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新技術企業政策作為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科技與財稅相結合的重要政策,在社會上產生了越來越廣泛的影響,截至2018年底,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工作已經成為各地科技管理部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而隨著高新技術企業的快速發展,行業間競爭力不斷加大,高新技術的管理水平也參差不齊,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新技術產業必須要強化管理創新,才能推動自身競爭力不斷提升。本文主要介紹了“互聯網+”為高新技術產業帶來的利弊,并探究“互聯網+”背景下高新技術企業管理創新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高新技術企業;管理創新
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這其中,高新技術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隨著高新技術在社會市場中占據的份額不斷增大,各類高新技術企業都如雨后春筍一樣快速發展起來,這使得高新技術產業之間的競爭加劇,在這種背景下,高新技術企業要想獲得自身競爭力不斷提升,強化創新管理,發展“互聯網+”成為一種趨勢和必要。就高新技術企業的管理創新來看,要想發揮創新管理效益,必須要把握好“互聯網+”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強化科技水平,創新管理理念和模式等。
一、“互聯網+”為高新技術產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1.機遇
高新技術企業普遍指代的是先進技術行業,高新技術的發展是以技術為依托的,其發展多為集群式的發展模式,因此,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本身就面臨著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要想獲得突破,就需要進一步擴大企業的產品和技術應用范圍,提升產品和技術的市場覆蓋率。而傳統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中,這種產品和技術的推廣往往是人力進行的,其推廣應用范圍小、速度慢、效率低,在此背景下,“互聯網+”的發展為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路徑,互聯網的高普及率和覆蓋率為加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推廣提供了更好的方法,互聯網中的多種信息和產品傳遞渠道讓高新技術企業能夠獲得發展轉型和發展,對于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的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
2.挑戰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僅是為部分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便利,更是對于全部的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發展的新途徑,與此同時,國際上的高新技術產業也開始對于國內市場產生沖擊。在此背景下,實際上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競爭局勢是進一步加劇的。目前,市場中的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嚴重短缺,導致相關行業之間的人才競爭激烈,人才成本較高,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高新技術產業的有效發展提升,需要高新技術產業積極通過創新管理來實現自身競爭力提升。此外,高新技術企業在互聯網發展背景下,必須要加快自身管理的創新和改革,這樣才能適應“互聯網+”的發展需要,才能保持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生產效率,而實現管理創新和改革需要企業不斷強化新技術研發,把握信息化管理模式,培養新時期的高新技術人才,這些是企業在“互聯網+”背景下需要重點發展的內容。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新技術企業管理創新的有效對策
1.轉變管理模式,強化信息化管理
“互聯網+”時代,企業要加快轉變管理理念和方法,創新企業管理模式,強化信息化管理。要加強科技項目標準化、信息化管理。按照“管理流程化、流程表單化、表單信息化”的思路,完善規范統一的項目立項、實施及驗收材料范本,依托公司業務管控一體化平臺開發科技項目管理模塊,實現科技項目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項目管理水平。針對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和運營工作,要積極組織開展員工、管理層等管理創新專題培訓。培訓應圍繞創新發展史、創新理念的培養以及管理創新報告的撰寫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講解,并以近年來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為示例,分別從標題、企業簡介、內涵及創新點、主要做法、實施效果等管理創新項目的構成要素進行實例解說,旨在提升員工創新意識,增強各個專業人員發掘亮點、總結提煉、優化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助力企業不斷創新優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將創新成果更好地運用至工作中,增強企業創新創效活力。
高新技術企業要高度重視企業創新,為充分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加強員工創新履職能力,積極發揮創新平臺優勢,為員工構建創新創效空間,為有想法有思路的員工提供自由的創意空間。始終堅持工作學習化和學習工作化,通過聘請行業和專業技術人員授課咨詢,員工“人人大講堂”等形式的培訓學習,引入“物聯網+”、“大數據深度挖掘”、“區塊鏈”、“移動互聯技術”等先進技術和理念,開拓員工的視野和眼界,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
2.強化科技管理,進行成果保護
對于高新技術企業而言,企業的技術產品是核心,“互聯網+”時代,企業要加強科技項目管理,做好技術分級、分類管理工作。要充分認識、高度重視,特別是技術部門、營銷系統和各管理部室,要認真研究措施并抓好落實。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各項工作的關系,把精益化管理同各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明確科技管理精益化是做好當前各項技術工作的保障,是確保各項工作落實的重要手段,通過精益化管理,持續改善,實現對各項工作的提升。各高新技術企業部門要用精益思想、精益手段,結合自身的實際和特點,科學地策劃各項工作,提升現有水平,實現最佳效益。隨著公司各板塊業務快速發展和科研實力逐漸增強,科技項目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支撐強度大力提升,企業對外承接政府、集團科技項目能力不斷增強,內外部項目數量增多、立項渠道擴大、研發內容廣泛,涉及專業增多、內容繁雜。為進一步增強科技項目管理規范性,企業要加快修編科技項目管理程序,確立公司級、集團級、政府級、國家級科技項目的管理模式,并將項目數量較多的公司級項目分為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和推廣應用項目類別,同時規范科技項目管理流程,科技項目各類申報書、過程管控文件、驗收資料等需首先由所在單位內部審核后,再進行公司級評審。
新時代,高新技術企業要不斷深化改革、創新企業管理,以創新驅動企業發展的努力實踐。企業要努力讓創新思維與追求融入每一位員工的思想和行動中,推動員工對創新驅動發展進行深刻思考和大膽實踐,通過鼓勵員工開展管理創新,創新管理理念,改善管理方式,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同時通過完善的創新體系,確保員工的創新成果得到應用。
3.把握管理重點,注重人才隊伍建設
當前,國家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企業要把握政府對于產業發展的服務優勢,把握管理發展和改革的重點,注重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產品科技含量較高、市場前景較好的技術培育工作,通過政策資金的扶持,提升企業創新理念。為促進整體的管理水平提升,要注重組件交流平臺,引導企業科技創新。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產業園與地區大學合作聯盟平臺優勢,與科研院校牽線搭橋,爭取獲取經驗技術支持。同時,結合市人才引進計劃,積極幫助企業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高新技術人才發展的必然結果,高新技術企業要在“互聯網+”社會背景下實現自身的創新管理目標,必須要依靠創新管理人才來實現。目前高新技術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就是高端人才的競爭,高新技術企業必須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和引進戰略,優化用人環境,提升技術人才比例,促進整體企業人才質量提高,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強化政策扶持和引導,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作為市場中的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互聯網+”時代,高新技術產業要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注重企業創新發展,加快企業的管理創新發展。要結合企業科技創新需求,通過門戶網站、微信平臺、現場授課培訓等多種形式,實施高企培育精準服務,實現企業培訓全覆蓋。要強化政策引導,注重企業各階段的政策激勵措施落實,引導企業增強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目前,國家針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保持鼓勵和支持態度,政策上也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很多的支持,在此背景下,開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要善于借助政策優勢來找準發展方向,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做好技術保護和創新管理工作,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成果向實際的經濟效益轉化,成為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要加快建立高企培育工作體系,依托國家高新區和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眾創空間等創新服務平臺,按照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企的培育鏈條,對照高企認定條件,促進科技創新發展。
三、總結
“互聯網+”發展背景下,高新技術產業要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的國家戰略、新形勢下高新技術產業政策、企業創新模式與創新能力提升以及企業研發費稅前扣除政策與研發經費專賬管理等內容,以多維度幫助企業分析新時代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方向,激發企業創新思維,提升企業創新管理水平。相關企業要想實現自身競爭力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仔細剖析行業最新時勢,解讀最新國家政策,以多維管理體系,創新管理理念和方法,積極探索有效的創新路徑,促進高新技術人才全面發展,提升創新實戰能力,針對企業跨越式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極探索管理新思維、開拓創新新視野,幫助企業創新、創業、創未來。
參考文獻:
[1]劉愛君.“互聯網+”環境下高新技術企業管理創新研究[J].現代商業,2019(07):106-107.
[2]龐仙梅,陽紅曼.基于云計算的高新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創新模式和路徑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35(07):46-49.
[3]魏建,李小龍,吳毅,鄒宇舒,余佳坤.關于高新企業創新的研究——以宜昌東方微磁企業為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9):53.
[4]祝華鳳,呂雯雯.新三板市場下完善中小高新企業融資體系的路徑研究[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5,25(04):44-45.
[5]王峻慧.企業持續技術創新的組織支撐——論高新企業風險投資后有效管理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積極影響[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25(09):123-127.
[6]廖璠,李釗.企業創新中的信息需求及其滿足方式調查研究——高新企業與非高新企業的對比分析[J].情報雜志,2009,28(01):187-190.
作者簡介:潘欣欣(1983- ),漢族,廣東肇慶人,大學本科,學士,廣東工商職業學院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國家人力資源師,研究方向:中小企業管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