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官德建設自古以來就是為政者要解決的焦點問題,也是民眾關心的熱門話題。中西方傳統官德建設的智慧思想,中國共產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在官德建設上積累的豐富經驗,為新時代官德建設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新時代官德建設既要繼承,更要創新,要緊密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官德建設之路。
關鍵詞 新時代 官德建設 理論思維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中國特色傳統廉政文化中的‘官之品格與為官境界研究”【16ZX B02】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孫麗穎,哈爾濱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哲學。
中圖分類號:D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17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為官先修德。”早在200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用權講官德 交往有原則》一文中強調,德不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國”之基。指出:“所謂官德,也就是從政道德,是為官當政者從政德行的綜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品德作風方面的素養”。2016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的斗爭,宏偉的事業,需要高素質干部,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是干部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突出強調了官“德”的地位、作用。對于官德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官德影響民德,“官風”決定民風,并提出官德建設必須法德并舉,為新時代官德建設指明了方向。
傳統中外官德建設思想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它們的“合理內核”是新時代中國官德建設的思想理論基礎,新時代官德建設既要縱向借鑒,又要橫向學習。
中國古代傳統官德建設思想內涵豐富,極具歷史傳承價值,主要集中在儒、道、法、墨四家,散見于其他思想學派。儒家官德思想以德治思想為核心,認為以德治國的前提是官員有德,《論語·子語》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孔子主張以“君子人格”作為官員的行為準則,認為官要有官德,要“尊五美”即“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同時強調官德的社會引領作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孟子的《孟子·離婁上》提出:“上無理,下無學,喪無日矣”。對于官德的修養方式,儒家提出了“內省”“慎獨”“克己”等自律自省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治”,反映在官德方面就是“守樸去智”,強調“我無為而民自化”,認為官員清靜無為,會使民眾自然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強調官員的表率作用。老子用水的德行比喻官德,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以為,為官應該恬靜自養、靜定待心,才能轉入清明的境界。道家在官德中還提出崇“儉”抑“奢”“不爭”等思想,雖不盡合理,但包含有積極元素;法家注重法治思想,但不排斥道德的作用。認為官員無德就不能擔當重任,要“德當其位”。《管子·君臣上》寫到:“論才量能,謀德而舉之,上之道也。”在官德修養上,韓非子認為“誠實”是為官最基本的修養,要“循名責實”。法家提出“以外養內”,通過外在制約形成內在規范,提出“依法治國”。認為“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法治吏”,《管子·明法解》中主張“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為奸”,強調法律制度的約束。法家在官德建設方面還提出了為政操守、官吏選拔標準、官德養成方式等等。墨家以“兼愛”為主導思想,提出“君臣之愛則惠忠;父子之愛則孝慈;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人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倡導節儉,“儉節則昌,淫佚則亡”,表現在國家關系上主張“非攻”思想。在中國傳統官德思想中,各種思想交錯共生,互補而存,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寶貴的思想資源對于今天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嚴守官德底線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在西方,探索官德建設思想始于古希臘,古希臘思想家倡導廉潔政治、懲治貪官。蘇格拉底特別強調美德的重要性,他“如父如兄地敦促人們關心美德”,認為“不管老小,都不要只顧個人和財產,首先要關心改善自己的靈魂”。他主張賢人政治和專家政治,揭露批判道德墮落、濫用權力的官吏。之后,他的學生柏拉圖繼承和發展了蘇格拉底的思想,把單純的道德評價深化到基于政治制度的層次進行探討。他主張,為了使官員真正“完美”,就要讓他們不為貪婪和欲望所迷惑,從而不讓他們擁有任何財產,而由社會供養。對于那些收受賄賂的人要處以極刑。在他看來,對執政者嚴格要求的目的就是防止掌權者蛻化變質和腐化墮落。他認為承擔政治領導的“賢人”應該是“良好的記性、敏于理解、豁達大度、溫文爾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制”,必須“全神關注于自己的心靈修養”。體現了官德建設的他律和自律相結合思想。
官德建設是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發展方向。新時代官德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官德建設要堅持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堅持與中外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結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黨風廉政建設的指導方針是就是“教育、制度、監督并重”。這一方針,明確了新時代官德建設的具體策略,就是要堅持自律為基礎,他律為保障,把自律和他律統一起來。
(一)以自律為基礎,加強官德自律規范化
“自律”最早出自古漢語《左傳·哀公十六年》,曰:“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唐張九齡《貶韓朝宗洪州刺史制》:“不能自律,何以正人?”本意為遵循法度,自我約束。“官德”屬于道德范疇,它本身不具有強制性,正如康德所說:“道德不是產生于強制,而是產生于自覺,達到自律道德,才算真正具有道德意義”這就要求官員通過自主學習,提高道德素養,增強自我約束力,自覺踐行官德規范。新時代,領導干部實現官德自律:首先要讀書、學習。“學者政之出,政者學之施”,讀書學習是領導干部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徑;其次要踐行、自省。堅持知行統一,“經常反躬自省, 在實踐中修身養性”,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主觀世界,提升內在品德修養;再次要慎獨、省察。“慎獨”是一種在無監督的個人獨處的狀態下,依舊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不做有違倫理道德的事情。“省察”指的是通過對個人行為的不斷自查和反省,祛除自身壞習慣、壞毛病與種種不良行為。慎獨省察是道德修養的極高境界,是主體通過自我反省與自我問詢的形式,完善自身道德修養,通過知道不足而后加以改正,督促自己廉潔自律。
(二)以教育為先導,確保官德教育常態化
重視官德教育是我黨一貫堅持優良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實踐活動有計劃地不斷開展,推動了官德教育的常態化和制度化。2013年-2014年開展了“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自上而下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有力提升了自身的官德水平;2015年,黨中央又在領導干部中開展了“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對領導干部提出了官德新要求,即:“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專題教育活動僅僅抓住領導干部官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求領導干部要對黨忠誠、一心為民、誠實有信和公道正派,提出了官德塑造的有效措施,有力地促進了黨風政風的好轉;2016年黨中央開展了“兩學一做”教育活動,以“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為主題,強調要把“兩學一做”作為黨員教育的基本內容,融入日常、抓在經常,長期堅持、形成常態,并把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全體黨員。實現了教育的持續性和實效性;2017年黨的十九大決定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主題教育的總要求是“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通過不同階段、不同方面的主題教育活動,官德教育在理想信念、服務意識、黨風黨紀、道德意識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三)以制度為載體,強化官德制度系統化
制度問題是帶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問題,官德制度的系統化科學化是官德建設的重要保證。官德制度應該包括自律機制、教育機制、監督機制、評價機制、處分機制等體系。作為官德建設的“硬件”,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不系統、欠規范等問題。因此,鄧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強法規制度建設,堅持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相互促進,在筑牢“制度籠子”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發布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準則和條例。對官德自律和他律要求規范化、具體化,體現依規治黨和以德治黨的有機結合。
(四)以監督為關鍵,加大官德監督法制化
在1962年和1980年分別提出的兩個“最重要”論斷:即“對領導人最重要的監督來自黨委會本身”和“最重要的是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面無私的監督檢查”。研究表明:當權力失去 20%的監督時,它就蠢蠢欲動;當權力失去 40%的監督時,它就忘乎所以;當權力失去 60%的監督時,它就破門而出;當權力失去 80%的監督時,它就敢以身試法;當權力失去100%的監督時,它就不怕上斷頭臺。因此,要構建全方位強有力的監督機制,使官德處于合法合理的有效監督之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等規定的公布施行,為官德建設提供了有效監督和法制保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權講官德交往有原則[J].求是,2004(19).
[2]羅政.現代西方官德思想對我國官德建設的啟示[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6(1).
[3]賈金易.當代中國官德建設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