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麗
【摘 要】高校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藝術教師應當結合自身專業特色與優勢,對工會活動的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專業化建構,打造品牌特色,促進工會工作的深入開展,擔負起繁榮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任。
【關鍵詞】高校工會;專業化建設;藝術品牌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5-0150-02
高校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工會則是黨組織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肩負著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的重任。既是教工合法權益的維護者,又是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踐行者,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擔任著主要角色。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高校改革進入全新階段。教師類型從原有的教學型分化成教學型、教學研究型與研究型。高校工會的重心和服務改革也面臨著諸多新挑戰。既要保障教師權益,又要創新工作體系,整合原有資源,形成新態勢,為高校的改革發展提供更有效的服務。
一、藝術類教師參與工會工作現狀
目前,不管是綜合類大學還是財經、理工類院校,開設藝術類專業和公選課已成為普遍現象。但是,成立專門的藝術團體,由專業的藝術教師教授正規的藝術課程的工會活動卻不多。這其中藝術教師有其自身的問題。
第一,由于藝術類學科自身教育規律的特性,教師們大多更重視專業學習,而輕視文化教育。很多藝術拔尖人才接受“童子功”訓練,注重技術技能的提升,強調在技術上要達到一定的高度,文化知識的學習和修養僅僅作為輔助課程來了解。
第二,大多數從事藝術教育的人特別關注專業技能的提高與練習,對藝術之外的政治、生活等敏感度不高,群體活動參與性不足。認為群眾性項目專業層次不高,個人特長難以施展。
第三,藝術教師感性思維強,注重差異化培養,個性突出,這使得他們團隊協作意識不強。同時由于專業特色、職業特點等各方面也與其他專業、崗位之間存在認同差異,這同樣為工會工作提出一個不小的挑戰。
第四,目前各高校大多有3-5個校區,職工規模也逐年增加。一方面,學校教職工年齡呈兩極化發展,老教工越來越多,同時年輕教師也在不斷涌現并逐漸占據主流,兩者在興趣愛好、體能等方面存在差異。另外,職工住房分布也呈分散狀態,在組織活動、場地設置、器材資源分配等方面都給工會統一組織帶來一定的困難。
二、工會與藝術教師在工作中的互利作用
藝術教師憑借專業特長,如果能夠積極參與工會組織的各類活動,定會對活動的水平和影響力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如何發揮藝術類教師的專長,使其服務于校園工會活動,是我們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首先,應有主人翁意識。在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學任務后,積極主動參與到學校各項發展工作中去。融入到學校文化建設中,積極獻言獻策。發揮專業特長,運用所學專業知識,普及并提高藝術教育水平。
其次,工會應做好教師與學校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作用,讓教師成為學校事項的參與者。鼓勵藝術教師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為他們提供并創造參與融入的氛圍環境,在重大節慶日、學校重要活動中全員參與,做好專題調研與項目策劃,發揮專業優勢。
第三,良好的制度建設。通過規范活動形式、學習內容,使日常活動制度化、常態化,根據教師的綜合表現在評優評先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導向,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
三、專業化建設,品牌式發展
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的責任,工會工作在立足校內活動建設的基礎上,也要突破校園圍墻,拓展社會平臺拓展。在充分認識、分析學校文化特色與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借力引力,在活動平臺、活動形式、活動內容等方面進行專業化建設,形成品牌特色,促進工會工作的開展。
(一)立足校內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以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文體活動,提高教職工的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全員整體素質與教育教學水平,凝心聚力,這對構建和諧校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組建各類興趣協會、組建教師社團,形成固定的時間、地點。活動常態化,內容可變化,將“教工之家”打造成教工愿意來不想走的溫馨之處。通過舉辦各類各級適合不同教工需求的活動。這其中可以既有傳統項目(書畫、戲曲等)又有符合當代現代(排舞、街舞)特色的活動,甚至時裝設計、化妝造型、攝影、藝術設計等。
這些活動應發揮藝術類教師的專業特長,進一步發展專業化。對活動的內容、形式予以專業化的指導,不僅局限在把教職工聚攏到一起吹拉彈唱,而是通過專業化的講解與指導,對某一藝術形式能夠有專業的認知,進而提高一定的專業技巧,提升教職工整體藝術水平。
(二)多種資源并用,搭建服務平臺。將藝術教育服務的功能、學校的發展建設與提升學校社會影響力融合在一起,以開放靈活的工作角度拓寬工會服務全體教職工的寬度和深度。
隨著城市發展規劃的變化,新校區、新小區的出現造成教師子女入托入學難。面對此種情況,工會可以發揮藝術類教師的專長,與周邊幼兒園和中小學建立雙向服務關系,搭建起互利雙贏的雙向服務平臺:簽署合作協議的中小學、幼兒園優先接納學校教職工子女;學校憑借自身優質資源在通識課程選修、國內外藝術賽事、師資培訓、學術交流、講座報告等方面提供常期支持與指導。
此外,在學校授權基礎上,工會可以利用資源優勢吸納民間資本,通過智力入股、學校品牌入股的形式,聯合社會力量開辦特色幼兒園、中小學藝術特長班等項目,既能產生社會效益,又能為學校教職工子女入園提供便利。
(三)與社會藝術團體建立合作關系。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藝術工作者要跳出‘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尋求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建立長效穩定的合作關系,尤其是文化部門、藝術團體,搭建創新平臺,形成社會化的工作格局。加強交流與合作,建立長期合作模式。
人民群眾始終是發展的主體。通過聯誼、公益組織、藝術下基層等途徑,創作豐富的藝術作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讓更多的普通群眾可以享受到更加便利的藝術生活。用足內力,巧借外力,二力相生,整合成工會組織的強大戰斗力,形成建立在互利雙贏基礎上的合作模式和平臺,只需花費較少的人力與財力資源,就能夠解決青年教職員工的后顧之憂,同時也學校也可以將主要精力集中到學生教育方面,可謂一舉多得。
(四)創新形式,推陳出新。高校教職工有高學歷、高素質的特點,文化欣賞品味也逐年提高。工會常年連續組織同一活動,難免讓教職工司空見慣,失去興趣,別致、新穎、有創意的文體活動成為眾向所驅。
藝術活動的創新,首先貴在教職工喜歡,一方面要能夠彰顯高校教職工的審美趣味與雅興;另一方面要在形式內容和表現方法等多層面下功夫。進一步完善與教職工溝通聯系的渠道,建立多種對外交流學習途徑,促進教職員工的成長和發展。推薦有藝術特長的教職工參加省市各級各類藝術培訓班,通過到其他高校考察、學習,參加多種類型比賽等更趨專業化的培訓模式,逐步形成適應未來發展和具有本校特色的培訓體系。不斷創新學習、培訓方式與交流平臺,重視學習和培訓的效果,開展多種行之有效的競賽活動,使藝術培訓管理團隊得到完善和充實,并為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條件。
其次,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注重活動的專業化,共同營造、提升新時期高校的藝術水平與建設。與藝術采風、田野調研相融合的療養;針對有藝術學習需求的培訓班與興趣班;與邊遠地區結對的藝術聯誼;與藝術普及相結合的紅色之旅等,既增強工會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又提高教職工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參與意識,強化職業能力。
(五)重點資助和扶植,打造品牌項目。當前的社會特點已經進入了品牌樹立和傳播的階段,校內的工會活動也應該結合這個特點,擺脫過去的簡單組織活動、活躍氣氛的職能,致力于打造品牌項目,服務于學校的整體品牌建設。
開展品牌項目招標,在二級工會中選拔運作成熟、具有專業特色、影響較大的項目,作為學校品牌培養項目,給予政策關心和部分資金支持,既使工會活動獨具魅力,又是學校校園文化的特色名片。例如,可與本校藝術學院合作,成立校教職工藝術團、教工藝術研究中心,通過自籌資金、學校支持、社會捐助等渠道,組織迎新春書畫作品展、書畫拍賣會、合唱比賽、迎新年音樂會等活動,藉此參加省市乃至全國比賽,提升學校知名度。
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可以豐富教職工的日常生活、傳遞健康的理念和正能量,強化道德在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優先地位。因此組織和開展健康的文體活動,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對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健康的校園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說:“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把個人的藝術追求、學術理想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緊緊結合在一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藝術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為構建和諧校園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徐楊.淺談落實和發揮工會在藝術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中國音樂學院為例[J].新課程研究:高校教育,2011,(1):145-148.
[2]張蕓蕓.高等藝術院校建設創新型工會的路徑探索[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6):148-150.
[3]許寧,魏雙元.工會視角下的大學文化建設[J].華章,2012,(14):104-105.
[4]孔海棠.論高校工會文化建設[J].工會論壇,2013,(3):4-6.
[5]吳曉柏.營造高校工會文化 推動校園和諧發展[J].教育教學論壇,2013,(33):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