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本質終究指向立德樹人,這也是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必須牢牢抓住的關鍵。本期創芯智匯專欄,我們特別邀請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馮建軍教授,基于理論研究的視角,談當前立德樹人的學校教育機制問題,從而加深學校教育管理者對立德樹人的理解,同時為學校教育管理者努力建設優質學校奠定理論思考的基礎。
【摘 要】立德樹人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系統,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等。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課程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教學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因此,實施立德樹人必須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互動聯通的機制,形成一種教育合力,共同推動立德樹人的實施。盡管社會和家庭都承擔立德樹人的責任,但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應增強整體育人的自覺性,在立德樹人中發揮主導作用。
【關鍵詞】立德樹人;學校教育;整體育人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58-0007-03
【作者簡介】馮建軍,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97)所長、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要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提出時間表:到2022年,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
立德樹人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系統,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因此,實施立德樹人,必須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互動聯通的機制,形成一種教育合力,共同推動立德樹人的實施。盡管社會和家庭都承擔立德樹人的責任,但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必須在立德樹人中發揮主導作用。
一、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什么?這個問題不言自明,就是育人。學校因育人的需要而誕生,因育人而存在。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發展,學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開始承擔起社會的部分功能,而且這些功能有時似乎很強大,超過了育人功能,甚至掩蓋了育人功能。有日本學者曾說,現代社會,學校繁榮了,但教育失敗了,學校里面出現了教育的“真空”。學校承擔了很多非教育的功能,學校領導和教師做了一些與教育無關的事情。這種情況在大學存在,在中小學也存在。呼喚為教師減負,不是減輕其教育責任和擔當,而是減輕與教育無關的負擔,使他們能夠真正地去鉆研教材、研究學生,把功夫使在課堂上,把成果呈現在學生的發展上,使他們真正回歸教育、回歸育人。要改變學校功能異化的狀況,關鍵不在于教師和學校的自覺意識,而在于政府和社會要為學校松綁,為教師減負,使他們干該干的事情。
學校要育人,育人必須首先立德。德為人之本、人之魂。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無德者,喪失人性,則非人也。立德包含在樹人之中,立德樹人是一體的。以立德引領樹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立德樹人不僅僅是德育的任務,不能把立德樹人等同于德育,而是以德育為先,通過人性的發展、品德的涵養、價值觀的養成,引領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一個全面的人,必須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必須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體系。立德樹人包含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一個不能少,在這個意義上,立德樹人就是實現五育并舉。但就全面發展的內在邏輯而言,德具有引領作用,它引領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要充分認識到無德育就無教育,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因此,在五育之中,也要發揮德育對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這意味著把德育放在首位,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要首先體現德育的價值引領。
二、課程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的主陣地
課程是現代學校育人的基本載體,也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最重要的載體。盡管現代課程的內涵不斷變化,外延不斷擴展,但最核心的還是國家課程。國家課程集中體現國家意志,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實施立德樹人最根本的保證。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補充,在立德樹人方向上必須與國家課程保持一致,不得隨意開發校本課程,更不得以校本課程代替國家課程。
聚焦核心素養,使立德樹人有的放矢。改變長期以來學科課程以知識為本位,重視知識技能,輕視素養養成的狀況,使課程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圍繞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總要求,各門課程發揮相應的作用,構建序列化的課程體系,核心素養依托系列課程來實現。目前高中各科的核心素養內容已經頒布,并體現在教材之中。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素養內容也在討論、制訂過程中。要在課程與教材之中全面落實核心素養,才能保證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地方和校本課程開發中,也要根據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要求,提出核心素養培養的校本化,確保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的一致。
強化課程的德育功能,使立德樹人突出重點。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必須突出德育在課程中的引領作用,堅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結合,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課程育人的合力。當前有些學校對思政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把思政課作為“副課”,教師不重視、學生不重視。部分學校思政課開設不到位,甚至基本不上這門課。也有的學校熱衷于開發德育校本課程,忽視國家的思政課程。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開足開齊國家規定的思政課程,要讓思想堅定、品德高尚、教學技能高超的教師從事思政課教學,要創新思政課的教學方式,提高思政課育人的獨特價值。要挖掘每門課程獨特的德育內涵,充分發揮語文、英語、歷史等人文學科在思想道德、社會責任和人文觀念方面的獨特育人優勢,發揮數學、科學等自然學科在培育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育人價值,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的主渠道
課程是立德樹人實施的設計圖,教學是課程的動態實施,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沒有相應的教學,課程無法落地,立德樹人也無法落實。當然,落實立德樹人也可以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課堂教學不是唯一渠道,但它是落實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在學校立德樹人的實施中,必須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
以立德樹人確立教學的新理念,實現知識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轉變。傳統的課程是學科課程,其教學也以知識為本位,強調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雙基”目標。學科素養超越知識,甚至超越能力,是一個人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面向的不是知識,而是整體的人。教學要實施立德樹人,教學改革都要以育人、樹人為核心。教師不僅是教知識、教學科,而是育人。當然,這不是說學科、知識不重要,而是要以學科、知識為中介和載體,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
要以立德樹人統領教學改革。過去我們總是覺得德育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加強德育就是不斷增加德育的時間和空間,忽視了教學的德育功能,把教學窄化為純知識教育,德育也脫離了學科教學,變得日益形式化。赫爾巴特早就指出,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課堂教學是德育最基本的途徑。為此,必須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把立德樹人融入教學的各環節,以此引領和評價教學改革和教學工作。
深化教學改革,提升學科育人功能。全面落實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社會的要求與學生的需要相結合,把知識邏輯與學生心理發展邏輯相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思想政治教育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方式。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強化教學的實踐育人功能,提高育人的實效性。
四、增強學校整體育人的自覺性
課程、課堂是現代學校的典型標志,學校育人當以其為核心,但這并不否定學校其他因素的育人功能。學校是一個整體,作為一個教育單位,學校的各個角落、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學校中的每一個人都發揮著育人的功能。為此,我們必須提升學校其他因素育人的自覺性,增強學校整體育人的功能。
全員育人。教師隊伍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專職人員、德育學科教師、其他學科教師。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教師,高尚的師德是第一要求,是影響學生的前提。因此,必須提高師德修養,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管理育人。管理是學校有序運行的基本保證。管理的目的是服務,學校管理服務于師生成長。所以,要改變“管理就是‘整學生、與學生作對”的思想,確立服務學生發展的理念,發揮制度的育人作用,為學生全面自由地發展提供保障。要把學生當作學校的主人,學校制定規章制度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利益,與學生相關的制度修訂要吸收學生參與,征求學生的意見,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要依規行事,注重學校管理中的每個細節,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
環境育人。學校是除家庭之外學生生活最久的地方,學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學校必須創造有助于學生成長的良好環境,包括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學校要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優化校園環境,使校園內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教育的引導和熏陶。要加強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建設,形成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學校文化氛圍和班級輿論,使師生沐浴在溫暖的文化之中,形成引導師生共同進步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