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素有"歌舞海洋之譽"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傳統獨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它們種類繁多、風格迥異是我國少數民族舞蹈中不可缺少的要組成部分。西雙版納是傣族自治州,那里物產豐富有許多珍稀動植物,正是這獨特的地理環境為傣族文化的創造、繼承做出了鋪墊。在眾多的云南民族民間舞里面,傣族是最有特色的舞蹈之一。傣族歷史悠久文化意蘊深厚,而傣族舞的起源要從一千多年說起。孔雀作為傣族人民的吉祥物,稱它為圣鳥并象征著美滿與安康,一千多年前傣族領袖模仿孔雀的優美姿態而學舞,后來民間紛紛效仿,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加工成型才得以流傳下來。而云南是孔雀的棲息地,藝術靈感來源于生活,人們觀察孔雀的生活習性專研它的動作特點,賦以人格以自然化的特點,沒有完全拘泥于民間舞蹈風格,最大程度地解放了人的身體。提及傣族孔雀舞必須要說到毛相和楊麗萍,一個成為雄性孔雀舞表演的典范,另一個在雄孔雀古拙厚的基礎上發展出雌孔雀的輕盈曼妙,使孔雀舞從民間藝術走向了世界舞臺。
關鍵詞:傣族;審美;孔雀舞
一、毛相眼中的孔雀舞
毛相是我國第一位專業傣族民間舞蹈家。受能歌善舞的傣族氣息熏陶,他從小熱愛舞蹈,酷愛傣族民間孔雀舞。毛相將原生態的祭祀舞轉化為表演性的舞蹈。祭祀性孔雀舞動作單一,造型簡單,而舞者頭戴佛塔形金冠和菩薩形面具,道具大且復雜,因此束縛了人們肢體語言的表達,只能伴隨舞蹈本能的動作特點"三道彎"進行情感寄托。第一道彎從立起的腳掌到彎曲的膝部,第二道從彎曲的膝部到跨部,第三道從跨部到傾斜的上身。手臂動作也是三道彎: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動作還是呈三道彎狀,立起的腳掌到腳跟,腳到彎曲的膝,膝到跨。毛相細致入微的觀察孔雀,從孔雀覓食、奔走、疾走、棲息形態中,毛相獲得靈感,再加上與其他民族的觀察,毛相融合了蒙族的肩部和維族的頭頸,膝部起伏較剛韌,手上動作柔韌挺拔而舒展,小腳較有力,三道彎造型梭比較明顯,動作較大且健美。放大的柔肩、拱肩、碎抖肩,加強了孔雀舞剛韌舒展的特點迸發出了孔雀舞的生機活力。從瑞麗江畔跳到省城、跳到北京,跳出國門,他所表演的孔雀舞風格見長,舞姿優美,活靈活現被譽為俊美的“雄孔雀”。
二、孔雀舞的流與變
毛相表演的孔雀舞 俊美雄壯缺乏雌孔雀的婀娜多姿。單單只有雄孔雀是不可能煥發出傣族孔雀舞完整的生命力,楊麗萍以毛相舞蹈為基本素材,從“孔雀”的基本形象入手,但又超越其外在的模仿,以形求神,使孔雀的形象睢妙睢肖地展現于觀眾視野,并將民間藝術劇場化,使民族舞走向了界的舞臺!
三、當代審美下的孔雀舞
楊麗萍以"孔雀舞"聞名于世界,她所表演的巜雀之靈》驚艷震撼,并享有"孔雀公主"的稱號,她的舞蹈純凈柔美是特殊的藝術形象,特殊的靈慧氣質,她是真正的藝術家中至情至性舞者。毛相只是開拓了徒手孔雀舞,而《雀之靈》不僅是對孔雀的模仿,舉手投足之間孔雀“迎風挺立”跳躍旋轉"超過了對動作的模仿,更是孔雀靈魂與舞者肉體的結合,顛覆了傳統的孔雀舞。楊麗萍并不是簡單地搬用傣族舞蹈模式的動作,是抓住內在的動律和審美,依據情感和舞蹈形象,進行大膽創新,吸收了現代舞肢體能動性的優點,以“孔雀”為基本形象入手,通過人體的手指、手腕、手臂、肩、胸、胯、腿等部位的不同動作及變化,以形求神,展現出了孔雀的動作形態,完全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楊麗萍為了還原孔雀舞的最真狀態,二十年沒剪過指甲,她纖細修長的手指加上無骨酥軟般的手臂在顫動中迸發出了對生活的激情!這一發展促使了傣族民族的文化傳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楊麗萍的影響也日漸擴大。隨后又再現云南原生態舞蹈《云南印象》,當然完全原生態是不可能的,楊麗萍作為編導和導演在此基礎上有所加工一改往前的風格,將民間藝術帶到了舞臺。這舞劇大大提高了當代人們也傳統文化的審美趣味性,通過"孔雀舞"整個娛人娛神的過程,表現傣族人民對超自然現象的敬畏和崇敬,對他們生活的描寫更是彰顯民族氣節,民風民俗,情感傾向和審美品位給觀眾以情感共鳴和美的享受。楊麗萍將原創土歌舞精髓與傣族舞經典相結合,再現云南濃郁的民族風情。
四、結語
中國民族民間舞有著豐富的姿態、濃厚的意蘊,進一步構筑了人們的精神文明世界。傣族舞蹈不僅僅只是一門藝術,更是對文明的傳承,我們既要“文化自覺”也要“文化自信”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帶來更好的服務體驗,但我們要固守我國優良傳統; 各藝術院校及培訓機構需加強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分析,明確教學要求。既要傳承民族文化藝術,也要煥發嶄新藝術魅力,使傣族舞蹈與當代審美有結合,保持原有的精華基礎上加上當代新鮮元素,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傣族舞蹈。
作者簡介:張其飄(1996年11月-),女,漢族,貴州遵義人,本科學歷,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舞蹈系,研究方向為民族民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