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煒祺 周守方 覃桂鋒 王娜 鄭歐弟 杜錫敏



【摘要】 目的 分析出生體重<1500 g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的發病特點及危險因素。
方法 187例出生體重<1500 g的早產兒, 根據是否發生ROP分為ROP組(46例)和非ROP組(141例)。
對兩組母嬰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 然后運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總結影響ROP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結果 單因素分析顯示, 兩組胎齡、無創通氣時間、血紅蛋白最低值對比,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3.394、4.149、3.310,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 胎齡小、無創通氣時間長、血紅蛋白最低值低是影響ROP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 胎齡小、無創通氣時間長、血紅蛋白最低值低是影響ROP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臨床工作中需重點關注。
【關鍵詞】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病;危險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0.011
Clinical analysis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with birth weight <1500 g? ?PAN Wei-qi, ZHOU Shou-fang, QIN Gui-feng, et al.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Nanhai Women and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shan 528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 with birth weight <1500 g. Methods? ?A total of 187 premature infants with birth weight <1500 g were divide by whether ROP occurred or not into ROP group (46 cases) and non-ROP group (141 cases). Univariat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maternal and child data of the two groups, and then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summarize the relevan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of ROP. 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stational ag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time and minimum hemoglobin (Z=3.394, 4.149, 3.310, P<0.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mall gestational age, long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time and low minimum hemoglobin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occrrence of ROP (P<0.05). Conclusion? ?Small gestational age, long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time and low minimum hemoglobin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of ROP, and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clinical work.
【Key words】 Retinopathy in premature infants;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早產兒視網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早產兒視網膜血管發育異常導致的疾病, 是兒童致盲的重要
原因[1]。胎齡和出生體重被認為是ROP發病的兩個最危險因素[2]。因此, 原衛生部(現衛建委)頒布的《早產兒治療用氧和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及其后各修訂版均提出應對出生胎齡≤34周或出生體重<2000 g的早產兒進行視網膜病篩查[3]。有研究結果顯示, 極低出生體重兒及超低出生體重兒的ROP發生率明顯高于普通低出生體重兒[4]。由此可見, 出生體重<1500 g的早產兒作為ROP發病的高危人群, 臨床上應得到更多關注。本文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在本院新生兒科住院治療的出生體重<1500 g的187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 積極尋找ROP發病的危險因素, 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在本院新生兒科住院治療的出生體重<1500 g的187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觀察期內死亡或中斷治療失訪的早產
兒[5]。根據早產兒是否發生ROP將其分為ROP組(46例)和非ROP組(141例)。ROP組早產兒中, 雙眼ROP 39例(84.8%), 單純左眼ROP 7例(15.2%), 未發現單純右眼ROP;1期病變42例(91.3%), 2期病變3例(6.5%), 3期病變1例(2.2%)。兩組早產兒不同胎齡、體重情況見表1。
1. 2 方法 所有早產兒住院期間的用氧均嚴格遵照《早產兒治療用氧和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修訂版)》[3]的規定執行, 均參照《中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指南(2014年)》[6]進行眼底篩查, 定期復查周邊視網膜血管化。搜集早產兒的出生基本資料、呼吸支持情況、血紅蛋白及C反應蛋白水平、母親圍生期情況。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及上下四分位數[M(Q1, Q3)]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對各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 然后將P<0.05的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效應量以OR值及其95%CI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 兩組胎齡、無創通氣時間、血紅蛋白最低值對比,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的3項P<0.05的因素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胎齡小、無創通氣時間長、血紅蛋白最低值低是影響ROP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3 討論
ROP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目前的研究認為胎齡是其最根本的影響因素[7]。胎齡越小, ROP發病率越高。這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小胎齡引起ROP的機制仍存在爭議[8-10],?大部分學者推測可能與人類視網膜發育過程有關, 人體視網膜血管發育開始于胚胎時期, 直到胎兒足月娩出時才發育完全, 未發育成熟的視網膜周邊存在無血管區, 更易誘發ROP[7, 11]。因此, 臨床工作中需做好產前教育, 采取各種方法盡可能避免早產, 尤其是超早產和極早產的發生。
有研究表明, 出生體重<1500 g早產兒的ROP發病率明顯高于出生體重1500~2500 g早產兒[4]。有研究認為, 應用頭面罩吸氧或鼻導管吸氧的ROP發生率低于機械通氣[12], 有創通氣比無創通氣對ROP的影響更大[13]。胎齡越小的早產兒, 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生率越高, 往往需要盡早給予呼吸機正壓通氣治療, 而非單純的吸氧治療[14]。有創通氣治療提高了早產兒存活率, 但也可帶來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感染等嚴重并發癥, 因此目前主張優先使用無創通氣治療[15]。
本研究中, 無創通氣作為體重<1500 g的早產兒最常用的呼吸支持及氧療模式, 其應用的時間明顯比有創通氣時間及單純吸氧的時間更長, 這可能是本研究中無創通氣時間成為ROP發病的危險因素的原因。提示盡管無創通氣的并發癥比有創通氣少, 但作為一種氧療方式, 仍然可能增加ROP的發生率。因此, 在病情允許的前提下, 應盡早撤離無創呼吸機。
貧血與ROP的關系至今仍存在爭議。在本研究中, 兩組早產兒出生時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然而觀察期內ROP組的血紅蛋白最低值顯著低于非ROP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意味著ROP組患者的貧血程度比非ROP組更重。有研究認為早產兒貧血引起ROP的機制, 可能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分泌和5-羥色胺釋放增加有關[16-18]。在臨床工作中, 抽血檢查所致的醫源性失血是住院新生兒發生貧血的一個重要原因[19-22]。因此, 合理安排抽血檢查, 減輕早產兒貧血的程度, 值得提倡。
綜上所述, 胎齡小、無創通氣時間長、血紅蛋白最低值低是影響ROP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臨床工作中需重點關注。
參考文獻
[1] 邵肖梅, 葉鴻瑁, 丘小汕. 實用新生兒學.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887-892.
[2] Bashinsky AL.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NC Med J, 2017, 78(2):124-128.
[3] 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科醫師分會. 早產兒治療用氧和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修訂版).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3, 28(23):1835-1836.
[4] 王倩, 李聰慧, 信偉, 等.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2203例篩查結果分析. 國際眼科雜志, 2018, 18(6):1093-1096.
[5] 王敏肖. 包頭地區NICU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臨床觀察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8, 13(8):71-72.
[6]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 中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指南(2014年). 中華眼科雜志, 2014, 50(12):933-935.
[7] 高宏程, 陳晨, 張迎秋, 等.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素研究進展. 國際眼科雜志, 2018, 18(1):80-83.
[8] 張建萍, 韋美榮, 莫海明. 足月新生兒類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臨床分析. 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 2017, 25(3):25-27.
[9] Eckert GU, Fortes Filho JB, Maia M, et al. A predictive score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preterm infants. Eye, 2012, 26(3):400-406.
[10] Alishiri A, Mosavi SA, Ophthalmology DO. Association of postnatal dexamethasone u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in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2015, 15(2):79-85.
[11] 梁艷蘋. 早產兒視網膜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國際兒科學雜志, 2017, 44(7):467-470.
[12] 曹靜, 朱艷萍, 李明霞.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病情況對比研究.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2016, 11(5):330-334.
[13] Vento M, Escobar J, Cernada M, et al. The use and misuse of oxygen during the neonatal period. Clin Perinatol, 2012, 39(1):165-176.
[14] Sweet DG, Carnielli V, Greisen G, et al. European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2016 Update. Neonatology, 2017, 111(2):107-125.
[15]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 早產兒無創呼吸支持臨床應用建議. 中華兒科雜志, 2018, 56(9):643-647.
[16] 侯林靜, 黃帥, 王雙連. 早產兒貧血與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相關分析. 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 2018, 18(6):392-395.
[17] ?zen TZ, ?zdemir ?zdemir, Ergintürk AD, et al. Maternal Diabetes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in Infants With Birth Weight of 1500 g or More. .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6, 168(Complete):201-206.
[18] 賴曉寧, 杜華玉, 廖文鳳.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和母體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中國當代醫藥, 2017, 24(23):117-119.
[19] 張建軍.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結果及高危因素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17, 32(19):4707-4709.
[20] 潘雅芳, 譚慶雄. 住院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生情況及視網膜發病影響因素. 現代儀器與醫療, 2018, 24(2):121-123.
[21] 何敏, 李濟育, 陳丹丹, 等.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寧夏醫學雜志, 2017, 39(5):414-416.
[22] 吳華啟, 劉志堅, 劉強.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結果及高危因素研究. 吉林醫學, 2019, 40(2):206-207.
[收稿日期:20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