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莉

【摘要】 ?大數據時代帶來的商業革新,正演變為高校會計教育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高校應盡快適應時代變化,重塑會計人才能力框架,培養符合大數據時代要求的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與行業緊密協作,構建跨學科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 ??大數據;應用復合型;人才培養;會計教育
【中圖分類號】 ?F23;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19)14-0115-04
近年來,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相繼開展了大數據國家行動計劃。我國于2015年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和《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2016年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則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成數據強國。大數據不僅成為打造國家競爭優勢的新機遇,也成為推動高校會計教育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在新時代背景下,跨學科培養適應大數據環境的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已成為高校會計教育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大數據成為高校會計教育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應滿足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需要。大數據具有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等主要特征,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隨著移動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不斷升級,大數據呈現爆發式增長,并對包括會計在內的眾多專業化領域產生了沖擊,同時也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大數據使會計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
會計的主要目標是向社會組織的內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會計環境決定了會計發展的方向。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數據分析和管理及可視化等相關信息技術的發展,既給教育提供了嶄新的技術條件,也對全球范圍內社會組織的商業模式、商業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人們和社會組織的商業行為、社會活動正通過數據化反映著資源的生產、流通、分配和運動軌跡,同時大數據在一個國家經濟運行、國家治理領域的應用也在日益提升。大數據突破了財務會計數據的界限,借助傳感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各類傳感器數據、交易數據、圖形影音、社交媒體等都在成為大數據的來源,并幫助社會組織創造價值。2014年以來,特許會計師公會(ACCA)、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CIMA)、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和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調查都顯示,大數據日益受到產業組織的重視,并將其作為戰略技術和核心競爭優勢。2017年7月,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發布“2017影響會計從業人員的十大技術評選結果”, 經財經界和IT界評選,大數據居于首位。以上種種表明,“數據分析可以創造更高的價值”正在成為全行業的普遍共識,大數據及相關信息技術已滲透到會計研究、會計管理、會計實務、會計教育的方方面面。2016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注冊會計師行業信息化建設規劃(2016—2020 年)》指出:“增強注冊會計師信息技術和數據技術應用能力,加快培養復合型數據分析人才”。
(二)新時代會計人才的需求結構矛盾凸顯
在產業領域,大數據的應用激增,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社會供求的結構性矛盾逐漸加深。一方面,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財務會計人才緊缺,難以滿足實務界的需求。全球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早在2013年就提出警告,全球商界會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感受到數據應用人才嚴重匱乏的痛苦。2014年特許會計師公會(ACCA)和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公會(CMA)的調查報告指出,未來十年中,具備財務知識和掌握信息分析技術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將在企業的決策和管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的財務會計人員面臨供給過剩的問題。2016年10月,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我國會計人才供求狀況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量約為1 834萬人,但2015年底我國會計“持證人員”的人數就已達到2 050萬人,會計人才供過于求,傳統會計行業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
大數據時代迫切需要兩類人才,一類是數據技術人才,另一類是數據應用人才。面對新形勢,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南大學、復旦大學等35所高校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并分別于2016年或2017年獲得教育部審批,這表明對數據技術人才的培養已受到國內高校的重視。但是,相對于產業領域大數據的應用如火如荼,會計行業適應大數據時代所需的新專業及應用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路徑尚不明晰,且高校對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的行動較為緩慢,需要高校采取積極行動,為我國參與全球商業競爭提供人才支撐。
二、識別大數據時代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的能力框架
大數據的背后不僅僅是信息技術革命,更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改變著人們認識世界和洞悉未來的方式,也是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的源泉。高校應立足于大數據時代對會計人才的實際需求,建立會計人才能力框架和培養標準,培養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應用復合型人才。
(一)明確大數據時代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定位
大數據能夠創造價值,但這種價值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大數據將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組織的競爭和運營方式,這就需要傳統財務部門轉變為決策支持中心,通過洞察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對基于歷史的、動態的數據進行聚合和分析,做出更智能、實時和基于事實的決策。這表明,社會組織中的會計人員需要具備扎實的財務會計知識,同時掌握大數據的處理能力和技術。因此,大數據時代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應定位于“適應大數據時代需要,能夠將財務會計、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能融會貫通應用于商業活動的復合型人才”。
(二)構建大數據時代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的知識領域
信息技術是會計人才的一項必備能力。國際會計教育準則委員會(IAESB)制定的11項專業勝任能力中就包括信息技術。國際商學院協會(AACSB)于2014年發布的《國際會計認證標準A7:會計畢業生信息技術與知識》指出,大學會計專業的學位課程包括會計和商業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技能和知識,學生能夠進行數據的創建、共享、存儲、分析、報告和挖掘等?,F階段對于高校會計專業而言,以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顯得尤為重要。
用數字驅動決策將是社會組織進行有效管理的方式,未來的會計人員需要具備數據思維方式。為了能夠勝任大數據時代的專業化崗位,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需要全面掌握財務會計、數理統計、統計分析軟件應用、數據庫和建模、數據可視化應用等多方面知識和技能。歸納起來,大數據時代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的知識領域應涵蓋三部分,如下頁圖所示。
首先,掌握財務會計核心知識和技能。學生應掌握管理學、經濟學、財務和會計的理論和知識,能夠正確理解產生財務會計信息的業務過程,掌握財務會計信息的編制原則、方法。其次,具備財務會計大數據分析能力。學生應掌握數據庫管理、數據建模、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能(如Python、R語言、SASS等)的使用技能,具備大數據分析能力,能夠發現對企事業單位具有真正價值的數據集。最后,具備財務會計大數據應用能力。學生應掌握預測學、供應鏈和人力資源分析(商務分析)、財務與風險分析、數據可視化等知識和技術,具備預測分析能力,從而通過對財務會計大數據的分析,洞悉企事業單位的供求趨勢和業績趨勢,并通過實現“數據可視化”和控制表等方式與非財務信息相結合,為企事業單位的戰略和決策提供依據。同時,高校還需根據本科、碩士、博士的不同培養階段,設計人才培養知識和技能的進階和遞進。
三、構建與行業緊密協作的跨學科人才培養體系
會計環境的發展變化對會計教育會產生顛覆性影響,需要高校不斷向社會輸送具備核心勝任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的專業人才。高校應順應時代要求和發展機遇,培養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在傳統會計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進一步轉型升級,構建依托行業的跨學科人才培養體系。
(一)加強會計專業的重構和升級建設
目前,高校會計專業本科階段細分為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會計電算化等,研究生階段劃分為會計學術碩士、審計學術碩士、會計專業碩士(MPAcc)、審計專業碩士,博士階段設有會計、審計專業,其中除了會計電算化方向人才培養,信息技術在高校各培養階段課程結構中的比重都不高。進入大數據時代,并不意味著會計要讓位于信息技術、統計學科,而是迫切需要高校將傳統會計專業進行重構與升級,這不可避免地需要突破多重困境:與大數據時代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的需求相比,傳統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會計課程的比重較高,數據分析能力培養課程不足;現有實踐教學環節偏重于會計電算化軟件操作,還需補充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環節;相關師資緊缺,且缺乏會計領域的大數據教學資源。
高校對傳統會計專業進行重構與升級,需要結合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趨勢,建立清晰的專業發展目標,制定有序的專業建設規劃,在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教學研究和方法、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全面提升。對于目前較為薄弱的大數據財務會計分析能力、應用能力培養課程及教學資源建設,需要高校加大投入力度,盡快形成專業發展支撐。
(二)建立跨學科合作的人才培養體系
培養下一代會計師,塑造未來的卓越會計人才,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戰略選擇,會計高等教育已進入發展的關鍵階段。高層次的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能夠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復雜環境。因此,會計、信息技術、統計相關學科應深入合作,開展富有成效的教學和科研。由于會計、信息技術和統計學科之間存在差異,在大多數高校分屬不同的院系,需要從學校層面建立跨學科協作平臺,匯聚不同領域的教師,發揮各自的學科和專業專長,進行互補性教學和研究,實現N個1相加大于N的合作共贏。
高校需要建立跨學科協作的長效機制,在管理體制和機制上進行創新。由于不同學科、院系的利益目標存在差異和沖突,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跨學科人才培養造成障礙。因此,為了突破學科界限和阻力,高校可以設立會計跨學科委員會,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發揮重要的橋梁搭建作用,將一個個專業和學科的孤島連接成網絡,推動各專業教師開展跨學科協作。長期而有效的跨學科人才培養,需要持續建立跨學科合作載體和工作機制,例如開展跨學科系列講座、跨學科研究項目共同體、多學科的選修課程等。項目制培養方式以研究和探索項目、實踐項目等為載體,為不同學科的教師和學生設立短期和長期的合作項目,啟發學生對項目的好奇心和興趣,在學習中鍛煉學生良好的溝通、合作與互信、紀律和操守,鼓勵學生發揮探索精神,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新技能的理解和實際操作。項目制培養方式以實現一個目標、解決一個困難、突破一個難題為突破口,推動教師和學生跨學科合作,在專業應用領域推陳出新,逐步積累和凝練專業特色。此外,高校還可以在人才培養方式上進行創新,如設立會計專業與信息技術專業、統計專業雙學位,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
(三)與行業組織和實務界緊密合作
大數據時代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特征,有著巨大的社會需求。大數據的應用從實務界興起,行業組織快速響應,高校接力發展。麥肯錫咨詢公司自2010年以來就在不斷探索和引領大數據在健康、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應用。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紛紛在審計大數據、稅收大數據等業務領域進行應用創新。
高等教育需要立足于行業發展的長遠目標,從人才培養的全局出發,整合會計教育、會計研究和會計實踐,拓展校企、校政合作的深度、廣度,方能培養出學識精通的專業人才。高校要保持學科和專業的開放度和融合度,與行業組織、會計師事務所、政府等單位和部門緊密合作。成功的校企、校政合作,需要高校與合作單位共享知識和最優實務,包括:共建科研機構、合作研究、共同開展技術咨詢和攻關;聯合開展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合作,如在高校成立企業學院;聘請實務界專家擔任兼職導師;向合作單位開展員工培訓;共同申請專利,共享知識產權。高校只有在多方面拓展與合作單位的合作空間,形成立體、穩固的校企合作網絡,才能為大數據時代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四)加快大數據資源建設
大數據時代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的核心價值是對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這就需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專業知識與數據思維相結合。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對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的應用能力培養還處于起步階段,大數據資源相對匱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掣肘。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成為一種重要的資源,對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來說不可或缺。高校所使用的大數據,包括源自我國和其他國家政府的開放數據、知名企業的開放數據以及從數據公司購買的數據。
根據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我國將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的力度,建成國家統一的數據開放平臺。從平臺上可以獲取政府向公眾開放的有關經濟建設、資源環境、教育科技、道路交通、社會發展、文化休閑、衛生健康、城市建設、信用服務等方面的大數據。隨著平臺的逐步完善,政府數據開放平臺將成為高校開展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數據來源。此外,高校還需要根據學科和專業特性,購買或獲取反映特定企業、特定行業業務和交易特征的大數據,用于開展教學和科研。例如,應用大數據分析審計電子商務平臺時,所運用的電子商務平臺一個年度的交易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識別稅務風險時,所使用的一個城市所有企業若干年度的稅務大數據等。由于教學和科研的大數據需要采集或購置、整理、挖掘、分析、存儲、更新、訪問,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大數據共享中心,配備信息技術設備、軟件以及相應的技術人員,為學校的學科建設、教學和科研,以及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提供保障。同時,高校還需建立大數據管理制度,規范師生在使用大數據的過程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五)打造優秀的師資隊伍
決定高校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是否成功的最核心要素是師資隊伍。盡管大數據在我國的發展迅速,但是目前掌握大數據技術、有大數據應用經驗的專業教師數量有限,師資隊伍運用大數據的整體水平與專業建設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教學人才的短缺以及由此導致的學科、專業體系不健全,是高校會計專業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同時,高校的管理機制創新不足、對教師的科學評價和激勵不足,進一步加劇了現有師資隊伍與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矛盾。
高校的辦學層次和社會影響力,主要取決于其培養的人才對社會的貢獻,高校應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卓越人才。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的更新加速影響深遠。因而,只有擁有適應時代發展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的高校,才能獲得競爭優勢。高校應在管理體制、機制上適應這種變化,推動教師積極融入變革的洪流,成為變革的引領者和推動者。為此,高校要注重師資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和教師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各高校紛紛加大了“筑巢引鳳”的力度,如競相聘任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學者、“萬人計劃”杰出人才和領軍人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國家級高端師資,大量引進海外學者,短期內提升了高校師資隊伍的整體層次。但如果高校缺乏完善的、公平的教師發展生態環境,則可能面臨“招進來,留不住”的局面,還可能挫傷校內教師的積極性。因此,高校要根據學校的戰略規劃,建立公平、合理的評聘機制,既要發揮高端人才的“領頭羊”作用,也要廣泛調動校內教師的積極性;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推動教師參加行業組織、知名企業的培訓,強化大數據在專業教學和科研活動中的應用;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成效;加強教學和科研團隊建設,加大對大數據應用于教學和科研的支持力度,根據學科專業布局組建矩陣式、交叉融合的學術團體,推動科研成果向教學轉化;激勵教師將教學和科研瞄準國際、國內的學科前沿和實踐發展潮流,緊扣時代脈搏,積極參與國內、國外的教學和學術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育人成效。S
【主要參考文獻】
[1] 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我國會計人才供求狀況研究報告[N].中國會計報,2016-10-21.
[2] 孫錚,李增泉.會計高等教育的改革趨勢與路徑[J].會計研究,2014,(11).
[3] 劉國城,董必榮.“互聯網+”時代我國高校本科會計教育的困境與變革[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7,(01).
[4] 戴智華,潘拯,關漢男.構建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6,(Z1).
[5] 陳博.大數據對會計和審計的影響研究[J].商業會計,2018,(08).
[6] Sledgianowski D,M Gomaa,C Tan.Toward Integr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Competencies into the Accounting Curriculum[J].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017,(38).
[7] Warren J D,K C Moffitt,P Byrnes.How Big Data Will Change Accounting[J].Accounting Horizons,2015,29,(2).
[8] 鐘登華.扎根中國大地 培養世界一流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7,(08).
[9] 劉玥,黃莉,楊丹.會計師勝任能力解構及其培養——基于國際會計教育準則的探索[J].會計研究,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