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少蘭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在教學課堂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弱,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面臨著一定的困難。但是小學階段也是培養德育思想的最好時期,因此小學班主任可以將語言教學和德育相結合,從而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提升道德情操。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語文德育滲透對策,以期為小學班主任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語文教學;德育滲透
開展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德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科班主任需要將德育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階段班主任將語文課程和德育教育相結合的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
教材內容都是教育部精挑細選的,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包含著人文精神和德育價值。因此,班主任在上課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教材內容,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班主任在授課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將會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在備課時要深入了解文本背后的意蘊,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課程的各個環節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口。
例如,班主任在教授《為人民服務》這一課時就要明確其內容主要是毛澤東主席講述為人民服務的道理,號召大家學習張思德同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因此,班主任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就可以從甘愿為人民奉獻一切的高尚情感入手,為學生樹立為祖國建設奉獻自己的價值觀。班主任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閱讀完課文后,我們可以了解到作者贊美了張思德同志人民服務的精神,作者想要借張思德同志表達什么呢?張思德有帶給你什么觸動嗎?你對自己的未來有什么期待嗎?通過這些問題弓1導學生思考自己的未來及對社會的價值,最后,班主任可以布置一篇作文,讓學生模仿《為人民服務》一文寫一.篇關于自己人生抱負的演講稿。
2開辟第二課堂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曾今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理論:“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對于很多偏遠地區來說教學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更要聯系生活,將教學和生活相聯系,在生活中滲透德育教育。雖說受到年齡和視野的限制,小學生沒有足有的閱歷,但是他們對事物都持有較強的好奇心,因此小學班主任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點開辟第二教學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以及審美發現能力,并在這一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授《春夜喜雨》這一首古詩就可以開辟第二課堂,在欣賞春雨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春雨過后,花草樹木紛紛開始發芽,這時班主任和學生可以在課間休息時走出教室觀察春雨之美。班主任就可以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讓學生分享自己最喜歡的場景,并選擇合適的古詩詞描述春雨的景色。與此同時,班主任就可以為學生滲透德育知識了:春雨給我們帶來了美的感受,這種美只有在保護好大自然才會出現,在很多地方由于環境受到了較大的破壞,很難欣賞到這一美景,因此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環境,從而不亂丟垃圾等小事做起,為環境保護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欣賞過后班主任就可以布置和春雨相關的主題作文,并在作文中運用相應的古詩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古詩詞的理解,而且在第二課堂中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以及德育思想。
3開展情境模擬,提升互動深度
開展情境模擬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掌握課堂知識,而且班主任可以通過情境模擬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從而使學生對德育有更深的感受。班主任要從文本的深層次意蘊出發,設置具有深度的互動問題并在其中滲透德育思想,從而使學生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升思想道德修養。
例如,教師在設計《藏戲》的互動環節時,就可以設置遞進式的問題進行互動。提到西部地區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除了絲綢之路、沙漠、戈壁還有其他的嗎?西部地區聚集了眾多少數民族,他們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就和藏族傳統戲劇有關。在正式開始上課前還要給大家布置三個問題,這篇課文的題目就叫《藏戲》,它只是描寫藏戲的特點嗎?如果不是,那么作者想要借藏戲表達什么呢?藏戲又有哪些藝術特色呢?請大家閱讀課文并回答這三個問題。學生回答完這三個問題后,大家齊聲朗讀文章中的優美語句,并探討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最后教師需要和學生一起探討為什么要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從而加深學生對進行國學傳承的理解。
4結語
班主任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滲透德育,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加強德育水平。因此,小學班主任需要不斷探索語文課堂和德育滲透措施,學生也需要在課堂和生活中不斷提高道德水平,最終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姚孝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探析【J】.亞太教育,2015(028):12-12.
【2】王貴山.班主任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品德教育的滲透探析【J】.東西南北:教育,2018(16):492-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