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青
摘要:想象力是創造發明的基礎,有了豐富大膽的創想,科學才不斷發展。對于美育教育來講,培養學生豐富的藝術聯想力十分重要。陶藝是一門趣味性、創造性、知識性和實踐性極強的科目。我校陶藝創想課程涉及黏土、軟陶、陶瓷等多門課程。本文對陶藝課程如何打開孩子們的創想之窗進行探討。
關鍵詞:陶藝課程;美育創想;生活化
課程是美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載體。陶藝創想課程著眼于讓學生運用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段傳達自己內心體驗和觀念意識,是給學生的一雙“新鞋”,尤其是面對新材料、新裝備,學生需要改變原有的學習思維方式,開展自主體驗、主動探究、樂于創造的學習。我校經過幾年的陶藝創想課程開發與實踐,開設了七彩黏土、軟陶DIY、陶陶樂、創想空間等多門陶藝課程,該課程立足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以自主體驗和合作學習為主,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空間,成為藝術創想教育的一大亮點。
一、材質多樣化,與時俱進
(一)軟陶DIY。陶藝的真諦在于通過以“陶”為媒介傳遞內心情感。軟陶作為新型的手工材料,具有許多優勢。軟陶DIY制作工藝簡單,有時只需要一根牙簽就可以制作出一個復雜的作品,它的制作技法主要是揉土、造型和配色三個方面。制作造型不外乎球形、水滴形、柱形、彎柱形、鼓形、方型等幾種形狀,相對于陶藝課程的制作技法來說,它起點低,難度小,易掌握,比較適合學生來學習。軟陶不但色彩鮮艷,而且利用現有的不同色彩的軟陶,調配混合出其他許多色彩。在制作中,軟陶豐富的色彩加上學生敏銳的靈感和創新意識,教師只需稍加指導,就可以創造出全新陶藝形態。制作好的作品只需在120攝氏度下低溫烘烤就能定型,一般的家用微波爐、電烤爐都可以成為軟陶的烘烤工具。
(二)Q彈超輕黏土。超輕黏土是紙黏土里的一種,簡稱超輕土,捏塑起來更容易更舒適,更適合造型,且作品很Q,是一種新型環保、無毒、自然風干的手工造型材料。低年級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好奇心強,學習積極性高,擁有活躍的思維并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此階段的創想課程內容安排超輕黏土課程。通過捏超輕黏土這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內容生活化,體驗樂趣
(一)主題生活化。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卻又為生活服務。在學生制作陶藝過程中,我們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經驗,啟發學生通過陶藝表現自己的認識。許多學生在創作時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從大的方面看,男生更傾向于游戲主題的表達,如玩具總動員,動漫人物;女生則圍繞著一種“美”來表現內心世界,作品精致細膩,常表現人物、植物、動物、食物等主題內容。學習內容靈活多變,常制作具有實用性特點的花盆、飾品、手機掛件、項鏈、手鏈等生活化物件,每個學生的作品都獨一無二,貼近生活。創作內容的設計具有邏輯上的遞進關系,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升。通過這種轉化,將學生的創作活動賦予課程價值,而課程則具有了靈氣和魅力。
(二)注重藝術性。陶藝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從古至今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人們生活中有著較強的實用性和觀賞性?,F代生活陶藝除具有傳統陶藝實用主義的功能特征,同時又具有藝術化的審美性特征。因此引導學生創作時,既要考慮實用性,同時還要注重作品的藝術性之美。學生可以用自己稚嫩的小手和富有創造性的思維做出一件件令我們無法想象的作品。一件件作品從學生的手中誕生,帶著泥的味道,透出學生的個性,也裝點學生美麗的生活,更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三、體驗多元化,開闊視野
(一)突出過程體驗。在引導學生進行陶藝創作時,我們不僅要注重操作的結果,更要重視過程。學生剛接觸陶泥時,面對一團團自然而又樸實的泥巴,學生們僅僅簡單地重復著搓圓、壓扁或揉捏的動作。在無意識的玩弄過程中,學生似乎是在觀察和想象自己塑造地泥巴究竟像什么。制陶的真正樂趣和魅力就在于制作過程,有時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完成的作品因為最后重量過大而塌陷,成功與失敗總是相伴而行,愉快與郁悶是陶藝的魔咒,這種與眾不同的體驗豐富著學生的情感,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想象與成品之間的風格差異,及對各種不同材質、工具、成型方法、表現形式等不同的理解和尊重都在體驗過程中得到訴求。
(二)開展本土體驗。創想課程可將“制陶”的概念擴展成“做泥”,將“陶土”本土化。通過本土體驗,拓展學生文化視野,增進課程與生活之間的有機聯系,擴大課程與生活經驗之間的融合,提升學生想象力。在本土體驗中,設計視頻教學,感受義烏缸窯、古法制陶,體驗到的一軸美麗的畫卷:缸瓦泥墻、青苔石路、老樟新柳。在陶藝體驗中心,有很多學生在這里找到自己的樂趣,讓學生領略到古代制造的陶件,有的釉色光亮,有的淡雅素樸,有的體容寬厚,有的精巧別致。泥土無聲,陶器有情。本土體驗,充分發揮兒童個體的才能,在體驗中獲得美好作品創作內容,提供兒童各種表達機會,引導兒童在創想課程學習過程中運用感知覺大膽表達、自信展示,培養創造力。
四、創想個性化,引領未來
(一)創造發揮,釋放天性。我們在陶藝課設計中就擺脫“具象”的束縛,在引導學生欣賞時,放手讓學生觀察、想象、動手,推動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形成和發展。在陶藝的制作過程中,教師會讓學生根據個人的性格和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提倡作品留有指印,粗人粗做,體現"樸實無華,大大咧咧"的豪放風格;細人細做,精雕細刻,光滑華麗,體現"形準面光,精巧玲瓏,文雅稚氣"的風格。不同性格,所制成的作品的風格也不同,都充分體現自己的個性。教師會讓學生自己做決定,讓他們創造性地解決和運用技術問題,不斷將空間和形象思維進行視覺呈現。每完成一件作品,學生都會得到訓練形象和空間關系的識別和表現方法,增強對外界關系的把握能力,在頭腦中展現多維度關系模式,從而獲得強烈的創造意識。
(二)科技創新,拓展空間。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陶藝的設計更多地與科技相結合,并把人機工程學原理運用到設計之中,人性化和智能化的設計成為現代陶藝設計的亮點發展態勢。學校的創想空間是最好的實踐場所。在這里的3D打印機帶來陶藝新體驗,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也更新了工藝制作方法。它突破了傳統的陶瓷制作工藝步驟,帶來了陶藝技術上的創新。我校 “腦洞大開”的學生常常停留在創想空間創作,如眼鏡、鞋子、杯子、玩具等等。這些作品我們把它放在學校的各個空間,展示自己的創意作品,獲得創造分享的樂趣,營造了積極向上的造物氛圍,引導更多的學生放開想象的翅膀,走上創造的道路。
五、結語
陶藝創想課程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個對外展示、交流、宣傳的亮點,更是凸顯為了學生、豐富學生這樣的教育思想的一個“藝術品”,在這件藝術品里,給予了我們對人性的關注,對主體體驗的關注,對個性與創造力的關注!從“學”美育到“拓展”美育,幾字之差,卻境界萬千。只有學生基于生活的學,忙于過程的體驗,樂于作品的欣賞,讓學生看得到、摸得著、玩得到的開放式的陶藝創想課程,才能讓學生真正放飛心靈去展開想象,提升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呂金泉.生活陶藝創作之我見[J].中國陶瓷工業,2012(11):66-67.
[2]俞軍.淺談我國生活陶藝的現狀與展望[J].景德鎮陶瓷,2014(12):23-25.
[3]王燦才.3D打印的發展現狀分析[J].絲網印刷,2012(9):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