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可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對教育事業重視程度的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發展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在這一環境下也出現了高職院校大學生弱勢群體現象,因此這一弱勢群體所面臨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對象。面對當今社會嚴峻的就業環境與正在尋求更有效發展的高職院校建設,如何更好地認識和解決這一問題迫在眉睫。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弱勢群體這一概念的認識找出產生該問題的若干原因,提出對該問題的解決對策,用以提供促進當代高職院校更好發展的探究方向。
【關鍵詞】弱勢群體;就業;大學生;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 G717.3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4-015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4.074
國家興盛,人才為本。隨著高等教育體系在我國“人才強國”戰略下的不斷完善,高職院校數量不斷增加,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數目也逐年增加,應屆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在這樣一個嚴峻的社會大環境之下,還有一部分更特殊的大學生面臨著更窘迫的境遇,他們是高職院校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所謂高職院校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是社會弱勢群體在高職院校中的復演,他們形成的原因存在于社會、經濟、家庭、教育、自身等多個方面。高職院校大學生弱勢群體所獲得的就業信息滯后、學歷低、眼界窄、經濟差等條件使得他們在面臨就業問題時處于困難境地,這不僅影響了我國教育環境逐步的完善,還成為了一個社會長期問題,由于它的存在產生的消極影響已使當前社會將其納入熱點難點問題之中。如何將這類大學生培養成順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型大學生,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實現充分就業,成為擺在高職院校工作者當下急需探索和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
1 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的概念
眾所周知,“弱勢群體”并不是根據人的生理特征和體能狀態來界定的,是通過社會地位、生存狀況所反映出的形式上的虛擬群體,在社會中往往是一些生活困難、能力不足以及被邊緣化、受到社會排斥的人的概稱。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的高校教育體制改革使得“上大學”這一件在過去看來較為困難的事逐漸變為了社會必然,但是大學生的發展和職業規劃往往離不開自身的家庭背景和所處的社會環境,現如今一所高職院校儼然是一個微縮型的小社會,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學生層出不窮,社會所存在的階級性差異也就在高職院校里衍生出來。這就形成了高職院校大學生弱勢群體。
2 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產生的原因
2.1 外在因素
2.1.1 經濟條件處于弱勢
當前我國所面臨著貧富差距懸殊、城鄉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因此經濟問題往往成為高職院校大學生弱勢群體形成的最主要因素。這類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生活困難,甚至有些家庭都無法完全負擔孩子上大學所需要的學費。貧困生、特困生占總招生人數比例居高不下。他們的家庭有的來自偏遠的農村,依靠務農為生;有的是家中有人殘疾或重病,需要承擔高額的醫療費;有的是兄弟姐妹較多,父母兩人僅有的工資分配不夠;還有的存在著父母下崗或單親家庭的現象。
種種原因造成的經濟欠缺使得這部分處于弱勢群體的大學生在學習乃至生活上得不到保障,處于消費水平較低的環境中,從而產生自卑心理。他們無法正常參加社交性的活動,對部分集體活動也避而遠之。逐漸的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導致人際交往的圈子的缺乏,封閉了對外界就業條件的了解與學習,造成自我就業競爭力處于弱勢。
2.1.2 環境影響處于弱勢
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往往對他的眼界及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教育資源目前所面臨的不均衡發展現象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有著很大的影響。
絕大多是弱勢群體是從教育環境薄弱的地區到教育發達的地區學習,他們突然的看到自己在社會環境下的真實定位,對他們來時,實則是一個不下的沖擊。往往這部分處于弱勢群體的學生擁有很強的自尊心和吃苦精神,但是由于學習方法和接觸事物的不同,反而不斷地受挫于人,使他們走向自暴自棄的道路。尤其是在就業競爭中,他們一部分眼界窄,無法接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社會大環境,一部分又直接由于能力的欠缺而失去機會。
2.1.3 性別選擇處于弱勢
雖然當今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反對性別歧視、地域歧視、種族歧視,但是這樣的現象還是沒能得到徹底的解決。同時,針對就業崗位的特性來看,無論是否存在人為的性別選擇,很多就業崗位自身已經對不同性別產生自主選擇,以工程項目中在現場工地施工時所需的人才為例,女性不是絕對的干不了活,而是相比較而言,絕大多數情況下男性的工作效率會更優于女性。這就造成了性別選擇在就業環境下的優劣勢。
2.2 內在條件
2.2.1 生理缺陷造成弱勢
生理缺陷的弱勢主要在于外貌的不同以及身體健全與否方面,這是我們所無法自主的去選擇或者自主的去避免的一種傷害。目前就業市場“供過于求”的狀況給了用人單位更多的機會去提高自身門檻與主導選擇的機會,在反就業歧視相關法規還沒出臺的情況下,擁有生理缺陷的大學生所處的弱勢顯而易見。
2.2.2 心理素質造成弱勢
現在高職院校畢業生中面臨就業問題的大多都是“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生的孩子,他們從小受到家庭的重視,擁有獨一無二的寵愛,突然從溫室里走出,需要面對殘酷的社會環境時,他們普遍存在的心理趨于成熟但未完全成熟的現象造成的不良心理素質成為了大問題。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大學生有著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出現極端人格和反社會傾向,這在無形間使他們步入就業弱勢群體的行列。吃不了苦、自以為是等心理問題使那些即使已經初入崗位的他們仍很可能被一點挫折與挑戰打敗,形成自卑心理,覺得自己越不行便越不能夠達到自己的預期,這樣的自我否定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最終的失敗。
還有一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學校中便已經不愿聽從規定,有著很強的逆反心理,對學校的管理制度不斷抵抗,對老師的諄諄教誨也充耳不聞。相反的,他們甚至認為學校和老師充滿惡意,從而產生多疑、固執、偏激的性格,在沒有正確的矯正世界觀的心理教育之下,情況愈演愈烈,從而導致不合群產生的就業弱勢現象。
2.2.3 綜合素質造成弱勢
綜合素質體現在一個人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是一個人知識水平、道德修養以及各種能力的綜合素養體現。綜合素質的不足還體現在個人能力的表現中,弱勢大學生并非異于常人,而是不具備堅毅積極的學習態度,遇到困難就退縮,碰到問題就逃避,這是就業選擇中最弱勢的特征。他們在自己的舒適圈里生活,缺乏上進心,不愿意接受不符合自己想法的改變,把就業這個伴隨一生的話題想的過于簡單,希望不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就取得比他人更多的成績。他們自身的綜合素質匹配不了社會就業環境的需求,從而導致他們想要改變但是畏懼改變的特性,成為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
2.2.4 個人規劃造成弱勢
就業選擇是一個人人生中的大事,它往往決定著個人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于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就顯得尤其重要。教育的發展中,有一項很重要的遺漏就是對現實環境的實踐,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學習絕大多數都停留在書本或教師授課中,他們缺乏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導致個人定位的模糊。很多高職院校大學生沒有規劃的概念,過一日算一日,內在的需求同實際的就業需要產生矛盾,導致弱勢群體的產生。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屬于過度規劃。有的學生由于缺乏對自己定位的準確判斷,在不斷思考人生的路上對不確定的未來產生恐懼,擔憂學業,苦惱就業,沉溺在自我的想法中而不去用實際行動努力或換一個更符合自己的個人規劃,這使得他們在就業選擇時便渾渾噩噩甚至望而卻步。
3 解決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問題的對策
3.1 幫扶制度的保障與完善
高職院校成熟完善的幫扶制度往往能改變貧困生的一生。高職院校大學生弱勢群體大多是由于經濟背景的影響從而導致與社會的脫節,阻礙自身在就業環境下的競爭力。資助體系在高校中可以緩解貧困大學生的壓力,使他們有更多的空間去學習以往由于教育資源缺乏而落下的知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文化水平,從而促進國家對于人才更好地培養,用孩子的成功成才來帶動整個家庭脫貧致富,以此循環,還能有效促進我國實現全面小康。
幫扶制度的完善,能讓高職院校大學生弱勢群體擁有公平的機會去努力找尋自己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就業競爭下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更美好的人生價值。
3.2 學生素質的教育與關注
高職院校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應當更進一步,并持續關注。對貧困家庭或明顯有差異的學生重點關注其心理動態和生活走向。開設專門的心理教育課堂完善弱勢學生的心理狀態,采用同學間互相幫扶的方式帶動弱勢學生正確認識就業環境,形成良好的自我定位,消除自卑心理,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公平平等。同時,思想教育課程的開設也尤為重要,學生通過思想教育的學習完善自我的認知,樹立積極向上,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可以增加他們的抗壓能力,使他們不輕言放棄,形成正確的擇業與就業觀念,從根本解決正常大學生到弱勢群體的衍變。
高職院校還可以采取走訪家庭的方式深入了解就業弱勢群體學生的家庭環境,與學生父母溝通交流,端正家庭的就業態度,樹立家庭信心,從而使弱勢環境有更大的空間和動力去得到緩解。
3.3 就業對口的重視和支持
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的增多還取決于所學專業與就業選擇對口的差異。因此高職院校應更注重社會的需要來開設專業課程,一昧盲目追求就業率而忽視學生對口發展的現象應得到抑制,更高效、更有保障的培養當今就業環境下所需要的人才才是高職院校發展中重要的出發點。
高職院校應采取不定期的對就業市場進行調查研究的方式找到社會現在缺乏的就業力量,從而給大學生弱勢群體一個更有效的競爭空間,這樣不僅可以緩解社會就業崗位需求不均的情況,也可以緩解高職院校自身的就業競爭壓力,促進教育事業更好地發展,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促進我國的教育制度給社會、家庭、學生個人帶去更多的信心和保障。
4 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業問題是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問題的小范圍體現。解決這一問題,對高職院校發展、就業環境、和社會秩序維護有著很大的作用。目前所面臨的挑戰需要高職院校在不斷地探索與完善中找尋更有效的解決方法,從實際出發,重點關注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形成及動態走向,才可以使他們在實現就業的路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歸宿。
【參考文獻】
[1]牛津.《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的成因與輔助對策》[J].湖南農業大學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12月:1-39.
[2]牛津.《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類型淺析》[J].湖南農業大學科技師范學院,2011年:213-214.
[3]張名艷.《高職院校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就業困境及對策》[J].《就業方略》,2016年12月(第543期):86-90.
[4]楊國忠、常旭紅.《高職院校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業對策分析》[J].《科技風》,2019年2月:236.
[5]朱曉茜.《高職院校輔導員做好就業指導工作的實現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年(第17卷第22期):198-199.
[6]李榮.《商科高職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業適應性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年(第24期,總第88期):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