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麗
【摘? ?要】培養數學閱讀能力,是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認識到數學閱讀的特殊性,采用激發閱讀興趣、強化閱讀方法指導、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等方法,因材施教,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方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作為對于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數學語言”的學習離不開閱讀,從心理學角度看,數學閱讀是圍繞數學問題或相關材料,以數學思維為基礎和紐帶,用數學的方法及觀念來認識、理解、攝取數學知識和感受數學文化習得的活動,這是一個復雜的智力活動。數學閱讀材料有其自身特點:數學語言形式多樣(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數學閱讀材料嚴謹、簡練,很多時候一字之差,意思截然不同;數學知識具備抽象性。多年教學實踐證明,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對于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有重要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注重閱讀興趣激發
1.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在備課時要鉆研教材,要備本班學情。教師應根據小學生年齡小、心理不夠成熟、多感性思維等特點,創設適宜兒童的問題情境,讓數學教學生活化,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學習“比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通過計算,看到比的前項和后項數值都不同,但比值相等,讓學生猜猜里面會有什么規律。在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后,教師讓學生用完整的數學語言表述這個規律,再讓學生閱讀教材,看看教材上是如何表述的,就會激發學生閱讀教材的興趣和主動性。又如,教學“年、月、日”時讓學生記憶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教師出示某個月,讓學生很快說出是大月還是小月。有些學生很快能說出,有的學生則比較慢。嘗試了幾次后,教師說:“你們知道為什么有些同學能這么快說出正確答案嗎?其實呀,這個方法就藏在我們的書本里,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本。”這時,大多學生會滿懷興趣去閱讀教材,理解拳頭記憶法、口訣法。
2.拓展閱讀視野
現行教材中安排了許多“數學小史料”“生活中的數學”“你知道嗎”等欄目,介紹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趣味數學題目。這些閱讀材料是對教材重要概念的背景介紹、知識延伸等,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材料,在教學時指導學生閱讀。如學習圓的周長時,教材中呈現了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資料,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使學生知道了古人對探索圓周率的貢獻,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數學閱讀不僅包括對教材的閱讀,還包括對與數學有關的課外書籍的閱讀。我鼓勵學生自愿去郵局或網絡征訂數學報刊,如《數學大世界》《小學生數學報》《數學小靈通》等,里面既有巧思妙解,也有介紹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學生征訂的報刊可以互相交換閱讀,好的內容可以互相分享。通過數學課外閱讀,學生對數學學習更感興趣,此舉不但挖掘了學生的潛能,還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強化閱讀方法指導
1.比較閱讀法
比較閱讀是通過讀來比較知識的縱橫聯系、差別,從而掌握數學知識,把知識內化,比較閱讀多種多樣,可以是同類題目的比較,也可以是新舊知識的比較,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借助已有知識網絡,通過比較分析,將數學問題或文本轉化為自己熟悉或已經理解的問題或知識。例如,學習“比”的知識時,可將它和除法、分數相比較,找到它們的異同點;又如,學習“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教師可讓學生先嘗試計算“34×50”,然后讓學生閱讀書本,提出問題:書本上的計算方法和以前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乘34這一步為什么豎式中不寫出來,為什么要在積的末尾添上0?通過比較閱讀,有助于學生深化理解。
2.質疑閱讀法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如學習“積不變的性質”概念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1)為什么一個因數擴大,另一個因數要縮小,如果都擴大或者都縮小結論成立嗎?(2)為什么另一個因數縮小或者擴大的是相同倍數?如果是不同的倍數會怎樣?通過推敲,學生會真正理解“積不變的性質”。又如,教師出示題目:修路隊要修筑一條公路,第一天修了這條公路的1.4%,第二天修了1.6%,已知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4米,這條路全場多少米?”教師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誰占誰的1.4%,誰占誰的1.6%?單位“1”是誰?通過反復讀,讓學生理清條件和條件之間的關系,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也就理清了數量關系,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3.多感官參與閱讀法
教師要提倡學生逐字逐句默讀,反復咀嚼。很多時候對概念的理解,通過反復咀嚼,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提倡學生用各種符號對重要內容做記號,如在重點詞句上用紅色標注,有疑問的地方用“?”標注。很多時候,教師要教會學生通過邊讀題邊畫幾何圖、線段圖理解題意。如“甲乙兩地相距2千米,小華從甲地出發,已經行了全程的30%,這時他距離甲地多少千米?”不少學生很快給出錯誤解法:2×(1-30%)或2-2×30%。如果學生邊讀題邊畫線段圖,就會發現要求的是距離甲地多少距離,也就是已經行駛的距離,就不會落入思維陷阱。
4.反饋享讀法
教師要善于在閱讀中激勵學生,教會學生延伸課堂所學數學知識,通過網絡等媒體搜集相關知識,深化認識。教師要認識到通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大數據閱讀,既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教師要創設反饋交流的平臺,可指導學生編寫數學小報在班級展示,可以讓學生寫數學日記投稿。我班有多人在《數學小靈通》等雜志發表數學小論文,全班的數學學習興趣高漲,這是令人欣喜的。例如,在世界杯足球賽期間,教師告訴學生參賽隊伍一共有32支,分成8個小組,每組4支球隊進行循環賽,小組積分前兩名進入十六強。然后進行淘汰賽(一場比賽定勝負)決出八強,再決出四強,再決出前兩名進行冠亞軍決賽,四強負者決出季軍。然后讓學生算算世界杯一共要踢多少場比賽。因為計算方法各不相同,學生進行討論后算到最終要進行64場比賽。教師鼓勵學生將如何計算的過程表達出來,刊登在班級數學報上,寫的特別好的經修改后向報刊投稿。
三、著力閱讀習慣培養
1.培養獨立閱讀理解的習慣
教學是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如果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坎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們,那么學生會做這一道題,碰到同類型的題目還是不會做,如果有所變形,更加無所適從。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培養學生獨立理解的習慣。教師要把學習的權力、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摔了跤爬起來,這樣學生才能知道怎樣走。
2.培養細細審題的習慣
在實際教學中,常發現有的學生題目還沒有讀完就開始解題,因為對題意一知半解,造成不應該有的錯誤。這和學生沒有細細審題有直接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解題之前先閱讀題目要求,學會分析,讀題三遍再做題。要根據關鍵詞、句找出數量關系,學會根據題意畫出線段圖。有些時候,題目中有多余條件干擾,這就要求學生仔細琢磨,提高閱讀能力,分清哪些是不必要的多余條件,排除干擾,養成嚴密的審題閱讀習慣。
3.培養讀寫結合的習慣
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閱讀時通過找一找、劃一劃等形式做好標記,畫出重點、難點。對于每堂課的重難點,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后說一說、議一議,提高班級整體理解水平。在中高年級,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做好數學筆記,把課堂重點、重點型題目記下來,還可以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總之,我們每一位數學老師都要認識到閱讀是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要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黃德忠.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思考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2015,6
[2]陳春香.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方法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7,4
[3]王希.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7,4
[4]李夢蝶.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層次構成及培養[J].教育導刊,2013,11
[5]許玉梅.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之我見[J].青海教育,2011,12