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琦
【摘 要】本文從現代信息手段與思政課教學目標、信息化教學形式與思政課內容、虛擬空間與現實教學環境、數字化“量”與大數據“質”、微課與宏課等五個方面來重點論述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須重點把握的幾個關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教學;數字化;信息化
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已普遍使用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學平臺、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網等信息技術手段以及數字文獻、電子圖書等數字資源,思政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創造了思政課教學的新形態和新環境。在信息化教學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矛盾和新問題,如過度使用信息技術,使信息手段成為替代教師教學的主角;一些學生沉浸于虛擬空間,遠離現實課堂,就是來到教室,也成為“低頭一族”,甚至一些人期待著實體課堂的消失,這些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如何科學地看待和正確地運用信息技術服務課堂教學已經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我們認為,要使現代信息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中有效發揮支持保障服務功能,必須理順思政課教學主體、教學對象與信息技術資源的角色定位,厘清思政課傳統教學方式與信息化教學方式的內在邏輯,建立科學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信息化觀念。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從具體操作層面著力把握好以下若干重要關系。
一、現代信息手段與思政課教學目標的關系
現代高科技的發展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效手段,但作為教學輔助手段,歸根結底是要為教學目標服務的,使用得當會提高教學實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使用不當會影響教學實效,干擾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大數據時代,思政課教學信息化資源獲取和技術運用要緊密圍繞并服務于教學目標,避免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出現喧賓奪主和本末倒置的現象。要自始至終以思政課教學目標為導向,以信息手段與教學目標的相依相濟、相輔相成為追求,堅持適度原則、適用原則、適變原則,發揮信息技術的資源優勢、傳播優勢,實現信息化教學手段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使信息技術精準服務于思政課研發、備課、教學、互動、答疑的各關鍵環節,確保教學目標與信息手段的立體互融與升級配合。只有致力于促進教學目標落細落實的現代信息手段才有意義、有價值,偏離教學目標,為技術而技術的思政課教學即使技術再好也會徒勞無功。
二、信息化教學形式與思政課內容的關系
實現思政課完整豐富的內容體系與靈活多樣的信息化教學形式的合理匹配和融會貫通,關系到思政課教學水平的提升與教學實效的強化,關系到思政課主陣地的穩固與主渠道的暢通。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應妥善處理二者關系,在內容體系和形式體系中尋求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信息化教學的結合點與平衡點,著重考慮以下方面:一是根據講授對象進行匹配。二是根據授課類型進行匹配。三是根據授課方法進行匹配。四是根據教師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用的信息技術手段。五是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選擇適用的信息技術手段。六是選擇合適的信息手段對課堂教學進行動態優化。
三、虛擬空間與現實教學環境的關系
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深入推進,虛擬空間與現實教學環境的關系日益密切。虛擬空間是社會現實的映射,是人們思想的反映,其存在和發展離不開現實教學環境;而教育信息化也離不開虛擬空間。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虛擬空間與現實教學環境的融合發展是現代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流選擇。要以虛擬教學空間建設為抓手,“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要廣泛宣傳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理念和模式,加快教學體系的數字化建設,積極改善網絡生態環境,充分實現思想政治理論現實課堂與虛擬空間的統籌發展和有效對接,發揮虛擬空間正效能和現實課堂主陣地作用,打破教學資源共享的時空局限和教學內容交流的層階限制,捍衛主流意識形態在虛擬空間中的主導地位,逐步打造思政課教學環境改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質量提升的虛實空間結合的教學新手段、新平臺。
四、數字化“量”與大數據“質”的關系
大數據“質”對課堂的優化是數字化“量”積累的必然結果,只有不斷強化數字化“量”的基礎地位,豐富樣本的數量、規模、種類,才能保證大數據“質”的真實性、準確性,確保大數據“質”的價值性,使教學計劃制定得科學合理且有針對性。因此,在思政課信息化教學中,要充分動員各方力量,豐富思政課數據庫。首先,要加大數字化程度,深入挖掘和開發不同領域、不同方面的潛在數字資源,實現數字資源的全面整合與優化利用,為數據庫建設與大數據分析提供豐富的數字資源。其次,要發揮政府的應有作用,積極落實共建共享機制,消除信息壁壘與信息鴻溝,打破“信息孤島”,打通信息“大動脈”,構建思政課教育云資源池,實現除涉密和法律法規規定保密數據之外相關數據庫的開放與聯通,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數字信息、資源在網絡空間中的自由流動,構建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數據網絡。再次,要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數字素質,通過學習、培訓等強化教師的數字意識與數據檢索、采集、整理、分析能力,鼓勵教師自覺搜集數據,主動共享數據。
五、微課與宏課的關系
要解決思政課信息化教學面臨的這一問題,需要從這樣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充分利用微課的優勢。在思政課教學中,多用微課講解典型案例、展現新穎教法、解讀重點難點問題、拓展視野等,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思政課的認知度與理解度。其次,實現微課宏課化。通過相關內容的微課程制作,加強微課的連續性、體系化建設,形成相互關聯的微課群,實現學生知識掌握的系統性、完整性。再次,主動強化宏課建設。在微課教學中,零散化、碎片化的知識點講解不利于學生對思政課的整體把握,還應從整體著眼,在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加大知識產生背景、現有意義、最新發展以及章節關聯、課程關聯等內容的講解,強化對思政課的整體性認知。只有妥善處理好部分與整體、微課與宏課、微觀與宏觀的關系,做到由整到零、由零合整,二者相互促進,才能與思政課教學規律與基本遵循相契合,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完整系統地講授和學習。
【參考文獻】
[1] 彭金玉.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初探——以“六元五驅四結合”教學模式為例[J].學理論.2016(12)
[2] 李雅興.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的探索與經驗——以湘潭大學承辦湖南省“概論”課開放式課堂培訓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03)
[3] 謝啟秦,唐云紅.高校思政課教學資源的結構、績效與配置方案[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09)
[4] 楊紅星,梁燕.生活化·生態化·敘事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索的三個維度[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