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燕
摘要:在中國當年藝術發展中“守正創新”是一個新命題,其中“守”是強調對文化最根本最核心的東西;“正”強調的是正大光明、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精神文明立身的根基。“守正、創新”實質是推進文藝發展的方法論,兩者需要互補互制,共同推動我國文藝發展。
關鍵詞:守正;創新;中國藝術;藝術發展
一、藝術中的“創新”思想
在中國藝術發展中,“創新”本身就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以前文藝理論發展中沒有學科化與細致化的說法,且沒有非常清晰的分類,相關學者基本都是一邊探索一邊推動藝術發展,由此“創新”就被賦予了正面積極的內涵。而如今,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來探索藝術發展之路。特別是在書法藝術中,有很多網民打著“創新”的名義做出一些叛逆之事并受到很多書法家強烈的批評。在中國剛剛實施改革開放時,只有有人對“創新”進行批評,必然會被大眾只認為頑固迂腐的保守分子,這一做法嚴重導致很多大眾不敢對“創新”進行評論。此外,新老交替的發展時代下,部分老藝術家在談論“創新”時都會在傳統藝術發展的“創新”基礎上來不斷完善表述方式,使藝術的創新發展是體現在方方面面之中,缺乏一定的指導方向,存在的意義不清晰。
“改革開放”實質是指要將國家的發展面向世界開放,大量吸收先進國家成功發展的經驗,所以在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都非常踴躍接受在傳統基礎上形成的“創新”理念。但是反過來看,對于繼承傳統藝術文化則表現出底氣不足、自信不夠的現象。“在傳統基礎上創新”是指,每個人都需要發揮想象力,做出一點大動靜,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思想非常超前,并且大力鼓勵人們不斷向西方學習,由此就會出現一些過激的崇洋媚外行為。因此,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文藝界的發展逐漸形成一種現象:只要是做文藝的人都會把“創新”放在嘴邊,且一些名家藝術成就成了他們的標準。做文藝的人首先會會觀察著名藝術家和文學家會不會或敢不敢“創新”,卻對他們傳統基本技能和素養沒有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因此,在把握藝術發展規律中,“創新”是一個長遠發展目標,但是需要把繼承傳統作為前提條件。
藝術“創新”的話題在民國和清末時期都已經受到很多人的思考。當時,中國所表現的意識形態都在不斷向西方靠攏、借鑒。而中國原來的思想意識也在不斷地被時代發展所沖擊,逐漸沒落、腐朽,從而導致在發展“富國強兵”政策時,就會有大量的負面影響而出現。所以,在當時很多人就認為古代傳統藝術發展已經進入了瓶頸期發展階段。尤其是魯迅、錢玄同、胡適、陳獨秀等人都認為要發展“革命”才能改變國家貧窮、落后的問題。因此,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國家大力實行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創新”思想,就需要更多人向西方學習,向強國學習,向富國學習。
二、藝術中的“守正”思想
“守正”與“創新”相比有著一定的聯系,從詞意層面來看“守正”是指守住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正”就是正確、正脈、正統,但是想要深層次的理解“守正”的內涵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第一,從“正”和“邪”的對立面來看,“正”是指好,“邪”是指壞。從這一個對比概念出發可以充分發現,將“守正”讓如到任何一個藝術作品中,它所呈現的反對面必然“邪”。但是值得深思的是“正”與“邪”是不是一個唯一的對比關系,即除了黑就是白;或者是在這一個對立關系中還包含了其他的關系。但是在藝術發展中,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有著“邪”的一面,我們需要徹底排除這種思想。
第二,“正”在某種方面還等同于“附”。自新中國成立之后,美術界曾發生過一個重大的爭論,認為所有的花鳥畫和山水畫是文人腐朽的產物,充滿了很多消極情感。大家想要努力成為一個工農兵,就需要具備一個光鮮、亮麗的純正的形象,而藝術作品也是如此。但在當時很多時候很多人過于強調“正”的背面必然會有一個“邪”,就算正的對立面不全部是邪,卻依然是游離于邪的邊緣。所以,在“文革”時期只存在八個樣本戲代表著“正”,除此之外其他全部是“邪”。當然,在如今的發展下,這種太過武斷的思想行為是不允許發生的,完全違背了現代人對藝術審美的要求。實際上,正與邪之間的思維邊界是非常好區分的,而正與附之間的邊界就很難區分。從理論來看下“正”指的是唯一、獨大。如今的社會發展千變萬化,豐富多彩,而“正”必然代表著健康社會的發展現狀,以及主流意識形態的呈現,但在很多情況下也要考慮到一些不只是負面東西的生存問題。有主流必然會有支流存在,所以在藝術領域中不能完全說明自己是主流,進而導致其他非主流就需要全部消滅。因此,一個健康、開放的中國需要走向世界,推動現代化、全球化發展,要不斷接受新的事物,但是在價值觀還需要保留一個自己的明確主張思想,對于支流的發展要有一定的主導意見。所以“正”的反面存在意義不僅僅體現在一個錯誤面,還要將次要、附屬、陪襯等都包含其中,在“正確”的基礎上適當的保持一定的包容度,這是遵循文藝發展的有效思維規律。
三、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守正”與“創新”新命題
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在談論“守正”時需要以核心原則作為基礎。要不斷探索新的、正確的觀點,保持成長、萌發積極向上的過程。所以在沒有完全確定新的東西是否正確,不能憑空給予它帶上一個帽子,通過反復驗證來判斷。對于守正的“正”而言,如果理解為只要守住就自然存在“正”,那么這種思想必然會與創新拓展的發展時代存在一定的沖突。而這時會或有更多藝術家開始對創新中的“正”激進型反思與判斷。怎樣才能有效推進藝術的發展。而這充分反映出考驗一個藝術家的水平并不能從技術水平作為評判標準,要從技術運用的觀念來評判。
“守正”和“創新”在某一定程度上,在落實到一張畫、一部戲劇、一場音樂會時,這兩者之間會出現一個矛盾。但是一名優秀的藝術家是可以憑借自身獨創的思想和表達方式來化解這種矛盾,即將這兩者進行融會貫通,充分展現出“守正”和“創新”的正面。從作品的描繪對象來看,“正”就是的未來的創新,而這是有理有據的,不是憑空想象或信口胡說而來的。因此這種“正”應該給予大力的支持。因為,在“守正”的歷史發展中“創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
在談論“守”的人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征,他們都非常自信與自傲,比較強調“自我”,這樣就很容易陷入一個自閉的狀態。實際上“守”與自閉在許多情況下是近義詞關系。優秀的藝術家和思想家在展現自身才華的同時也非常關注他人的思想或見解,明確自身所承擔的使命責任,會主動思考別人的努力思考對自己有著什么樣的啟發或價值。自民國以來,中國藝術界非常喜歡歐美的藝術思想和表現方法,甚至出現了“崇洋媚外的現象。而隨著國家不斷的富裕強大,在“一帶一路”的政策下,藝術的發展也出現了世界級的宏大藍圖。而這一階段的發展強調的是一體兩翼、一劍雙刃的互相依存的關系,在不同的歷史發下藝術總會有正面或負面的聲音出現,因此,應該將“守正”和“創新”相互結合,同為藝術發展的主要目標,而這也是新時代我國藝術發展的一個特別命題。
在如今的新時代發展下,“創新”話題一直在深入探討,但是對于“守正”卻很少有人提到,所以“守正”“創新”連綴的提法是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且構成了藝術界的發展新命題。不管在影視、戲劇、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領域中都會出現一些“歪邪”現象,所以“守正”的存在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在如今的中國藝術發展新命題中,“守正”“創新”完全符合了時代的發展需求。文藝家需要與這個時代共同進步與發展,不斷描繪、刻畫、推動新命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執筆趙周賢李志軍.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N].解放軍
報,2019-07-31(007).
[2]膝學良.論董其昌談中華美育傳承的守正與創新[J].美與時代(下),2019(07):37-39.
[3]石長平.閻國忠文藝理論的守正與創新[J].湖南社會科學,2017(04):17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