現自然保護區的社會與生態效益,使三者有效地達到協調。
二、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管理的現狀
(一)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盲目開發,管理混亂
眾多自然生態保護區在開發的環節中,由于只重視經濟利益,缺乏足夠的調研準備工作,有些開發商迫不及待地希望早開發,并且以快開發的形式盡快獲取效益,根本就沒有實施有效的科學論證,又未依據自然生態保護區的開發條件實施科學合理的規劃,大規模地盲目開發,導致自然保護區開發后期出現資金鏈斷裂現象,使當地的環境資源遭到破壞,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一些開發商盲目建造人造景觀,破壞了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性、協調性以及整體性。在自然保護區隨意亂建寺廟、開山炸石等,這種結構性的破壞,對生態環境而言是難以估量的損失。這種行為與當地地方政府管理不到位有直接關系,相關職能部門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重視不足,造成自然生態保護區人為破壞現象嚴重,甚至遭到毀滅性打擊。雖然我國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實施嚴懲,但是人們為了追求商業利益和自身欲望,對相關的法律法規落實不足,對破壞自然保護區行為的相關責任人處罰不到位,使自然保護區被破壞程度加劇,當地政府未實施科學系統的管理,使本地方生態環境的原始性以及整體性受到破壞,使本地方的旅游資源無法緊跟旅游行業發展步伐,使地方經濟效益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